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丰华 《法制与社会》2010,(22):249-250
逮捕是对未定罪的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并非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由于其涉及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所以是一种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随着司法文明的进步,各国对于实行逮捕、羁押之类的强制措施都很慎重。最高人民检察院多次强调应当降低逮捕率,对于"无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不宜逮捕。  相似文献   

2.
李英 《犯罪研究》2010,(4):100-101,106
"网上追逃"是公安机关将已被批准刑事拘留或逮捕,由于潜逃尚未被执行的犯罪嫌疑人的信息资料利用公安网"全国在逃人员信息系统"或公安部定期下发的追逃光碟进行发布,全国所有的公安部门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即利用网络查询、比对,从而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活动。近年来,“网上追逃”作为一种新型侦查措施,  相似文献   

3.
"理性初查"是相对"草率初查"而言,是对过去那种接到举报就抓人、从犯罪嫌疑人嘴里抠口供,以习惯犯罪嫌疑人的交代为导向进行破案做法的严格纠正和规范,突出的是"理性",讲究的是"谋略",展示的是技巧。"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1]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的七种证据之一,它能最直接地证明犯罪事实,因此往往被视为"证据之王"。另一方面,因其最具不稳定性,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5.
在刑事诉讼中,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实际上是对过往事物的回溯性认识过程,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认定是一个具体的判断。从人类的认识角度看,"眼见为实",终极意义上的证明是亲身观察的结果。对亲身经历过犯罪过程的犯罪行为人而言,其所经历的事实是终极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千百年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如此重要并被珍视。在现代法治精神和程序正义原则的约束与规制下,摒弃刑讯逼供的做法,如何从犯罪嫌疑人的内心获取信息?本专题的讨论中,不论是对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认知与把握,讯问突破口的选择与运用,讯问方法一"硬"一"软"、一"张"一"弛"的变化还是对讯问方法的科学猜想,都反映出我国法治进程中、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下讯问观念的转变和讯问方法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侦查机关一般都会出具关于如何破获案件以及如何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材料,其中的"到案经过"是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如何到案的书面说明材料,也是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自首量刑情节的重要材料。但"到案经过"到底属于什么性质,如何正确使用,却面临着很多难题。而如何采用"到案经过",尤其是"到案经过"与被告人自首认定之间的具体规则,是处理每一个刑事案件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刑事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利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了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一些学者主张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刑事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利保护制度,推行彻底化的沉默权利保护。还有一些学者主张执行现行法律规定的"无明确规定"原则,保持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本文结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利的基本特点及国外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利保护现状,提出了现阶段在我国建立"有限沉默权"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可见,审查起诉阶段中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针对司法实践中,呈上升趋势的翻供现象,笔者将分析其原因以及检察人员应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9.
徐湘东 《政府法制》2011,(25):37-37
近期各地出现多起将智障人员以打工之名带到矿上杀害,然后冒充其家属,向矿主骗赔案。多数犯罪嫌疑人来自四川凉山州雷波县。雷波籍犯罪嫌疑人在外地制造"人造矿难"始发于2007年,至今未杜绝。从2007年至今,雷波籍犯罪嫌疑人作案26起,外地抓获78人,当地抓获24人,还有33人在逃。  相似文献   

10.
会见权是犯罪嫌疑人一项重要的防御性辩护权利,但我国一直将会见权归属于律师,而未对犯罪嫌疑人的会见权给予必要的关注和保障。本文从会见权之权属出发,探讨会见权应包含的内容,分析我国嫌疑人会见权现状,并从立法根据、具体启动程序、会见保障和权利救济方面寻求保障我国犯罪嫌疑人会见权的路径,促使会见权切实发挥其效用,解决"会见难"难题,平衡侦控方与被追诉方实力差距,实现控辩双方平等对抗。  相似文献   

11.
诚实之道是《中庸》提倡的一种道德规范。诚实既是人们的一种美德,又是人们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一种内在的美好态度。诚实之道在罪犯改造中非常重要,诚实之道是罪犯改造的前提,诚实之道是沟通思想的基础,诚实之道是人生追求的境界,我们在罪犯改造中必须坚持诚实之道。  相似文献   

12.
黄培岳 《检察风云》2010,(21):42-43
2010年8月13日,海南省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震惊海南的"2008.8.5"杀人碎尸案犯罪嫌疑人陈明死刑。令人震惊的是,此案被害人和被告人双方竟然是一对刚踏出校门的"毕婚族"小夫妻……  相似文献   

13.
在一起普通的合同纠纷中,为何检察院对当事人作出"不构成犯罪"并发出"不批准逮捕决定书"之后,警方仍视其为犯罪嫌疑人予以"取保候审",并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再度将其"捉拿归案"?  相似文献   

14.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吴某、何某及王某某为获取钱财,预谋约出冯某某以"闷鸡"的形式进行赌博,商定由何某、王某某配合吴某通过洗牌作弊、言语暗示等手段,使冯某某输钱,言明赌博的输赢由吴、何分担,王某某每参赌一次得"工资"2千元,又商定由曲某某为赌博"放水",  相似文献   

15.
侦查讯问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查问案件事实的一种侦查行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追求侦查讯问价值功能的平衡,相互参照借鉴两大法系的合理因素、相互融合对方的合理之处,实现结果价值和程序价值之间的平衡与公正,具体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构建平安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坚持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陕西省清涧县人大常委会以换届为契机,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在机关内部大力倡导增强"四种意识"的良好风尚,着力推进"书香人大、活力人大、和谐人大、法制人大"建设,从而全面加强常委会及机关思想、作风和效能建设,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增强学习意识,着力打造书香人大。一方面倡导机关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政治责任,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工作动力,树立终身学习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理念,  相似文献   

17.
在2008年7月召开的全国检察长座谈会上,何家弘教授谈到侦查人员的审讯方法时提出要从"硬审讯法"转向"软审讯法"。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侦查人员审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方法都是很"硬"的,其基本特征就是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8.
沙金 《法制与社会》2011,(17):141-141
逮捕是我国五种刑事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从程序上来讲,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9条之规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从实体上来讲,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0条之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从立法的角度上来讲,所有的刑事强制措施都是为了保证诉讼的正常进行,因为我国刑事诉讼中没有缺席审判,为了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顺利到庭,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不可避免的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其人身自由,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强制措施制度的相对不完善,产生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刑事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逮捕,不仅意味着被逮捕人的人身自由将受到最严格的限制,且法律允许对被逮捕人进行较长时间的羁押,如不能正确适用,则很容易造成超期羁押等严重侵犯被逮捕人权益的情况。本文就我国现有立法对逮捕措施规定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阐述,对如何完善现有立法中关于逮捕的规定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强奸案件中往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一对一,导致在事实认定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这也是强奸案的主要特点。不过"一对一"并不是强奸罪认定中的特例,行受贿案件也存在这样的特点,甚至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由于被害人的死亡,  相似文献   

20.
对于传统绘画艺术而言,人物绘画需要形神兼备。对于从事模拟画像工作的技术人员也一样,在实战中,不仅要努力使画像形似,而且要尽力使画像神似,这样无疑会给侦查破案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形似"主要是指模拟像的脸型与犯罪嫌疑人的脸型要相似,"神似"是指模拟像表达出的人物精神状态与犯罪嫌疑人的精神状态要一致。在实际案件中,见证人对犯罪嫌疑人精神状态的记忆是相对深刻的,也是相对准确的,因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其外在的给予他人的整体感觉,这种整体感觉包括身体状况、语言力度、眼神的感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