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民国时期,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内地与西藏经贸往来受到一定影响,但川康、云南等地茶叶仍然是西藏同胞日常生活必需品,并从不同渠道运往西藏等藏区。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中有关民国时期内地与西藏经贸往来中占最重要地位的边茶贸易包括川茶、康茶和滇茶运销西藏和藏区的情况梳理可以看出,内地与藏区的边茶贸易对维系祖国内地与西藏地方关系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茶是西藏不可缺少之物,茶文化是西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西藏茶叶形态主要包括传统社会中输入西藏的茶叶种类,紧压茶与散茶输入的数量关系以及《甘露之海》中记录的茶叶种类,也包含了茶叶的储存与包装文化。体现了茶叶在西藏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西藏茶文化与内地茶文化之间的密不可分性。  相似文献   

3.
松赞干布是藏族吐蕃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赞普。他不仅在藏族历史上开拓疆域,统一西藏地方各部落,建立一个强大的吐蕃王朝,还从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改革,发展了西藏的地方经济,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同时,他也为加强藏、汉民族的团结,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及内地和西藏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松赞干布生年和享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关于松赞干布生年和享年的研究和讨论普遍展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云南佛教不如西藏佛教和内地佛教为人瞩目。迄今为止,它在中国佛教文化中还是鲜为人知的一隅。这当然与云南佛教自身特点有关。西藏佛教和内地佛教都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主要盛传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之中。它在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尽管在其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和斗争,出现了诸多派别,但相对说来其面貌还比较容易勾勒和梳理。云南佛教的面貌则要复杂得多,在这片红土高原上,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往往可以是佛教的诸  相似文献   

5.
杨桂红 《今日民族》2001,(11):44-46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云南中甸有了运茶的马帮,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从中甸与拉萨间的险山恶水间走出了一条路。据史书上记载,唐朝时西藏人就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宋代,茶马互市已成为藏汉间的一件大事,明清两代茶叶更是内地运往西藏的主要产品。茶马古道有川滇两叉,一是四川雅安产的砖茶(茯茶),以康定为集散中心,马帮从此上路,经甘孜、昌都到拉萨,转运西藏各地;另一是云南版纳、思茅产的砣茶(碗茶),以大理为集散中心,商队由此上路,经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日喀则、阿里等地。但因版纳、思茅的暖湿气候与青藏高原的…  相似文献   

6.
杜鲜 《思想战线》2011,37(6):137-138
一、西藏在密教传入云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南诏图传·文字卷》明确指出,天竺、吐蕃、汉地为云南佛教的三大来源。南诏、大理国信仰的佛教被称为"阿吒力教"(以下简称滇密),是因为从吐蕃行化而来的梵僧宣扬的菩萨被尊称为"阿嵯耶观音"。滇密的三大主神中,大黑天神由天竺道经缅甸传来,历史较早;作为滇密核心的观音信仰由印度经吐蕃传入大理;毗沙门神祇由伽湿弥罗(克什米尔)和于阗经  相似文献   

7.
元、明、清时期云南白族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杨艺早在先秦时期,云南白族地区与内地就有了文化方面的接触和交流。从此以后,云南白族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尤其在元、明、清时期,双方的文化交流形式增多,影响增大。本文试图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元、明、清时...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西康民族地区汉藏茶叶贸易在艰难的时局中未曾中断,官商合办的康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从事西藏与西康民族地区间的茶叶贸易往来。从公司的成立、组织和人事,特别是西康地方当局的参与,都体现了康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推动汉藏茶叶贸易所做的努力。公司对促进西藏与内地的经济贸易往来,加强藏汉文化交流,加深藏汉民族感情,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志玲 《思想战线》2008,34(2):81-86
明清时期,随着茶叶产区的扩大、茶叶种类的增加、荼业生产及制造工艺的进步、交通的局部改善等,云南茶叶经济的发展跨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云南茶叶无论是产量、制造技术还是贸易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尽管政府行政行为的干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云南茶业经济的发展,使得明清时期云南茶业经济在繁荣中蕴涵着一定的危机,但总的来说.明清时期云南茶业经济仍然呈向上发展的趋势,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末叶,随着印度茶业的发展,英国殖民主义者力图将印茶打入边茶市场,通过印茶的渗透,企图在经济上掠夺西藏廉价的珍贵药材和工业原料;在政治上排斥川茶,离间汉藏感情,截断自古以来内地与西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从而实现其把西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重大步骤。印茶侵销西藏一开始便成为政治上十分敏感的问题。早在光绪十二年,驻藏大臣色楞额便认为印茶侵藏,后患无穷。此后不少封疆大臣具奏陈述印茶侵藏的种种危害,因而引起清廷的密切关注,以致在清代末期四川、西藏地区均掀起一场抵制印茶侵销的斗争。在一个时期,有效地拒印茶于国门之外,在中国近代反对殖民主义侵略史上写  相似文献   

