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1世纪的俄罗斯东正教报刊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便是其世俗化。这个世俗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是内容的丰富性、现实性和紧迫性;二是受众群体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媒介策略,在俄罗斯,包括东正教报刊在内的东正教媒体以惊人的速度显示着它的发展潜能和趋势。这对于一个宗教国家,抑或是非宗教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从俄罗斯东正教报刊的世俗化本质特征去探讨其获取成功的经验,对于世俗媒体而言也可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团结俄罗斯哥萨克,莫斯科和全俄东正教牧首基里尔宣布,新历9月1日(教历8月19日)的顿河圣母像日为俄罗斯东正教哥萨克节。俄罗斯东正教会设立东正教哥萨克节,既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首先,俄罗斯社会重视历史、回归历史的大环境,为哥萨克在当代俄罗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哥萨克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所需,则是哥萨克在当代俄罗斯受重视的重要文化原因。第三,历史上俄罗斯东正教会和哥萨克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当代俄罗斯合作的现实需要,是该节日产生的直接原因。目前,俄罗斯大力支持哥萨克发展,并且高度重视历史回归和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在可预见的未来,东正教哥萨克节将成为东正教会和政府重视和支持的重要节日之一。  相似文献   

3.
纵观俄罗斯文学和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群星璀璨、熠熠生辉。然而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文化价值的传承,所依靠的不仅仅是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默默支持他们创作的文化赞助人同样功不可没。尤其是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里,莫斯科商人慈善家和文化赞助人在促进俄罗斯文化的发展方面功用显著。莫斯科商人成为这一时期俄罗斯科学文化发展重要推动力的前提,是其所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但与此同时,个人的内在精神动因则更为重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根深蒂固的东正教信仰;赢得社会尊重,提升社会地位的心理需求;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这三方面因素共同激励着富有的莫斯科商人企业家们广泛开展各种慈善和文化赞助活动,促进了俄罗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在叙利亚乱局中的表现,近期再次成为国际热点。自2011年介入不断升级的叙利亚危机以来,俄罗斯目前已经成为主导叙政治进程的主要外部力量。在俄罗斯此次应对叙利亚危机的外交中,东正教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帝国时期,俄国就持续介入叙利亚事务。俄罗斯与叙利亚自古以来的东正教文化交往,影响着沙俄对安提阿教会和叙利亚东正教徒的情感,成为沙俄加入中东大国角逐的突破口。此次介入叙利亚危机,是历史的延续。俄罗斯东正教会领导人的公开发言、其附属机构在国际组织对叙基督徒问题的宣传以及提供人道援助,起到了公共外交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使俄罗斯的介入和军事行动合法化,获得了俄罗斯国内外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东正教因素的上述多重影响,是俄罗斯介入此次叙利亚危机、并成功实现其外交策略和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东正教在俄国远不只是一种宗教,而是俄罗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后苏联成为俄联邦重构的重要社会资源、政治力量和精神动力,被视为是标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最重要标志。在后苏联到来过程和重建过程中,东正教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这种角色源于俄国的历史进程。其实,无论是就基督教神学理论还是就俄国史而言,缺少了对东正教因素的考虑,就无法描述俄国社会进程。近20年来,俄国社会进程和东正教紧密相关,因此,当代俄国人能基于东正教信仰,去批判性地面对后苏联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除此之外,东正教还积极介入俄罗斯的对外事务,成为影响俄对外关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东正教自它传入俄罗斯巳逾千年。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它与苏联、俄罗斯的政教关系也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在今天的俄罗斯,东正教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宗教热。  相似文献   

