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舯 《统一论坛》2012,(3):24-26
慈善文化在中国世代相承、深入人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却始终巍然屹立,屡遭劫难却愈发坚韧不拔,这得益于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优秀品格,也得益于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当前,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提高,但慈善文化的价值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传统的慈善文化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丰富,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是新时期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为此,本刊策划了此专题。  相似文献   

3.
慈善组织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慈善组织概念泛指从事慈善活动的组织,甚至有时也包括了福利组织;而狭义的慈善组织概念也称社会慈善组织,仅是指以从事慈善事业为目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即慈善类的民间组织。我们这里讲的慈善组织取狭义。像任何其它社会一样,慈善活动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但受中国历史文化和特殊国情的影响,慈善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9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每年的9月5日确定为"中华慈善日"。今年9月5日是我国第四个"中华慈善日",主题是"慈善聚焦脱贫攻坚,携手共创美好生活"。"中华慈善日"的设立,加强了慈善文化建设、增强了公众的慈善意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中华慈善日"期间,全国民政系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慈善公益活动,展现了新时代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5.
在《说文解字》里,对慈的注解是“爱”,对善的注解是“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慈善理念和慈善实践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6.
慈善是一种事业,一种由民众慈善之举形成的社会事业;慈善是一种文化,一种由“爱”支撑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积淀。从某种意义上说,冷静看待中西慈善文化的差异,在传承我们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价值及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辩证地借鉴和弘扬有利于我国经济转型期的人类共同的合理的慈善文化,推动中国的慈善文化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应是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7.
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是继去年表决通过《立法法修正案》后,连续第二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法律案,彰显了我国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取得的新成就。出台《慈善法》正当其时慈心善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和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仁爱大同、积德行善等慈善思想生生不息,慈幼恤孤、济贫赈饥等仁行善举薪火不断。制定慈善法,为慈善事业插上法治的翅膀,显然可以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  相似文献   

8.
《就业与保障》2011,(7):39-39
为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支持慈善事业,以推动社会文明和谐发展。6月14日下午,福鼎市社保中心举行了以“全民慈善、关爱孤残”为主题的“慈善一日捐”活动。  相似文献   

9.
周中之 《求索》2022,(1):50-57
作为三次分配的慈善事业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中有重要价值。慈善的本质是伦理的,慈善伦理通过"柔性调节"减少贫困与缩小贫富差距,支持共同富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大慈善概念立论,慈善伦理对共同富裕的支持是全面而有力的,它为共同富裕创造了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理念是从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走过来的,它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传统的"仁爱"理念在新时代要变革与升华。共同富裕呼唤构建21世纪中国慈善伦理理念体系,这一慈善伦理理念体系应以"新仁爱"为基本原则,包含平等、尊重等重要内容。在操作层面上,要建立动机与效果相结合基础上的"效果优先、兼顾动机""分类分层次"的方针,以有利于慈善伦理推进共同富裕的事业,并重点研究通过法治建立慈善伦理支持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石国亮 《长白学刊》2015,(2):132-139
慈善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慈善文化进学校是对慈善文化进校园的超越,更是构建人人慈善的现代慈善文化和推动慈善事业进步的战略之举。慈善文化进学校将正式教学和非正式教学结合起来,丰富了育人的手段和途径;通过传播慈善文化,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促进持续性慈善行为的产生和人人慈善的实现;将慈善文化传播和慈善研究有机统一,推动慈善文化的繁荣发展。慈善文化进学校作为新生事物面临着操作层面和顶层设计层面的诸多挑战,前者主要包括慈善文化是否应该进课堂及如何进课堂、慈善的非正式教学如何开展、慈善教育专业人才如何培养,后者主要涉及慈善文化课程如何嵌入现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课堂教学和非正式教学如何有机结合、统一的顶层设计如何为地方留足自主性的空间、慈善文化教育如何与慈善专门人才培养和慈善研究相互推进。  相似文献   

11.
《政协天地》2009,(6):49-49
2009年5月12日,北京银行隆重推出慈善信用卡——大爱卡,以此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发布会上,北京银行与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签署合作意向书,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共同为中国慈善事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以慈善意识为荣.以慈善行为为荣,是人类道德的基本表现.也是人类文明折射于荣辱观的共性表现。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慈善历史。但与世界上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比较.我们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有着不可否认的差距。导致这一结果的.除了政策导向不明确、法律制度不健全、民间慈善组织不发达、慈善事业管理不完善、有限的宗教影响等因素外.笔者以为.我国传统的和现有的伦理构架和伦理观念,也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不可忽略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3.
贯彻落实《慈善法》,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必须将六亿多农民这个庞大群体纳入慈善文化传播的范围中来。相较于在城市地区慈善文化的传播,乡村慈善文化建设是一个"短板",慈善文化进乡村是补齐这个"短板"的重要举措,同时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慈善文化进乡村面临着农民观念守旧、文化水平较低、收入水平不高、慈善载体较少、慈善人才缺失等诸多挑战。当前,要借《慈善法》的施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契机,积极推进慈善文化进乡村,包括推动更多的城市慈善进入农村、开展慈善先进典型宣传、发挥村"两委"在慈善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慈善超市和村级慈善基金会、发挥农民企业家和农民工的带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临到岁末,各种慈善活动纷纷登场。 有慈善的地方,就有借慈善之名的欺诈。李国华、“中国母亲”胡曼莉、明星义演收取出场费、某些企业诺而不捐……诸多丑闻不胜枚举,这些慈善弊案的是非对错都很分明,该法办的法办,该谴责的谴责。但是,慈善活动中的某些灰色地带,却让人一言难尽。  相似文献   

15.
民初中国的国际慈善思想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长期受仁爱、兼爱和大同思想的熏陶,自古就形成了深厚的世界主义传统;近代西方互助学说的传入、外人在华的救济活动等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从事国际慈善的信心;在开展对外援助时,各界则把人道主义与传播中国文化、改善外交环境等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提升了国际慈善活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基,慈善文化自信是发展慈善文化的心理基础。慈善文化自信是一种慈善文化自觉,最根本的是对慈善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近代以来我国的积贫积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慈善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当前我国慈善文化缺乏自信。但是,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文化,奠定了我国慈善文化自信的基础。培育和坚持慈善文化自信不仅是传承慈善文化传统的基础,也是针对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中缺乏自信的必然选择,应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综合入手,即: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局中把握我国慈善文化的独立性和包容性之间的张力,重点做好传统慈善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慈善文化产品和慈善实践展示慈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相关立法的滞后却制约了慈善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尚存在公民的慈善意愿不强、慈善捐赠能力不足、慈善体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要从立法和制度建设入手培育我国慈善资源,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04,(12):54-54
在大众和欧宝陷入危机之时,宝马却表现不错。德国《世界报》的文章说,足得益于近乎亚洲式的企业文化,这家巴伐利亚企业才得以进行长远规划并迅速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慈善理念和慈善实践源远流长。慈善事业,在历史上曾对灾害赈济产生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政协天地》2009,(5):49-49
福州市慈善总会决定从4月份开始,在福州五区八县(市)乡镇(村)、街道(社区)、学校等地开展慈善文化“百场电影”宣传年活动一目的有三:一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12月5日会见出席中华慈善大会代表时关于慈善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宣传慈善文化”的讲话精神;二是在民众中营造慈善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关心慈善,参与慈善;三是宣传福州慈善事业丰硕成果与今后目标任务,丰富民众文娱生活,送上一份精神食粮.每场电影放映前,首先播放15分钟光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