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不仅具有强烈的音乐美,诗中丁香姑娘的形象和意境更是是受到后人推崇.《雨巷》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至今闪耀着艺术的光辉,万人传唱而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2.
多角度审视布莱克力作——《老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虎》一诗是英国18世纪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杰作之一。该诗也是布莱克著名诗集《经验之歌》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它同《天真之歌》中的《羔羊》一诗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一幅诗的双连画”。这两首诗歌忠实体现了布莱克的哲学思想和创作主题。“他认为人生有两个方面,即天真与经验,……人就是从天真阶段走向经验阶段的。这两者之间有着特殊意义的循环,而且成人经历史兼有之。”在《羔羊》中,诗人歌颂自然界中的天真、淳朴、和善;而在《老虎》中,诗人向读者揭示的是神秘、暴力、恐惧。诗人在表现这个主题中显示出他的杰出诗才。他的谴词…  相似文献   

3.
诗人对美的理解,是把他们对美的认识带进生活,带进作品中,几乎走近俄罗斯叶赛宁和中国海子的人都会感到他们的青春、真实、质朴、平凡的美.美是自然,美是大地,诗人在崇尚自然美的同时,认为自然之美的根源来自于生长的大地.从他们的诗中可以感受到自然审美精神和思想,同时也能赏析到自然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4.
杜甫陇右诗的主体意象及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用意象说话的圣手。诗人在客秦期间创作的 10 0余首陇右诗 ,是杜诗中一枝绚丽的鲜花。从意象的角度审视 ,陇右诗具有典型的意象化创作现象。其诗歌主体意象有田园意象群、羁旅意象群和边塞意象群三大系列。它们是诗人独特的人格、个性、审美情趣及客秦期间特殊心境的知觉化和对象化 ,也颇能代表杜诗沉郁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杜甫适秦州期间创作的 10 0多首诗歌 ,既是其整个诗作中的一座非人工的丰碑 ,也是诗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文试图用意象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对杜甫秦州诗意象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因做一番探讨 ,以提高人们对杜甫秦州诗美学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与当代诗歌主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当代诗歌主潮可以从多个向度进行描绘,其中最不应忽视的是当代诗歌所显示的平民化倾向。这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 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巨大变化及特殊的时代氛围密切相关。诗人们以平民化的眼睛透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平常心去体悟琐屑遮蔽下的温馨、揭示平凡覆盖下的生命价值,从中发掘出易被人们忽视的人生况味与文化意义,于是,一种不同于 80年代的新的感觉、新的情绪、新的格调在诗中呈现出来。90年代诗歌平民化倾向的出现,体现了诗人经历了80年代封闭的、高蹈云端式的实验后,对现实的一种回归,是诗人面对现实生存的一种新的探险,这必然带来诗美追求上的变化,并对诗歌的表现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他的很多诗歌中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到过"黑暗"这个概念。文章旨在以《美景易逝》为例,通过分析诗中一些含糊词汇的意义,如"绿"、"金"、"花"、"沦落"和"陷入",以及意思最含糊的"黎明",来说明"黑暗"这一概念在弗罗斯特作品里的含义。诗歌以小见大,诗人通过驻足于一个瞬间,这首诗涵盖的是一天,一年,一生,人类历史,甚至是整个宇宙。  相似文献   

8.
泰德·库瑟是美国第十三任桂冠诗人,2005年他的诗集《欢乐与忧愁》获普利策诗歌奖。库瑟一直致力于创作大众都能读懂的诗,积极参与诗歌推广活动。《挑选读者》一诗反映了他宽容、豁达的内心品质,体现了诗人对读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巧妙阐释了他向大众推广诗歌的目标和人文理念:他希望每个人都有读诗的欲望,有读诗的权利和机会,不必是高级知识分子,更没有阶层贵贱之分,不必当成周期的"必修课程",甚至不必拥有诗集,诗人不应当挑选读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俄国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对英国诗人约翰·邓恩的著名诗歌<告别辞·节哀>进行解读.从叙事手法、爱情意象及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诗中的陌生化现象以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并试从社会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两方面挖掘邓恩陌生化思维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俄国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对英国诗人约翰·邓恩的著名诗歌《告别辞·节哀》进行解读。从叙事手法、爱情意象及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诗中的陌生化现象以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并试从社会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两方面挖掘邓恩陌生化思维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人生如同他的诗篇一样,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曲歌、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让诗幻化成了他的精神与魂灵,完成了他的“诗化激情人生”。文章分析了形成李白“诗化激情人生”的原因和“诗化激情人生”的李白诗歌的意象特色。  相似文献   