7.
在苏联解体后20多年来的当代俄罗斯社会,东正教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了复兴和发展。皈依东正教的俄罗斯国民人数不断增长,教会组织迅速扩大,东正教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然而,在探究俄罗斯国民东正教信仰状况时会发现,东正教追随者与信仰者并不完全重合。这一现象反映的是东正教对俄罗斯国民精神、心理及民族文化自我认同上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的历史与现状,审视了俄罗斯东正教对中亚五国的意义并展望了它在中亚五国的发展前景.本文认为,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它在中亚五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沙俄时期的扩张阶段、苏联时期的沉浮阶段和中亚五国独立后的复兴阶段.尽管它在宗教规模和影响力上都远不及伊斯兰教,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它在中亚五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未来,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不仅不会消亡,而且将拥有更令人瞩目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俄国东正教来华传教使团虽然在传教事业上表现平平,但是其中许多成员在汉学研究领域却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并且在研究工具、方法、对象、内容、立场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立而典型的民族特色。由此,不仅为俄国汉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10.
海兰泡原属中国,19世纪中叶《瑷珲条约》签订后被割让与俄国,改名布拉戈维申斯克。从俄语语源、历史事实和俄罗斯传统文化来看,该俄名实非占领黑龙江左岸土地后单纯地向沙皇"报喜"之意,而是来源于该地以东正教节日命名的教堂之名。  相似文献   

11.
李旭 《俄罗斯研究》2023,(3):176-192
建构国家认同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亟待解决和谨慎处理的重大问题,其核心任务在于妥善处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有效整合国家认同的内涵。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建构国家认同的可行路径,从建构“俄罗斯民族共同体”到“俄罗斯世界”的变迁,逐渐形成了以“千年俄罗斯”为核心的国家认同理念。在俄罗斯政府自上而下的努力下,俄罗斯全国各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公民认同感显著增强。俄罗斯挖掘国家认同的历史文化基因、更新国家认同的定义等做法,为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诸多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当前俄罗斯内政外交的核心事件是俄乌冲突。俄乌冲突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俄罗斯发展前景及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对乌克兰采取的特别军事行动,是普京时代乃至俄罗斯历史上一个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选择。因俄乌冲突的持续,俄罗斯面临极大的外部压力,但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无论是政治、经济、外交还是安全,俄罗斯都在经历苏联解体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和挑战。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对抗的尖锐化和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为俄罗斯寻求政局稳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考验。政权安全问题成为俄罗斯内政的重中之重,是俄罗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俄罗斯为确保自身的政权安全构建了三大体系: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公共权力体系;以文化主权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以防范非政府组织(NGO)为核心的社会管控体系。这样的政权安全建设基本维护了俄罗斯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3.
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改革,是俄罗斯非国立高等教育复苏的深刻社会背景。1992年,联邦《教育法》首次提出并准确定义了"非国立教育",明确了其法律地位。在该法的鼓励和扶持下,非国立高等教育开始了大规模扩张。1996年,联邦《教育法》修订版和联邦《高等及大学后职业教育法》相继颁布,继续鼓励发展非国立高等教育,促使非国立高等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张。尽管国立和非国立高等教育并存、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但非国立高等教育从复苏之日起一直饱受社会习惯势力的质疑、排斥乃至否定,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教育政策不适、法律地位不能有效落实等问题,时刻阻碍着非国立高等教育的发展。90年代末期,非国立高等教育规模无度扩张的负面效应显现,俄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反思这一教育形式发展得是否合理,同时关注其发展状况和思考它的未来。2000年后,随着俄罗斯强国战略的实施,非国立高等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进入被国家规范管理的阶段,成为国家发展总规划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与北极相关的国家身份建构,是现阶段俄罗斯海洋战略、北极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北方研究",是当代俄罗斯学术界围绕北极空间开展的区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北极正在成为后苏联时期俄罗斯重新定义国家身份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正在被塑造为一个"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北极大国"。而以北方研究为代表的"学术北极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俄罗斯学术界通过不断重复使用"俄罗斯北方"这一核心概念和基本话语,采取用"北方"代替"北极"的策略,从而获得一个更为广泛的自然、精神空间范畴,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北方话语体系"。北方研究学术话语与官方政治北极话语、媒体北极话语、企业北极话语一起,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维度共同建构俄罗斯北极大国的国家身份。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国家的重构策略可以从政治制度与精英体制两个角度进行考察。精英体制方面,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精英规模大幅缩减,组织化精英体制也日益崩解。俄罗斯国家逐渐陷入官僚来源匮乏的困境。俄罗斯国家主动塑造了俄式“旋转门”机制,大量从企业、军队、强力部门引进精英填补官僚缺口。这一策略的实质是将管理培训外置,直接用体制外精英业已形成的管理经验来代替政府长时间的培养流程。但俄式“旋转门”策略的大规模采用改变了政府官僚原本的晋升路径和职业轨迹,出现主观因素超过客观标准的现象,形成了精英选任与治理能力相脱节的官僚结构,导致了中层官僚既力不从心、又无人可用的后果。这反映了俄罗斯地方精英体制的基本逻辑:控制、集中,而非治理、放权。从政治制度和精英体制的角度观察,俄罗斯的国家重构与央地关系陷入了一种内耗困境:旨在强化国家能力的诸多策略最终反而导致了国家能力的削弱。国家越加强控制,成本越提高,效果却越不显著。长此以往,可能对俄罗斯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构成重重障碍。  相似文献   

