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德的相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的相对性。道德诠释的相对性、道德权威的相对性、道德质态的相对性,是道德教育必须正视的相对性问题。教育者不能将道德相对性看成是道德教育的困难和障碍,更不能用道德绝对性来对抗道德相对性。用相对的道德教育面对道德的相对性,教育者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道德相对性面前获得道德自由。  相似文献   

2.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两个能动体。要论及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客体性,不应简单地从教育者的角度归结为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的“主体——客体”结构模式,或简单地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归结为教育者是客体,受教育者是主体的“客体—主体”结构模式;而应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认识属性  相似文献   

3.
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主体性道德教育必须把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作为中心任务之一,激发人的主体性,体现人的主体性地位,为主体服务,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本文主要探究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施及实施的条件。(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然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那么在道德教育中必须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切实感到自己要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形成负责任,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内化为…  相似文献   

4.
如果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着手进行分类,那么道德教育可以分为社会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教育。过去,往往偏重社会道德教育而轻视或根本不谈自我道德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一自我道德教育是指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对自己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个体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影响下,在高度自觉的道德意识之基础上进行的。其具体过程是:个体正确认识到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相信自己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些要求,于是激发自我教育的愿望,产生自我锻炼的动机,自觉地控制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者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包括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两个方面。有效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实施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教育成效的提高能起到积极作用。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措施是,发挥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组织实施的主体性,教育者要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要在知识量的占有上,要有优于受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在情感上,要关心受教育者,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发挥教育者对其自身的主体性,教育者要具有创新的意识、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唐际昂 《湖湘论坛》2003,16(1):73-74
道德接受是指发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的接受活动 ,它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的内在道德需要 ,对教育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信息加以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连续、完整的道德认识过程。道德需要是它的心理起点 ,道德选择是它的价值基础 ,道德内化是它的基本方式 ,道德人格化则标志着它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7.
韩军芳 《前沿》2012,(16):45-4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效果不理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和理解性等特征,能够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教育者应当转换视阈,创造多维度的现实条件,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8.
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与根基,交往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始终.青年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交往.构建主体间性原则、客体指向性原则、现实生活原则和平等对话原则是实现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提高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从主体间性视阈下审视当前公安现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失衡、受教育者话语权缺失和教育方式及内容僵化单一等诸多困境。要实现公安现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增强实效性,必须牢固树立与公安现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相符合的思想观念,掌握与其相符合的教育方法,提高与其相符合的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10.
邵献平 《理论月刊》2007,(3):180-182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受教育者,这与哲学领域所称的主客体有质的区别。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其中介性则常常被忽略。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中介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松柏 《理论月刊》2012,(4):163-165
"主体间性理论"是社会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主体间性不仅仅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而且更有着丰富的方法论的意义层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的相互建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对象化的客体,同时更是"主体-主体"关系,其建构的动因是社会实践中的双方精神交往互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传播和塑造先进的政治文化;更加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也更加有利于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主式德育有力地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第一,民主式德育注重教育主客体、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互动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第二,民主式德育通过各种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活动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显隐性结合的道德教育,以活动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第三,民主式德育采取以平等、尊重、互动、参与、体验、对话为原则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受善待中发展德性。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分为领导者的推进过程、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和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三个环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与三个环节中各要素主体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必须重视发挥三个要素主体的有效性,加快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以往研究青年道德教育,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者在青年德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青年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青年道德形成中的能动作用,是青年作为道德的主体,在其道德形成过程中离不开自身对道德的判断、选择、创造等主观能动作用。青年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自然在接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作用的同时,也离不开青年本身作为道德主体性的作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生态”理念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学理上讲,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指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经验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当前我国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学校的德育存在着“危机”。这种危机不仅表现在“德”的无奈———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而且表现在“育”的无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是“德”—“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必须首先从观念上入手,建构新型的学校德育生态观。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动性。我们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研究、掌握、运用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规律 ,重点是在正确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研究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论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湖北社会科学》2008,42(2):187-189
主体间性理论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探讨主体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律特征以及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18.
段素芳 《前沿》2006,3(7):102-10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把德育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相信人的基础上,遵从人的天性,从现实的"人"出发,关照现实生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教育的平等性、民主性,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水平、接受需要、接受能力,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为道德教育有效接受,打开便捷通道.  相似文献   

19.
谷佳媚 《前沿》2011,(22):193-196
人是关系性的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本真,主体间的理解与"视界融合"是沟通的基础,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是沟通的途径,主体间的共同建构与提升是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格完善和发展,实现主体精神自觉和道德自律。因此,教育者要秉持人文关怀和价值理性,通过核心价值观引领与文化自觉培育的融合、显性规约与隐性激励的融合、思想教育与生命成长关爱的融合、抽象理论疏导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才能实现人性化、生活化、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