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张稚庐 《春秋》2009,(2):46-48
《西斋偶得》中谓世上饮食与音乐变化最快,这话不错,吃的东西随时随地变化得很多,且食风亦变。我浪迹萍踪有年,深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颇留心各地饮食。其实也并非是老饕贪口腹之欲,觉得里面含有许多传承和特色,内涵着一种文化。年老息影故乡,索居无俚,遂将昔年济南饮馔偶拾一二,权作以蠡测海。  相似文献   

2.
饮食之妙,在精,在奇,在天然地道。食不厌精,脸不厌细,这是我们老祖先留下的传统。现代人的吃;讲究吃得排场体面,吃得与众不同,吃得食丰味广。事实上,最有资格说吃的常常不是富豪大款,而是遍行天下的旅游者,因其行踪所至,皆可尝到各色食品。中国菜东甜西酸,北咸南鲜;西餐大菜讲究精致好看;吃的是赏心悦目;而古今中外,众多的民族,众多的地域皆因饮食而与众不同,皆因美食让人心神向往。所以,《奇食妙趣》专为旅游者而设。不论你在何地尝过什么样的奇妙饮食,都可以端来与其他人共享。当然,一日白饭,一杯香茶,道中人自会品出不同凡响之味。这食物之“品”与食客之“味”,就是《奇食妙趣》的旨趣所在。说得时髦些;这是所谓“饮食文化”。最后,别忘了多多关注带有“民族”和“绿色”风味的饮食。  相似文献   

3.
纵观人类繁衍生息的数千年历史,研究中国古代炊食器具,对开启中国饮食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饮食活动以饮食器具为载体,以饮食过程、祭祀方式为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传承着中华饮食文化的辉煌.本文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依据,阐述了上古时期饮器、食器的分类及用途,同时也论证了与饮食活动相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劳动保障世界》2008,(6):62-62
现代人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还要吃得科学。然而,人们普遍忽视了进食后的养生保健,从而影响饮食的效果,甚至危害健康。现介绍几则古人的食后养生法:  相似文献   

5.
柴御清 《两岸关系》2011,(11):62-63
"民以食为天",简单的一句话,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吃的重视。而中国人对食的看法,从早期的吃得饱、吃得好,到现今吃得巧,甚至溶入个人情感、记忆、历史、味道等因素,形成中国饮食文化特性,其中地方小吃因充分表现自发的特质而独树一格。  相似文献   

6.
梅松华 《前沿》2011,(6):123-125
随着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不仅为了吃饱,而且追求吃出特色,吃出品位,更主要的是吃出文化,从中得到最大层面的精神享受,为此,文章着重探析了蕴涵于畲族饮食文化中"四大"主要道德文化元素,并对发掘其饮食道德文化元素,提高饮食消费者的道德文化素养的意义也作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刘彦华 《小康》2022,(2):52-54
"民以以食生为存天的."饮食不仅是人类赖物质条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稀粥配咸菜到鸡鸭鱼肉样样齐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百姓的餐桌虽然不大,却见证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新的一年,国人的餐桌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人们对饮食、营养、食品安全又有着怎样的期待呢?  相似文献   

8.
烹饪艺术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烹饪,是一项精湛的技术,也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烹饪艺术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在烹饪中,同样存在着美、美感、审美意识、审美活动和美学、美育。饮食是人的第一需要,一日三餐必不可少。饮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吃足求温饱;第二阶段是吃好求美味;第三阶段是吃好求健康。随着人类饮食的不断进步,烹饪艺术应运而生。烹饪艺术不限于酒宴,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讲究烹饪艺术。这就是说,烹饪艺术是研究人们饮食的一种艺术,包括菜肴,面点、宴席以及日常生活饮食。中国人讲究吃举世公认,对烹饪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表现饮食的内容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食中有文化,文化中有饮食,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味"论诗、诗味交融就是从饮食文化到文化饮食双向交流、相互重构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0.
台湾美食     
尚道 《台声》2008,(8):83-86
来到台湾,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囊括大江南北,各式各样美食任君挑选,不管是各国料理,亦是中华传统美食与岛内道地小吃,菜色琳琅满目。吃在台湾,不仅便利,更是一种享受。对于台湾人而言,吃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表现,万其台湾特殊的历史,使得饮食文化更加多元,不仅各系的中华菜肴在此发扬光大,更汇集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致饮食。台湾可说是一个道地的美食之岛。  相似文献   

