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一拉祜族苦聪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比较传奇的一支。在过去的70多年中,他们从深山走出,生活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56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工作队在地处中越边界的金平县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苦聪人的踪迹。从6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帮助下,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苦聪人逐渐走出山林,告别打猎生活,实行定居定耕。1987年8月9日,苦聪人被正式认定为拉祜族支系。  相似文献   

2.
当人类进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21世纪时,云南边陲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的拉祜族“苦聪人”也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飞跃和变革。  相似文献   

3.
李玫 《今日民族》2007,(5):60-62
(一)者东镇帮海村民委员会小户南村民小组位于帮海村民委员会东南部,距村委会9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0公里,这里生活着27户93名拉祜族(苦聪人),是镇沅拉祜族(苦聪人)生产生活最具有代表性的聚集村。由于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昔日的小户南村水、电、路“三不通”,生活十分贫困。80%  相似文献   

4.
待抚的贫困乡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是中越边境线上一个特困乡。该乡辖4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70个社,3044户,17120人,其中拉祜族人口占30%。解放前,拉祜族称“苦聪人”,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以采集、狩猎为生。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其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致使苦聪人濒临灭绝。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苦职人走出深山老林,开始定居定耕,社会形态从原始部落制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一个民族的进步,仅仅是政治上的翻身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要靠发展生产力。几十年来,为帮助拉祜族群众发展经济,摆脱…  相似文献   

5.
【背景资料:金平苦聪人】 新中国建立前,苦聪人在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各民族中是经济文化最落后的民族,分布于中越边境高寒山区的原始老林,其社会经济尚处原始游耕的状态。1957年,苦聪人才走出原始森林,逐步过上定耕定居的生活。 苦聪人现有6000多人,主要居住在勐拉镇、金水河镇和者米乡,以者米乡为最多,有30个村寨。1985年 10月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苦聪人恢复拉祜族的族称,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三种自称,以白、李、杨普姓较为常见,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相似文献   

6.
2005年11月2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云南镇沅苦聪人生活依然贫困》一文后,温家宝总理“要认真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的重要批示和各级政府、各族人民对镇沅苦聪人(拉祜族支系)的关心和帮助,为镇沅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面对苦聪人社会发育晚,劳动者素质低,科技文化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脆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生活仍然比较困难,脱贫任务十分…  相似文献   

7.
何扬波 《今日民族》2001,(12):22-23
“都说1957年党和政府帮助苦聪人走出深山是苦聪山寨的第一个春天,那么我们今天迎来的无疑是第二个春天”。在10月24至25日召开的金平者米拉祜族(苦聪人)安居工程现场总结暨“155”工程汇报会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委书记唐明生感慨地将自1998年以来“155”扶贫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由云南省民委负责实施的安居工程项目提前两年完成比做了苦聪山寨的第二个春天。解放初期,苦聪人尚处于居无定所、游耕采猎的原始社会末期,经过5年多的努力,党和政府从原始森林中动员了2000多苦聪人出林…  相似文献   

8.
正一条条纵横哀牢无量之间的道路,链接着致富希望;一排排独具民族特色的青砖白瓦房,散落山间,展现出镇沅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笑脸相映成趣……镇沅,傣语称"正也",意为粮仓之城,从建文四年(1402年)置州至今已618年,相沿未改。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是全省第二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22个民族,总人口21.3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14%,其中有直过民族拉祜族苦聪人18904人。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省西南边陲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哀牢山一带居住的拉祜族支系苦聪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就隆重祭祀“畲皅节”。在苦聪人的传说中,是天神厄沙么下凡造就了人类和人间万物。传说厄沙么从天宫选来一棵树栽在凡间,已经九十九年了还长不出树叶来,树上只有藤条缠绕,藤上长出一个大葫芦,同样只见长葫芦,不见长藤叶,厄沙么感到很惊奇。一天早上,厄沙么用自己的洗脸水浇在那棵大树根,突然间一阵大风刮起,黑天暗地,下起大雨,整个凡间洪水滔天,一片汪洋大海,藤条和葫芦缠着那棵大树随水漂起。不知过了多少年后,洪水降了,藤条和葫芦缠着的那…  相似文献   

10.
哀牢山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思茅地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乡哀牢山一带,与彝、汉、哈尼族杂居。解放前,哀牢山的拉祜族自称“戈搓”拉祜族,在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中,拉祜族被称为“果葱”、“苦葱”、“苦宗”和“小古宗”。时至今日,镇源县者东乡的拉祜族仍然自称“戈搓”。由于长期与彝、汉、哈尼等民族杂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加之地理环境的因素,今天哀牢山的拉祜族在语言、服装、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极大地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汉化、彝化程度较深,他们几乎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传统的建筑。所…  相似文献   

11.
10月中下旬,在省民族工作队的努力下,金平县金水河镇组织了部份拉祜族和芒人等少数民族积极分子36人来昆参观学习。省民族工作队派出专人,精心组织,热情接待了来自边疆山区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金平县金水河镇地处中越边界线上,生活在那里的拉祜族(原称“苦聪人”)和未识别的自称“芒人”,在1957年以前,都住在原始森林里面,衣不蔽体,食不果腹。1958年,在省民委(原省民边委)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才搬出森林,开始修建房屋,开荒种地。这次参观学习活动,使他们得以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昆明看世界。在省民族工…  相似文献   

