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理论上的"正当化事由",其鲜明特点是法益与法益之间的正当冲突。文章通过对紧急避险的理论现状分析,讨论紧急避险的限制条件,得出对正当防卫不能实行紧急避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不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期待可能性是大陆法系中的重要刑法理论。二者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但也有相当的差异 :二者基于不同的理念 ,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不同。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中的非禁止性条款 ,是刑法允许、保护的行为 ,所以法定合法是其核心 ;而期待可能性理论则适用情形更为广泛 ,它以人性为切入点 ,体现刑法的人文关怀 ,二者不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3.
紧急避险在各国刑法中一般都被规定是正当化事由之一。但对自招危险能否进行紧急避险,各国的规定和学界的观点却不一致。笔者以为,从紧急避险的刑法机理出发,在自招危险的情况下,行为人事实上对该危险承担着不同程度的忍受义务。围绕这一忍受义务,结合其他因素,可对自招危险之紧急避险问题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处理,并据此提出了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4.
根据刑法理论界的通说观点,我国刑法中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被理解为: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必须大于所损害的合法权益,两者相等也认为是超过了必要限度的。然而,对照紧急避险的刑法原理,这种不允许损害等值合法权益的观点并没有获得有力的刑法理论的支持。分析损害等值合法权益之避险行为的几种情况,来认定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总体上应当包括损害同等价值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自招危险情形下的紧急避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招危险者是否享有紧急避险的权利?理论界存在否定说、肯定说、二分说以及相当说四种观点。破解这一理论难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权利保有和责任追究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应当允许自招危险者实施紧急避险,因为这体现了法律宽容谦抑的品格和法益保护的思想,符合刑法关于紧急避险和中止犯的规定,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同时又与社会一般观念相吻合。另一方面,行为人也必须为自己招致危难的过错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或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6.
(一)正当化原理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对于急迫不正的侵害,为了防卫自己或者他人的权利,不得已实施的行为,不处罚(刑法第36条第l款).一般认为,其旨趣在于阻却违法性.与紧急避险一样,正当防卫,也是在紧急状态之下,为了保全一定的法益而牺牲其他法益的行为.在紧急状态下,由于无暇等待公权力机关的救助,而允许在一定范围之内,通过私力方式保全利益(紧急行为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法益衡量说与社会连带义务理论可以结合作为紧急避险的理论基础。二分说要求被避险人对阻却违法的紧急避险承担容忍义务的同时,赋予被避险人对阻却责任紧急避险的正当防卫权,但为了平衡避险人与被避险人的利益,正当防卫权的行使要受到一定限制。当被避险人违背了对阻却违法的避险行为的容忍义务时,应对其不同的应对行为作出区分,根据行为辨析被避险人对义务的违反程度以及是否需要对避险人的损害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8.
紧急避险是人们熟悉的一项排除犯罪的事由,但关于生命能否作为避险客体尚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我国采取法益衡量的观点,其认为生命的价值大于其他任何的法益,所以生命不能作为紧急避险的客体。但此观点有些过于绝对,本文主要是针对生命权避险问题所引发的思考,进行一些相应的分析从而提出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紧急避险乃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排除犯罪性的正当行为之一。正确认识其内容,完善我国紧急避险制度立法,对于确保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紧急避险和鼓励支持人民群众善用此制度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有鉴于人的特殊性,相信从脆弱人性这个视角来认识避险制度,将会收益良多。  相似文献   

10.
紧急避险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成共识,但对于紧急避险正当性根据还存在诸多争议。通过对阻却违法说、阻却责任说和综合说的对比和分析,得出以法益衡量说为基础、期待可能性说为补充的综合说是大陆法系紧急避险的正当性根据。而对于我国,考虑到犯罪构成体系和伦理规范,采用利益优越说解释紧急避险正当性根据不失妥当。  相似文献   

11.
大陆法系国家违法性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违法指的是违反全体法秩序。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 ,在通常情况下具有违法性。对于违法性的本质 ,存在着两种学说的对立 ;在进行违法性判断时 ,既要考虑结果无价值 ,也要考虑行为无价值。缺乏可罚的违法性应当是违法性阻却事由。  相似文献   

12.
数额有时能体现危害行为的危害程度,有时不能。在能体现危害行为的危害程度时,数额并不是决定危害程度的唯一因素。因此,数额大小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体现犯罪的本质。对数额小的危害行为以非刑罚方法处理,并不能完全体现刑法的谦抑性。由于某些数额犯的立法依据欠缺正当性,未来的刑事立法,应当考虑取消部分数额犯。数额标准的立法应尽量消除多元化和非法化,要做到统一化和合法化。  相似文献   

13.
刑法因果关系是指某个(几个)危害行为本身包含、孕育着发生危害结果的本质或非本质因素,必然或偶然地引起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是由于这一危害行为的实施才引起的,没有这一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就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处在公安队伍中的民警是个人体与成员体的有机统一;警察个体行为是单个民警所作出的具体行动或举止;它本质上是单个民警对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的公安业务、队伍建设及其相关联的团队活动所作出的心理反应的外表。现代组织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证实:警察个体行为是警察个人体的生物学层面质素、心理学层面质素互动作用、交叉整合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公安团队组织环境影响于警察个体行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论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因自由行为之所以具有可罚性,在于其是一种具有社会危害性且明显侵害法益的行为,但这却与刑法理论中“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在”这一基本责任原则相冲突。基于原因自由行为的特殊性,将其可罚性看做是刑法基本责任原则的例外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论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同侵权行为是民事侵权领域一种常见的行为,对其本质的认定在国内学者间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而对其本质的认定又将最终影响到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或认定)以及侵权责任的划分等重要问题。因此,对其本质问题的分析殊为重要。本文拟从对比分析入手,先对国内诸多观点进行评析,进而提出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是各个侵权行为中的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既包括在共同行为之中,也包括在共同结果之中。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刑法第14条第二款和第15条第二款的删除与保留问题,学者之间存在针锋相对的观点.这一争论的实质就是责任原则及其引中原理在刑法典中如何体现.作为刑法基本原则的责任原则本身应当采取消极、否定的表述方式,同时还应当引申出刑法"以处罚故意为原则,以处罚过失为例外"的原理.我国刑法较好地体现了"无责任则无刑罚"的精神并力图体现其引申原理,但其积极、肯定式的表述方式刚存在结构性缺陷.未来修订刑法时,应当按照各国通例,调整其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8.
想象竞合犯作为最重要的罪教形态之一,承担了区分罪数的功能,但关于其罪数本质却不无争议。根据罪数判断标准,对罪数判断要素——行为进行解析。由并合行为构成的想象竞合犯是实质数罪.由合一行为构成的想象竞合犯是实质一罪。  相似文献   

19.
微博尽管是互联网的新兴力量,短短几年时间已迅速成长为信息传播媒介的中流砥柱。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受到了微博的深远影响而发生了形式和实质的双重变革。司法活动亦如此。基于微博的功用及高效,与我国司法活动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不谋而合,将两者结合起来用以凸显司法之特性,完善司法之行为,显得十分恰当和谐。因此,在司法微博迅速崛起的今天,必须将这一新兴但强大的事物纳入审慎考察的视域,考察其发展,分析其困境,从而引导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的推进和改革、发展的深入,从多方面凸现了价值体系重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历史“纵座标”、世界“横座标”、核心层次、结构和功能层次等四个方面昭示其方向和实质。在价值体系重构中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四项原则,以系统辩证的方法建构起新集体主义价值体系,才能支撑起发展兴盛的民族大厦,为人类共同的“价值世界”增添辉煌而丰厚的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