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宪法原则     
科学地认识宪法原则,正确地对待宪法原则,严格地遵守宪法原则,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就现代各国的宪法内容来看,基本的宪法原则,主要有宪法地位的至上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法治原则和人权原则。我国的现行宪法也充分反映出了这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在法治的庞大体系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宪法是法治的核心,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牢记宪法作为法治的核心,就应当永远汲取建国以来人治的教训,以法治理念进一步完善宪法。承认宪法作为法治的核心,就应当注重宪法"人权保障"和"有限政府"这两个基本内核的制度配置。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宪法解释等具体制度明确宪法的直接法律效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依法治国重在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如果宪法权威缺失,法治建设将失去根基。为此,维护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是法治中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彰显宪法的基本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民主法治,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彰显宪法的基本作用。宪法的基本作用有两个基本方面: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我们要充分彰显宪法的基本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全面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也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写进了宪法。它表明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另一方面,法治国家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宪法意识的提高。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面向21世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造就依法治国的法律文化环境,使宪法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主导意识。一提到宪法意识,人们自…  相似文献   

6.
正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这一要求表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持久性功效。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们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追求和理性升华,既包括国家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法治价值、法治思想、法治理论等精神文明成果,又涵纳宪法等制度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市场经济与法治的交互发展,促进法制的完备化,法制改革是进一步推进法治的基础,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制的约束下进行活动,构造具有现代法律素质的领导层是中国社会由人治全面走向法治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归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导向。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战略支撑和制度保障。共享发展理念与法治精神具有内在共通性,其法理基础体现在:公平正义是现代法治的根本精神,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目标取向。人权保障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宪法依据。权利限制是法治的基本技术,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法治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其包含着法律上的基本秩序以及基本的价值判断,由此建立价值秩序.宪法中的税概念是判断普通法律中的税的正当性的判断标准,是立法者进行税收立法的依据,是对立法者行使课税立法权的限制,税法的制定及施行应遵循宪法精神.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确立宪法税概念高于法律税概念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论述,表明党对宪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对新时代宪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贡献重大,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宪法建设的部署提供了充分的法理基础与现实依据。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揭示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战略思维,宪法运行的政治引领以及宪法功能的制度构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展示出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特色。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法治中国建设的视角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宪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发展,有助于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与话语体系奠定理论基础,更有助于深化宪法实践、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1.
宪法是法治的基础,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完善的宪法要辅之以良好的宪法意识,才能在实际中得到贯彻实施.宪法意识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向法治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公民宪法意识的淡薄已成为制约甚至阻碍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2.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修正案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模式。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法治追求的重大成果,是中国走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实质是依宪治国,法治与宪法和宪政有着天然的联系。法治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而这一目标,只有在宪政条件下,才能真正完全地实现。法治的落实,首先要求有一部合乎宪政精神的宪法,只有在宪政条件下的法治,才是完善的法治;只有宪政保障的法治,才是真正的法治,只有实行宪政,才能真正推动法治的发展,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我国已经开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要实行法治,就必须坚定地贯彻实施宪法,实行宪政。  相似文献   

14.
<正>领导干部树立基本的法治观念,对担负起组织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任极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这给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法治观念指明了方向。一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宪法法律对所  相似文献   

15.
实行宪政是走向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所谓宪政 ,就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简言之 ,宪政即由宪法确认和规范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其实施。为全面理解宪政概念 ,还需注意 :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 ,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实行法治是宪政的基石。邓小平在探索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所作的一系列思考和论述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邓小平宪政理论。在体系上 ,这一理论已构成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 ,…  相似文献   

16.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1.依法行政的概念: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依法行政是行政法治的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开展行政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是行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途径和保障.正如江总书记所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宪法观念是人们关于宪法的各种思想、理论观点和心理的总称。19世纪后半期产生的宪法观念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国近代立宪理论和行宪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观念引领作用。民主观念嵌入、分权思想出现、法治和宪法至上观的确立,是宪法观念在近代中国萌生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宪法》(1999年修正案)确立的治国基本方略.法治的特征在于系统性、公平性、稳定性,而这些特征恰是作风整顿这样的专项行动所不具备的.如能将法治的上述特征贯穿于作风整顿始终,定会使作风整顿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活动进一步深化,成果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9.
深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宪法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学习宪法,遵守宪法,执行宪法,维护宪法。要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为契机,增强宪法意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20.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以宪法为首的我国社会法律体系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依据。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而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对宪法及其法律体系实施有效监督。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宪法实施过程中的群众监督是指公民在宪法精神的指导下,对国家机关的一切管理活动、司法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是对整个国家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下运作状况的监督,因此,它既包括对重大违宪行为的监督,又包括对各类违法行为的监督,既包括对国家机关活动的监督,也包括对国家公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