11.
如今人们谈老北京的饮食文化,开口便侃八大菜系在北京,八大楼、八大居、四大兴、长安十二春;要不,就是烤鸭、涮肉、满汉全席宫廷宴;再不,就是驴打滚、年糕、艾窝窝、卤煮火烧、爆肚、炒肝等小吃。即便是在诸多谈吃的文章里,说到“北京菜”,也多是记述或论说京城菜馆的滋味及餐饮方式如何集天下之大成,至于当年北京普通百姓的饮食文化,便少得寥若晨星了。一般说北京文化,多是讲由三大部分组成——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依此,若谈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或也可分为宫廷饮食文化、士大夫饮食文化及平民饮食文化。至少,也要说出个上流社会…  相似文献   

12.
说年节饮食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民间风俗中,莫过于年节文化。年节风俗与年节饮食文化是一对孪生姊妹,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年节饮食与祭祀祖先神灵、祈福纳吉、避邪免灾相关连,是一种对现实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求。透过那层神密的薄纱,人们寻找一种藉口来改变一下生活,献媚神鬼不...  相似文献   

13.
饮食文化与吃喝风上海大学唐友波中国人历来很重视饮食。诸如“民以食为天”、“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云云,深入人心。但是人们可能很少注意到,在中国,饮食和政治有着紧密的关系。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发达,政治的参予和影响可以说是一个突出的原因。同时,由此也带...  相似文献   

14.
王学泰 《传承》2008,(21):38-40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和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5.
牛瑜 《前沿》2014,(23):226-227
饮食文化是生存文化的核心,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蒙古族陶艺饮食器皿作为这一饮食文化的载体,诠释了其产生的地域背景、文化背景、工艺背景。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业为主的生计方式决定了北疆草原民族"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但粮食在饮食结构中亦占有一定比重。草原诸族拥有特定的饮食观念和饮食心理。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草原诸族的民族性格并体现其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研究汉唐北疆草原民族饮食文化,有助于促进西域文化史、社会生活史乃至经济史的研究,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年节文化丰富多彩,岁时饮食风俗是其重要表现。中国岁时饮食文化传统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背景与雅俗兼备的文化品位。岁时饮食集尝新、健体、融情于一体,人们在年节饮食活动中抒情、畅怀、言志,饮食的文化属性在年节饮食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中国岁时饮食传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和节日传统饮食活动,是体现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人大建设》2013,(7):33
童心是要有儿童一样的心理状态,无忧无虑,生气勃勃,好动、好奇。蚁食是要有蚂蚁一样的食欲和食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像蚂蚁那样吃得少;二是像蚂蚁那样什么都吃一点,吃得杂。我们一方面要少吃不健康的食品,另一方面要尊重传统饮食习惯,喜欢吃的东西即使含有不健康成分,也无需与之彻底决裂,少吃一点来满足口腹之欲也无妨。饮食要均衡,不偏食。猴行是指老人要保持猴子般灵活、好动的特点。能站不坐,能步不车。每天都要勤于运动:手动、脚动、身动。老人要欢度晚年,还需有老窝、老本、老伴、老友和老有所爱(兴趣与爱好)。中国人养生  相似文献   

19.
<正>蒙古族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先民们独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其饮食方式、饮食结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历经千百年发展,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用餐习俗、贮存方法等方面,蒙古族传统饮食已自成体系。按食材的选用可基本分为奶食类、肉食类、粮食类以及野生可食用植物类等四大类,并因不同的场合和习惯有多种不同的合理搭配,进而也逐步形成了极具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谈论饮食文化之风甚嚣尘上,仿佛刚刚发现似的。其实,早在一九八三年全国烹任名师会聚北京表演时,已经提出中国烹任是科学、是文化、是艺术的观点,即认定烹任文化之存在。数年之中,虽也未间断有人在谈论烹任文化,总也零零落落,不那么热。不知为什么近两年热门起来,而且换了话题,成了饮食文化了。烹任文化,饮食文化,或许认为一而二,二而一,一回事。然而却不。例如,有人便贬烹任不过是“烧饭做菜”,即一种手艺而已,骨子里头泛出瞧不起的神情。而饮食便不同了,那是一种文化享受,或者是高级享受。饱腹美撰佳肴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