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率领东北军、西北军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前来布置"剿共"的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反共内战,实行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由此爆发。由于"三位一体"的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在西安事变爆发的当天清晨,张、杨两将军联名打电报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邀请中共代表团去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蒋的善后有关事宜。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西安事变,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从而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西安事变后,1937年4月,杨虎城将军被迫辞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及第17路军总指挥职务。1937年6月,蒋介石令其“出洋考察”。从此,第17路军走上了一条被蒋介石逐步削弱、肢解、消灭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对蒋介石政策的演变,史学界一般划分为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个阶段。其时间划分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6年5月5日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前为抗日反蒋阶段;从1936年“五五通电”至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为逼蒋抗日阶段;从西安事变至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联蒋抗日阶段。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成两将军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在这项事变中,蒋介石丢尽了领袖体面,而且在从临潼华清池翻墙出逃中跌伤腰骨,事后回家乡浙江奉化溪口治疗休养三个多月。因此,1936年12月12日对蒋介石来说,是个灰暗的日子。一提到这个日子,他就怒形于色。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为反对蒋介石对日寇侵略的不抵抗政策,在西安实行“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与此同时,驻西北古城兰州的东北军于学忠部响应张、杨两将军的爱国义举,发动了“兰州事变”。这次事变的实际指挥者,就是后来在抗美援朝时期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的解方将军。 解方,原名解沛然,1908年11月出生于吉林省东丰县。他从小离家,早年就读于奉天(今沈阳市)第三高等中学,与张学良之弟张学铭是同学。他最初是想学  相似文献   

6.
为了逼迫蒋介石放弃“剿共”政策,实现全国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在多次劝谏无效后,于1936年12月12日被迫举行兵谏,扣留了亲自坐镇西安部署新的“剿共”军事行动的蒋介石及其随行将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本文仅对日本在西安事变期间的态度加以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与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杨二人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逼蒋抗日,使西安事变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杨虎城将军能够成为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的发起人之一杨虎城将军于1949年9月6日午夜12时半,惨遭蒋介石杀害于重庆松林坡,同时被杀害的还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老一辈革命新闻工作者宋绮云。他从1930年起,即奉党的特派在杨虎城部做新闻宣传工作。他主办七年的《西北文化日报》是“三位一体”(指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喉舌,对西安事变的促成及和平解决起到了宣传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艳辉 《党史纵横》2009,(12):45-47
王玉瓒先生早年从戎,是张学良将军的得力部下,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副官、中校副官、上校参事、上校营长、团长、副旅长等职。在其任东北军警卫队第一营营长期间,曾两次担负蒋介石在西安华清池行辕的警卫任务。1936年12月12目,他奉张学良之命率部捉蒋。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怆,活捉了蒋介石,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看报、看报,看《解放日报》;看张、杨将军发表对时局的宣言;看蒋委员长……。这是1936年12月13日(西安事变第二天)从古都西安大街小巷传出的卖报声,西安事变后的第一张报纸——《解放日报》诞生了。《解放日报》的主编是丛德滋,辽宁凤城人,1933年从东北大学毕业后即效力于东北军中,曾因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和宣传“反对内战,枪口对外”的抗日主张,被反动当局逮捕。后经张学良将军明令释放,方恢复自由,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兵谏”的方式突然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进程中,由于蒋介石在南京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又引发了东北军内部兵变的“二二事件”。能否正确处理这两个突发性事件,关系到中华民族分裂内战或团结抗战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2.
程中原 《党史文汇》2006,(12):21-25
西安事变前的形势 1936年秋,中共中央改变"反蒋抗日"的方针为"逼蒋抗日".为力促蒋介石停止内战,早开谈判,实现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派潘汉年于9月24日携带中共中央起草的<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离开陕北,前往上海;并准备派周恩来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同国民党谈判,签订<抗日救国协定>.然而,蒋介石对于中共的倡议却不予理会.在平息两广事变以后,蒋介石立即增兵陕甘,"围剿"红军;在谈判桌上则翻云覆雨,态度强硬.他企图以军事进攻与政治谈判双管齐下,一举解决西北问题,实现其"溶共"和收编红军的野心.中共中央在国民党军队猛力进攻之下,一方面,"从各方面造成停止进攻红军的运动","以此迫蒋停止剿共";另一方面,于11月下旬组织了山城堡战役,显示红军的声威.在谈判中,则"并不坚持过高要求",同意"红军改名受蒋指挥".然而,蒋介石仍一意孤行,反而严厉督责张学良、杨虎城"进剿"红军.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2月12日,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前来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国民党各派系各霸一方,勾心斗角,亲日派更是蠢蠢欲动,觊觎大权,南京群龙无首,纷乱无绪的苗头争相显露,内战的硝烟骤然升起。  相似文献   