11.
藏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甘肃藏青藏高是古代羌、土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民主要以牧业和半农半牧为主。地处原东部边缘地带的甘南州卓尼县,既“汉藏走廊”的通道之一,又是古代谷浑、吐蕃等族群活动的中心地带,因此保留了特色浓郁的民族传统饮食。  相似文献   

12.
杨志玲 《思想战线》2011,37(3):120-123
近代云南茶叶出口贸易是了解近代云南对外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从近代云南茶叶出口的情况来看,茶叶出口拉动了云南茶业经济产业链的发展。由于独特的品质、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政府的大力扶持、云南商品经济的初步繁荣及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云南茶叶出口贸易与茶业经济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正是这种互动,使得近代云南茶业经济繁盛一时,奠定了近代茶业经济在云南经济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佛教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即以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印度佛教文化圈。我国云南傣族佛塔,就是以这一佛教文化圈为背景的产物;以喜马拉雅地区及我国西藏、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地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圈,西藏佛塔和走出雪域的藏式佛塔就是以这一文化圈为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清末,云南与内地各省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同东南亚各国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好往来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一切与该时期云南交通的改善和发展密切相关。一、清末云南主要交通干线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陆地边界线长达320...  相似文献   

15.
藏族史学界对吐蕃的历史分段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如“吐蕃王朝”、“吐蕃时期”、“吐蕃”等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和时空界定,导致很难把握整个吐蕃王朝在具体时间范围内的历史进程,出现某一时段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分段内有不同的结论.对这些概念梳理不清,难免给吐蕃史学科建设及藏族古代史的理论研究造成诸多不便.根据藏汉文历史文献的记载及藏族古代社会历史具体发展进程及纵向分析,“吐蕃”一词的时间概念即可分为前吐蕃时期、吐蕃王朝(大蕃)时期及后吐蕃时期三个时段.  相似文献   

16.
南诏的建立及其对唐王朝的臣属关系(公元756—902年) 南诏归附于吐蕃后,吐蕃趁着唐王朝内乱,于756、757年命令阁罗凤与吐蕃合兵夺取巂州(西昌)、会同(会理)、台登(泸沽)、昆明(盐源),进据清溪关(大渡河南),直逼川西平原。使成都暴露在战线的前沿。南诏发动这次掳掠战争对今广大的西昌地区的社会经济破坏极大。在此后二十年间,唐王朝困于内乱,而吐蕃又集中力量夺河西、陇右地区,并一度攻入长安,南诏得到休整的机会,统一了云南,开始建立制度,修筑道路,设置城邑,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云南的经济文化发展。762年,阁罗凤亲率大军,“西  相似文献   

17.
<正>经历了初春的乍暖还寒与仲春的暖阳盛开,一场持续的降雨让云岭春色愈发浓重。高山上、云雾间,一树树大叶种茶远避浮尘喧嚣,清香自处,至到被采摘、压制、冲泡,化作一杯醇厚绵长的普洱,或是香高味酽的滇红。提及滇茶,人们大都第一时间会想到"普洱"。事实上,在中国茶业版图上和云南农产品贸易中,云南红茶曾经占有过重要的地位。云南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普洱茶就已大量生  相似文献   

18.
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加快绿色经济强省的建设,推进云南茶叶产业化进程,加快云南茶叶的发展,现就发展云南茶叶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1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会议全面总结西藏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分析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会议还对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20.
一、旧西藏封建农奴制教育西藏文化教育自吐蕃王朝创造藏文字始,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由于此后西藏长期处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专制统治之下,社会整体发育程度极低,依附于这种社会形态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