12.
穆旦的诗中充满了矛盾,特别是其代表作《诗八首》,主人公在对爱情的追寻中,夹杂着感性与理性、灵魂与肉体、痛苦与甜蜜、永恒与短暂等多重矛盾。但随着诗歌对矛盾痛苦的展开,诗人经过激烈的灵魂的搏斗,最终给人以宁静的坦然结束。穆旦对于爱情的追求如此,对于信仰、理想的追求也是如此。认真解读穆旦的《诗八首》,就能理解穆旦在面对人生各种矛盾时精神搏斗的痛苦历程。  相似文献   

13.
曹植的友情诗以独特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友情强烈的赞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性质。其友情诗最重要的内容是对友情的歌颂,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宽慰之意,同时还体现出对宇宙无限、人生短促的感慨情绪。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精美的比喻把人们带入了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诗中作者与演奏者之间音乐上的沟通,琴弦上的知音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运用比喻构成的靓丽风景,极力表现了琵琶女一波三折的变化之美.  相似文献   

15.
胡风的主要贡献是以其鲜明的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而形成的诗学思想.他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高扬主体的现实主义诗歌观念形态;创作主体情感饱满的诗歌观念形态;"人诗合一"的人文思想形态;形质交融、统一的诗美风范形态等.他的诗学思想对七月诗派的构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也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6.
禅宗是外来宗教(印度佛教)与本土文化(儒道文)碰撞的产物,它对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影响来自其“顿悟”说。“顿悟”这一直指本心,强调直觉观照和个人体验的宗教认知哲学,不仅使古典诗人的审美意趣向着适意澹泊、物我两忘的境界发展,而且对沿用至魏晋六朝的简单、直接、粗糙的传统艺术思维方式进行了改造,从而为唐以后诗美标准的最终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与明前期闽派、浙派诗人以全面崇盛唐尊李、杜为主流的诗学观不同,吴中诗人对诗歌的审美取向有着自己鲜明特色,那就是偏重对浑朴自然艺境的崇尚和对韦应物、柳宗元诗歌风格的推尊.他们反对刻意为诗,尊重自由抒发,追求浑朴自然,致赏清雅闲淡的孤情高趣,寄寓不累世务的自由情怀,体味孑立特起的卓绝人格,展现自由创造的潇洒风度,既体现了吴中地区怡情悦性崇尚审美的诗性人文传统和崇尚隐逸向往自由的生活习性,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治空间挤压下士人的无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对20世纪初在英美诗坛盛极一时的意象派诗歌创作曾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却是以一种文化误读的形态存在的.对汉字结构、中国诗的格律、诗歌含义等方面产生的误读,成为庞德等意象派诗人进行诗歌革新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并对当时英美意象诗派的形成和繁荣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布莱克的一部诗歌合集,这部合集可谓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河之作.诗人在诗中用他"魔鬼般的智慧"给我们描述了人类两种对立的灵魂状态,即天真状态和经验状态.布莱克所描绘的这个辩证统一的状态直至今日对我们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人将七夕诗单一地理解为“情诗”,我们有必要对七夕诗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将七夕诗加以解读,可以发现,七夕的重要仪礼——“乞巧”,是当时少女们生活希冀中对爱情的价值认同;七夕诗中表达得最丰富的爱情,其实是妇女求得身份平等的情感承诺;而男女不同诗人所作的七夕诗,在视角转换中可以明显看出男人和女人眼中的“女性”有别而情有所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