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运用博弈论研究了一超多强国际格局下的大国合作与纷争,结果发现:(1)在一超多强国际格局下,大国之间的合作与纷争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一超具有比其他强国优先结盟以及阻止其他强国相互结盟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强国要么屈从于一超,与其结盟;要么独立发展。长期来看,在和平的环境中,潜力巨大的强国的成长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国之间相对实力的改变,将会给现有国际格局带来冲击。(2)中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大国关系,主要是一超多强格局下的大国关系。在这种格局下,作为一个相对实力快速提升的新兴强国,中国首先需要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做到不冲突、不对抗;其次应与美国共同管理好与日本的关系;最后要和欧盟以及俄罗斯一道推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3)一超多强格局下的大国关系,只是众多大国关系中的一种类型。文章的研究为近来国内学术界所进行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与两个彼此敌对的国家同时结盟,是国际关系中多少有些反常的现象。文章在对曹玮、杨原关于这一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古代东亚国际关系中的兄弟之盟、叔侄之盟等与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同盟关系在性质上存在差异。通过对两面结盟历史案例的具体分析,发现两面结盟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在安全压力严重的情况下,不少弱国具有两面结盟的动机。两面结盟真正的难点在于,大国能够容忍弱国在与本国结盟的同时,还与自己的敌手结盟。  相似文献   

3.
2010年后,美国正式开始实施"重返亚太"战略,而同盟战略则是其"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文章首先考察了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的实质,认为其包含巩固同盟和扩大同盟两种性质不同的结盟行为。随后提出针对美国的两种结盟行为,中国的对应策略分别为瓦解对手同盟战略和阻止同盟扩大战略,这同样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应对策略,前者可从同盟解体理论中寻找政策启示,而后者则主要从同盟形成理论中寻找启示。由于建立同盟比维持同盟更加困难,因此阻止同盟扩大要比瓦解对手同盟更加容易;而且,瓦解对手同盟对中国是否有利存在争议,而阻止同盟扩大对中国更为有利则比较明确。因而文章提出中国当前应该把外交重点放在阻止同盟扩大上,而不是放在瓦解对手同盟上。  相似文献   

4.
"两面结盟"是现有同盟政治研究尚未予以充分关注的理论问题。在周方银、王旭彤评论的启发下,文章对同盟界定中几个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澄清,将同盟的判定标准严格限定为"被要求援助方认可要求援助方提出的军事援助要求的正当性",并据此重新检验了古代朝鲜半岛国家三次"两面结盟"的存在性。为了将对"两面结盟"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文章以"一国与两个相互敌对国家分别结盟是否针对敌对双方"为标准,将笼统的"两面结盟"现象细化为三种具体类型,并指出古代朝鲜半岛国家的三次"两面结盟"属于其中出现最少和解释难度最大的一种类型——"内部不相容型两面结盟";并指出,《盟国》所揭示的是导致这种特定类型"两面结盟"出现的一种机制,其本质是"大国共治",古代朝鲜半岛国家的三次"两面结盟"反映的正是这种"大国共治"模式。这种基于差异化竞争的共治模式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和较弱的零和性,是一种比分治模式更为温和的大国权力竞争模式。  相似文献   

5.
乌克兰危机引发了俄罗斯是否会"走向东方"的争论。针对中俄两国不少学者认为俄罗斯会转向亚洲的观点,文章通过讨论俄罗斯新亚洲战略,阐述了俄战略重心依然在西方。受实力因素、中国因素、地缘因素和传统因素的制约,俄罗斯战略东移更将难以实现。从目前形势来看,俄罗斯的新亚洲战略给中俄关系带来的机遇大干挑战。一方面,中国要抓住机遇,扩大和深化对俄关系,争取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应对挑战,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因此损害与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正>本期的重点话题是,中国本位下的亚太地区大国关系和战略评估。在美国布局亚太的大背景下,中俄战略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王树春和万青松讨论了新型中俄关系的性质特征,以及双边关系深化的内部和外部驱动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中俄关系未来的拓展空间和结盟的可能性做出了预判。思瑞坎从印度学者的视角向读者揭示,印度对华"对冲"战略形成的客  相似文献   

