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和谐、超越是嵇康人格美的三个关键词,是嵇康用他的身体力行为我们造就的通往理想人格的现实阶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身的超越是人类一直以来的理想,这三点对于当今现实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嵇康写《卜疑》一文,对人生价值选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生命和人格选择的冲突,到隐居还是治世的困惑。他以质疑的方式申述了理想的人生价值观。而当面对现实选择时,嵇康建构起的理想价值观却无法成为人生准则,他又回到了儒学的道德价值中。嵇康不仅以此文批评当时的社会,也透露着魏晋时期儒道融合产生的社会阵痛。  相似文献   

3.
游仙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有着悠久的创作传统。降及魏晋时期,文坛上出现了大量的文人游仙诗。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游仙诗体现了儒家君子自我价值的觉醒;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正始游仙诗则体现了在玄学人生观的影响下,从价值生存形态返回本然生存状态的“人的觉醒”;东晋郭璞的游仙诗则是体现了在郭象玄学观影响下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调和。  相似文献   

4.
研究嵇康的行止,除了前人较多着眼的其游山放水、清谈辩难、弹琴咏诗、饮酒服药等外在表现外,还应该把握其内在发展脉络,探讨其行止"内不愧心,外不负俗"的原则性,"心无措乎是非"的自适性,把理想付诸实现的务实性以及对现实的超越性。这些特性让他超越一般的魏晋士人。  相似文献   

5.
宋可玉 《新东方》2011,(6):51-54
贾拉尔·丁·鲁米(Jalāl al-dīn Rumi)是一位伊斯兰苏非派哲学家和中世纪杰出诗人,他的哲学中时时可见一种超越的精神,与道家之庄子的超越精神有殊途同归之感。从超越精神的三个阶段、理想人格及修行方法等几方面对二人作一比较,不难窥见其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生活中体验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开端 ,在交往中的理解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基础 ,在活动中建构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 ,在现实中超越使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得到升华 ,在协调中发展使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取得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卢政  周丽艳 《求索》2011,(3):176-178
嵇康自觉地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理念灌注到文学创作之中,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张扬人的自然本性的角度阐述情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学观。在审美观念上,嵇康崇尚清新自然,以高洁的人格、出世的志趣和以对人生超越的态度来塑造诗歌意象,赋予文学描写对象以无限的动感和生命感;在文学发展问题上,嵇康反对固守旧框框,追求题材、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扩大了诗文反映的范围;在文学功能上,不以功利目的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而是以表现诗人个性为宗旨,倡导表现自我情感、展示独立个性。  相似文献   

8.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是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是新时期德育的新的理念与目标。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需要从更新教育观念、改造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模式入手。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落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落差叶南客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解,是二元人格结构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种划分了,中国古代所谓圣贤与庶民、君子与小人便是这两类人格的早期表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英雄和平民也分别体现了这两种人格精神。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  相似文献   

10.
党员是党的细胞和元素,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特别重视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培育和塑造,在党的历史和现实中涌现了许多共产党员理想人格典范,共产党人理想人格有特定的要求和构造,与时俱进,增强党性修养,保持党员先进性,必须坚守人格守恒.  相似文献   

11.
李忠红 《求索》2008,(3):159-161
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本质,超越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根本的目标,生命教育要在明了生命超越意识的不同路向的基础上,特别要引导人关注理想对现实、他我对自我、行对知这三个方面的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12.
谈创造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不仅是一种能力特征,而且是一种人格特征。创造型人才的主要人格特征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精神,勇于冒险、超越、开拓的个性风格,善于解决复杂矛盾的特殊才能及坚定的自信心与顽强的意志。目前,我国开展创新教育,主要应注意解决继承与创造、独立性与和群性,关注现实与超越现实、放纵与提升等几个方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高恒忠 《求索》2010,(5):219-221
"游"是《庄子》的核心范畴之一。《庄子》全书以《逍遥游》为开端,且以"游"贯其始终。游的过程有游玩、游戏之游,有隐逸、自适之游,有胸次洒然的精神畅游。游的理想境界,是建立在"道"之上的理想人格,即"逍遥"的人格,神人、真人——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游的要义,是倡导对精神桎梏的破除,对身心局限的超越、对扭曲天性的匡正、对自然的回归、对自由的张扬。只有通过游,人才能够超越世俗,进入一种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14.
论虚拟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运用概念、思维来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虚拟化的过程 ,网络虚拟是这种虚拟化进程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虚拟和现实不是虚假和真实的关系 ,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作为人的两种生存空间 ,从来都是并存的。虚拟能超越现实社会对个体身份和角色的限制 ,实现个体的真实自我和潜意识需求。人格的发展需要虚拟。保持虚拟与现实的适度张力 ,有利于现代人人格的优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吴宁宁  许建良 《求索》2011,(1):125-127
围绕着理想人格的探索是梁启超关于个人价值追求的重要方面。综合看来,梁启超的理想人格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把"新民"看作是理想人格的核心思想,关于"新民"的人格论成为思考理想人格问题的出发点;其二,赋予理想人格以丰富的内涵,指出理想的人格是神格与兽格合一,使人之成为人;其三,理想人格所要完成的终极目的是个人人格和社会普遍人格的双重实现,达至个人人格尽性发展和社会人格共同向上的理想境界。综合而言,梁启超的理想人格论是近代关于人格思想的开拓性研究,具有超越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格理论与研究如何达到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对理想人格的认识论特征的考察,不能仅停留在传统认识论的层面,更应着眼于广义认识论的宽广视野。理想人格内含真、善、美三个维度的内容,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根本途径。"化理论为德性"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核心方法。从塑造理想人格的角度分析,"化理论为德性"的过程内含化理论为信仰、化理性为自由和化德性为德行三个主要环节。当今,塑造理想人格的首要环节在于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相似文献   

17.
对理想的追求,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反映了人力图超越现实、超越自身的愿望以及对未来的自觉意识。可以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永恒矛盾。在现时代,在当今,在体制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在成长中的青年身上,这种矛盾、冲突与困惑表现得尤为激烈、普遍与经常。  相似文献   

18.
人生是以人的自然肉体生命为基础 ,不断追求和实现理想、创造对象和对象世界、生产人的生活和规定性的奋斗与拼搏过程 ,这是真正属人的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过程。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作为人的人”的人生的本质内涵和根本意义。人既生活在现实中 ,又生活在理想中。人的理想是由现实所产生的。人又通过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超越现成现实 ,创造符合理想的意图的新现实。人类是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连续不断的超越与创造中实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邱玥 《求索》2012,(9):154-156
嵇康是魏晋学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行为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以及他与时人相异的特色。《琴赋》是嵇康赋作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作品,它结合了嵇康的音乐实践经验及文学艺术才华。他的艺术论中所蕴涵的人文哲学思想与当时的时代风气、社会思潮、美学理论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立足于魏晋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从审美倾向、音乐本质、人格境界和独立精神四个角度探讨秘康艺术论中看似"浮杂"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艺境,认为贯穿其艺术论的红线便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宇宙人生的本体"和",并且认为稽康追求的"和"非儒非道,而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理合一相结合的中国传统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社会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社会化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前提,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保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条件,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