12.
位于金平县城北部的者米拉祜族乡背靠的大黑山脉是苦聪人聚集的主要区域。紧紧偎依在大黑山半腰深处的苦聪大寨,是历史上在者米山区最早定居,人数最多的苦聪村寨。在苦聪村寨中,又最具影响力,传统文化也最具有代表性。不久前的一天,我从者米乡政府驻地,乘13公里汽车到六六新寨旁的公路岔道口,又沿着弯曲的山路,足足爬了三个小时陡坡,浑身浸透了汗水,才走到苦聪大寨。大寨现在有83户人家269人,是者米山区人户较多的苦聪寨子,老人回忆说,“苦聪人到者米一刚进寨子我对什么都新鲜带已经有10代”大约200多年历史。大寨在苦聪村寨中占有“老寨”…  相似文献   

13.
苦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聪人尚未最后确定民族族体,很有必要对苦聪人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拟就民主改革前的苦聪人社会状况试作初步探讨。一、苦聪人的分布和称谓苦聪人口约有23,000人,分布于云南省思茅、玉溪,红河、西双版纳等地区和自治州境内,其中大部分聚居在镇沅、金平、绿春、新平和墨江等县,江城、普洱、元江、  相似文献   

14.
信息点击     
《今日民族》2005,(12):30-32
上海对口帮扶捐赠仪式举行12月21日,“上海云南帮扶合作‘十一五’规划纲要暨帮扶资金捐赠仪式”在昆明举行。省委副书记王学仁与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安顺代表两省市签订了《上海-云南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合作“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市捐赠了2005年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035万元、拉祜族苦聪人脱贫项目资金300万元;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与上海市民宗委主任周富长签订了《关于对口帮扶德昂族发展的合作协议》。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徐荣凯,省委副书记王学仁,省委常委、秘书长杨应楠,省长助理丹珠昂奔、刘才明,上海市副市长唐登杰等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  相似文献   

15.
彝族与拉祜族的历史语言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角度分析比较彝族和拉祜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以说明这两个民族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舞彩澜沧     
雨周 《今日民族》2013,(3):38-39
舞蹈是另一种语言,它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不同的舞蹈具有祭祀、娱乐、表演等不同的功能,在澜沧这片热土上,就流传着这样一些多姿多彩的舞蹈。摆舞摆舞是拉祜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是拉祜族两大传统舞蹈之一,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只要高兴,人们便相聚而舞,深受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17.
快乐拉祜     
拉祜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拉祜族的快乐体现在他们的欢歌热舞中,体现在他们的世俗生活中,体现在他们对祖先的纪念与膜拜中……拉祜族的快乐源自哪里?拉祜族的快乐是因为什么?让我们走近拉祜族,解开拉祜族的快乐密码。载歌载舞的极乐拉祜族人人能歌善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拉祜族与生俱来的特点。拉祜族的民族传统舞蹈,  相似文献   

18.
在中越边境的大山深处,和拉祜族苦聪人相伴,居住着尚未确定族称的莽人。莽人分布在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的南科新寨(龙凤村)、坪河中寨、坪河下寨、乌丫坪村委会的雷公打牛等4个自然村,共125户683人(2003年末统计数)。他们聚居在海拔1000~1250米之间的高山密林之中,与越南莱州省清河县的南刀和勐德县的孟拔山水相连。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莽人的生活始终保持、发展着自己独特的风俗。独特的食宿莽人的房屋建筑,有点仿生活在河谷亚热带地区或半山区的傣族、苗族的吊脚竹楼,但又有适应自己住在高山老林气温低的特点。比较好的房屋建筑是木…  相似文献   

19.
认识张克扎都,纯属偶然。前些年到西双版纳采访,当时他是武警西双版纳边防支队的政治处主任。有位同行的记者朋友告诉我,他是拉祜族支系之一的苦聪人,汉名叫张可明,喜欢写诗,在武警边防部队已经小有名气。虽然当时我们并没有采访他的打算,但是热情的张克扎都为我们到基诺山寨等地采访给予了许多帮助,从此我们成了朋友。去年10月中旬的一天,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我再次见到了张克扎都。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几年不见,张克扎都的变化实在不小。他现在已是武警西双版纳机场边防检查站的政委,警衔也晋升为上校,还能自如地运用电脑进行创…  相似文献   

20.
西隆山作证     
1957年,共产党 帮助他们出林定居 上世纪50年代初,者米的苦聪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庭公杜阶段,没有固定的耕地和居住点。解放前长期游耕于中越边境线上的原始深山老林中,靠采集野果、钻木取火、游耕狩猎维持生计,以刻木记事、结绳记事,生产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直到1957年,解放军、民族工作队和当地政府前往深山老林一家一户寻找苦聪人的下落,为他们送去粮食、布匹、油盐及生产生活用品,并动员出林定居。随后又先后两次共同组成苦聪访问团到深山老林寻找苦聪人,帮助他们搬出老林。访问团的工作队员与苦聪人同吃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