7.
在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且内部战略相对理性的情况下,为什么一个高速崛起的大国会突然偏离原有的理性战略而去追求新生的孤立战略目标?文章认为,这种战略偏离源于自我身份重构过程中产生的身份压力,而身份压力则来自于对自我身份的不恰当重构,这是一种内生观念性崛起困境。通过对三国时期蜀汉与江东两大集团崛起过程的比较研究,文章验证了关于内生观念性困境的两种假设:(1)自我身份重构所产生的身份压力区间与对原理性战略的偏离程度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在大国因实力上升而进行的自我身份重构中,越倾向于认为"我外皆敌",越容易发生对原理性战略的偏离,追求新生的孤立战略目标,进而造成实力的无谓消耗;越倾向于认为"我外皆人",则越容易坚持原理性战略,抵制新生孤立战略目标的战略诱惑,从而实现持续崛起。因此,所谓"蜀汉困境"是指大国因"我外皆敌"的自我身份重构产生巨大身份压力,在战略诱惑下偏离原理性战略,进而导致战略失控,甚至崛起势头的丧失。最后,文章就此探讨了中国在高速崛起过程中的自我身份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总结了自2002年底以来美韩同盟再定义的磋商过程,以及双方在驻韩美军基地调整、同盟内部军事安全角色分工、同盟的未来战略构想等三大焦点问题上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认为通过区域扩展和内涵扩展的路径选择,美韩同盟再定义已基本实现利益平衡与威胁平衡的双重目标。通过对美韩全球性战略同盟关系的定位与确认,韩国也由此结束了数年来激烈的外交方向辩论,再度确立了中近期亲美的结盟外交路线,然而有关韩国对外战略的争论不会就此终结。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双重视角下的美国“印太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立平 《美国研究》2015,(2):32-51,5,6
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美国的"印太战略"是将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亚太"轴辐"安全同盟体系扩大到印度洋区域,实行两洋联结,形成大月牙形同盟与伙伴国网络。此举试图以合作与制约双管齐下,将中印崛起规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机制和国际规则框架内。从地缘经济角度而言,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两岸向印太地区转移是促使美国推出"印太战略"的主要原因之一。亚太经济重心从美国向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东部转移也促使美国提升这些次区域的战略地位。印太地区战略格局正在从一超多强向多极格局演变,形成多个三角关系。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不仅取决于两国国内因素,也受到印太地缘政治中其他行为者的影响。印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下一个中心地带。美"印太战略"使印太地区战略态势更为复杂,使中国和平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大国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灿荣  戴维来 《当代亚太》2008,288(1):36-57
当前,国际格局正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的巨大转变之中,大国关系也显露出明显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实践中,各大国不断因时因势就其对外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重新塑造.美日欧等传统大国力量此消彼长,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非西方新兴力量迅速崛起,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国关系和世界力量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大国关系在变化中基本保持稳定,在竞争与合作中富有弹性,但同时大国间关系的复杂程度也是史无前例,相互竞争也更加激烈,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中国面临着这一历史性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所以,如何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也成为中国对外政策和战略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国际格局未来10-20年的核心问题,俄方认为是美国和西方的整体性衰落和中国崛起之间的矛盾;中方倾向于认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国之间合作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有可能超出其竞争与冲突的一面。中国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提升学习与创新能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俄方断定,在西方衰落和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各方围绕俄罗斯的争夺似正日益明显,这既是基于俄的资源和欧亚大陆的重要战略地位,更是由于俄可能成为左右力量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中方学者认为,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基础已经奠定。与中国相比,俄在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中可能会处于一个相对较为有利的地位。关于中俄双边关系,俄方集中关注两国经济贸易合作,认为主要存在经济关系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以及贸易结构原料化等问题。中方学者认为,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前景的主要挑战不在于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不对称,而在于双方能否适应彼此关系的重新定位,能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信任。俄方主张亚太地区必须建立新的地区安全和发展模式,以解决中美关系对抗性的潜在上升这一核心问题。中方主张,俄罗斯可以改变目前在政治和经济上参与亚太事务明显不足的局面。中俄两国有必要主动提出并推动亚太地区的国际议程设定,担负起服务型...  相似文献   