14.
刘多变、孙锡九、刘桂五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中直接间人华清池活捉蒋介石的三位勇士。这三个人,为张学良“兵谏”计划的实施,作出了贡献。可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之后,三位华清池捉蒋勇士却陷入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尤其是刘多基和孙铝九二人,反目为伙,剑拔导张,甚至以刀枪相见。周恩来面对这种严重局面,因势利导,巧妙地保护孙铭九免还杀身之祸,热们鼓励刘桂五奔赴抗战前线,最大限度地约束了刘多空的过激行为,成功化解了东北军的一场内乱,使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终真正达到和平解决。周恩来对…  相似文献   

15.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到西安严令“进剿”红军的蒋介石,发动兵谏。经中国共产党努力,西安事变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张学良为表诚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被蒋下令软禁,长达半个世纪。而杨虎城在被关押12年后,惨遭杀害。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是历史的正确选择,但它为什么在1936年12月12日突然爆发?六十多年来,很少有人提出确凿的史料证据。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抵西安,准备在西安召开西北“剿共”军事会议,部署西北“剿共”事宜。南京国民政府的一批军政大员,如陈诚、蒋鼎文、卫立煌、陈调元、朱绍良等陆续到达西安。从6日起,蒋介石依次召见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及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师以上将领,而张学良、杨虎城并未在座,致使张、杨产生疑惧。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蒋介石的密…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17路军实行“兵谏”,逮捕了来西安“督剿”红军的蒋介石,这就是有名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的第五天,周总理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全权代表的身份来西安,同蒋介石谈判.那时,我是西北总部张学良部下的一个处长.记得总理到西安的第二天早晨,杨虎城的秘书王炳南同志陪同总理到家里来看我.同总理见面谈起话来,知道我同总理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在沈阳髫令同学,倍感亲切.这样总理有些事情,就委托我来作,我遇有疑难问题,也同总理商量.  相似文献   

18.
作者自述:东北军是国民党军队的一支非嫡系部队,东北军地下党是我党在国民党军队中最强的力量之一。1936年,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统治阶级内部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日盖不满,要求抗日的人越来越多。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逼蒋抗日,率东北军、十七路军(通称西北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作为中共首席代表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进行工作,在政治风云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难才大略,使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英明决策付诸实现。毛泽东同志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东北军、十七路军在抗日战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安事变以独特的方式解决了中国从长期内战转向全民抗战,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关于张学良将军、杨虎城将军这两位千古劝臣以及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功绩,已经有口皆碑。但对东北军地下党和广大党员在这一伟大历史事变前后,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所进行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尚未有详尽的记述。1982年中共中央党史资资征集委员会成立了东北军党史组,积极开展征集东北军党史资料工作。中国共产党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刘澜波同志辞世后,我们健在的东北军地下党有关同志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了解的情况如实地撰写出来,以启迪后人,就教于更多的知情者。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毅然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潼关县的骊山(通称华清池)响起一阵清脆的枪声。酣睡中的蒋介石惊醒跳窗逃出,终被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安排的士兵在山坡上一块巨石下抓到。同时被扣的还有随蒋来西安逼催"剿共"的国民党高级官员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钱大钧等十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或称"双十二事变"。从这一天起,至12月25日事变解决,中共中央展开了13个日日夜夜的紧张工作,最终使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