16.
17.
苏联的解体和20世纪90年代的动荡导致了俄罗斯国家权力的流失。在30年的转型进程中,俄罗斯始终在推行国家重构策略,追求建设一个“强国家”。俄罗斯国家的重构策略可以从政治制度与精英体制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在政治制度方面,俄罗斯国家主动塑造了一个以联邦主体首脑为绝对核心的地方政治体系。在当代俄罗斯地方政治中,“州长”合并了苏联时期多个政治机构的权力与职能,“州政府”则成为州长权力体系的延展和辅助。为避免对“州长”的过度依赖,俄罗斯国家进行了复杂的制度设计保证对“州长”的权力进行分化与制约。一方面,俄罗斯国家在联邦主体层面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竞争结构,使纵向从联邦到地方层级,横向从政治、经济到社会领域的众多精英都能参与对“州长”职位的竞争。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家还通过上级与下属机关等正式机构,以及直管机构、派驻机构、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四类非正式机构实现了对“州长”权力的拆分。最终,俄罗斯国家塑造了一个治理者与治理工具相分离的治理模式。通过对治理工具的掌控,联邦政府就能灵活调整联邦主体首脑所拥有的权限和影响力,并对其长期持续性地施加压力。治理者与治理工具相分离的特征实际上正体现了俄罗斯地方政治制度的...  相似文献   

18.
19.
《俄罗斯研究》2021,(2):33-73
本文从主体、观念、结构与周期的视角,来观察当代俄罗斯的外交现象。外交主体及观念视角的讨论,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外交角色的复杂含义,旨在探讨西方叙事模式、单线时间观念、以"民主-专制"简单化地将世界一分为二等标准的局限,从而展现俄罗斯外交主体的独特身份。结构角度的研究阐释了俄罗斯在世界文明、国际体系中的成长、发展过程,包括其文明结构的内在属性与外部特征,以及在大国多边关系中的地位、动态性结构功能等。周期性视角下的研究则通过"短-中-长时段"分析,追寻俄罗斯对外关系中反复出现的逻辑特征。本文把对俄罗斯外交的研究置于全球转型,尤其是俄罗斯与其他国家间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力求基于事实与理论的分析,通过反思,为这一领域的学术范畴与理论工具的构建与运用,提供若干建设性的参照与铺垫。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验表明,地区发展可以成为大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在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型的背景下,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对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发展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期起,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发展管理模式,在俄罗斯就被视为实践典范。当前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投资环境,与俄罗斯其他地区相比,其突出特点在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可预见度高,且能够为地区重点项目的投资者提供切实保障,地区商业支出与投资风险低。鞑靼斯坦共和国主要精英群体在利益方面相互协调,在地区发展重点与实现路径上具备共识,这在过去是而且也将持续是鞑靼斯坦共和国发展的重要优势。鞑靼斯坦共和国能否建立起在亚洲国家成功运作的追赶型发展模式,这将取决于当地精英能否找到应对近期地区新挑战的共识性对策,同时也取决于俄罗斯联邦层面的地区政策架构。封闭性的固定资产所有制结构,以及劳动报酬水平落后,是鞑靼斯坦共和国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