12.
2023年3月21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系统阐释了在双边和多边、全球和地区等层面全面深化战略协作的重点领域与共同任务。《联合声明》基于对中俄关系历史逻辑、现实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为中俄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并引领时代潮流指明了目标与方向。《俄罗斯研究》编辑部特别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深入探讨中俄关系的历史逻辑、相处之道、内生动力和世界意义。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得益于两国领导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睦邻友好”、“平等互利”、“战略协作”为原则,探索出“平等互信”、“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大国相处之道,提供了新型大国关系的示范。中俄关系是有内生动力的大国关系,以高层交往为战略引领,以政治互信保证行稳致远,以经济互补助力合作与发展,以人文交流深化传统友谊的社会基础。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俄关系的影响已超出双边范畴,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前途命运至关重要。中俄都是全球性大国,又互为邻国,睦邻友好,持续深化战略协作,有利于国际形势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崛起与东盟对外战略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韦红 《当代亚太》2004,(11):3-8
东盟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威胁.为此,东盟对传统的大国平衡战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一方面提升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借重中国的力量重建地区内的战略平衡,另一方面注重通过区域合作而不单纯依靠大国来平衡中国日益增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力量不对称的同盟是当今世界诸多双边或多边同盟的常态,而非对称同盟中更弱小的一方基于有限实力和安全需求的考虑,通常都会依赖同盟大国的保护,为此在对外政策中更多地选择追随同盟大国的行为.然而,国际政治的历史和现实却一再表明,非对称同盟中的小国也可能表现出与常规认知相反的、针对其更强大盟友的外交疏离行为,也即在不对称同盟内部可能存在比常规矛盾更加深刻的问题.本文从盟友之间的战略分歧、收益落差及需求差异,盟国自身的内政变化,以及同盟外部威胁的弱化三个层面分析非对称同盟内小国对大国的"外交疏离"现象,并结合美国与菲律宾同盟关系的调整及美菲在南海问题中的互动,进一步分析上述三个层面影响要素的解释能力,指出美菲关系在克服这些矛盾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此类同盟内部矛盾得以缓和与化解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韩美同盟关系一直是韩国对外关系的支柱,这不仅因为韩国是在美国帮助下完成建国的,更重要的是因为韩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都极大地依赖于美国。但是随着“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两国尤其是韩国国内政治的演变,韩美同盟关系也已出现了引人注目而又意味深长的变化。本文重点考察韩美同盟关系的新变化,并对未来的韩美同盟关系略作展望。一韩美同盟关系的新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东北亚的国际关系进行了调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韩国与俄罗斯和中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但朝鲜与美国…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与安全事务中居主导性地位,对国际体系结构、国际格局、国际战略形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中之重.由于中美两国实力对比的非对称性特点,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华战略不仅决定着中美关系的走向,而且直接涉及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和平崛起.正因如此,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一直成为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7.
美澳同盟关系缔结于20世纪50年代,是冷战条件下美国同盟体系的重要一环,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南部的重要战略支点。冷战结束后,美澳同盟关系在经历短暂的"漂浮"后,又趋于稳定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进入21世纪后,联合反恐和应对中国崛起成为美澳同盟关系新的催化剂和强心剂。文章拟在分析美澳同盟建立和转型背景基础上,首先探讨澳大利亚作为美国亚太地区战略支点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其次分析冷战结束后美澳同盟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和转型;最后重点探讨在中国崛起的形势下,美澳同盟如何进行政策调整及再定义。同时,本文还试图分析作为同盟相对弱小的一方,澳大利亚在追随盟主美国对外战略的同时,如何处理同盟义务与自身国家利益的不一致性,特别是当前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赖美国的矛盾。文章作者认为,作为一项较为明智的政策选择,澳大利亚可能倾向于加深与中国在经济上的合作,同时在政治和安全上仍然依靠美国。与此同时,作为一种长期政策,澳大利亚将会和美国一道,通过国际组织,极力诱使中国遵守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8.
一、新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1、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国际格局多极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3、新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研究利弊分析4、新世纪初世界格局与地区格局发展变化趋势二、新世纪初中国与世界各大国的关系1、中美关系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2、中俄关系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3、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4、中国与欧盟主要国家关系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5、中国与其他西方大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关系现状与未来趋势三、新世纪初中国与周边国家 (地区 )的关系1、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现状与未来发展趋…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大国战略竞争因其全球性、综合性和长期性,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国际格局走向和国际秩序调整的重要因素.对于美国大国竞争战略的形成及其变迁的研究因而成为学界关注的议题.王浩指出,现有的解释大多着眼于体系层次,对国内中观层次变量的重视不够.基于此,作者将国际体系压力与国内政治制度及经济结构结合起来,指出不同时期美国多元化社会力量的外交利益诉求引发了国内政治联盟的重组,从而塑造出不同阶段美国的对苏和对华的竞争战略.这种内外联动的视角不仅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对于我们把握未来美国对华战略走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方银 《当代亚太》2012,(5):4-32,157
文章对中国崛起背景下东亚格局的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在性质上改变了东亚格局的面貌,在东亚地区形成了经济中心与安全中心相互分离的二元格局,该格局的形成是中国的经济崛起、美国的"接触加遏制"的对华政策以及众多东亚国家在中美之间两面下注的政策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格局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东亚国家两面下注的政策。二元格局的存在,对东亚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地区内大国和重要行为体更多地把地区制度作为战略性工具来使用,使地区制度安排成为服务于权力竞争的手段。总体来说,东亚二元格局会在未来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持续,我们需要在这一前提下,探索东亚秩序的稳定持续与有效运作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东亚秩序的稳定和效率,需要中美探索共处之道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