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词创作,至关重要的是形象创造,而中西诗词的文化交流,关键在于形象处理。无论是形象创造,还是形象处理,都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根据一些中西诗词的文化信息转换实例对转换者的联想与想象及其对诗的形象处理这一心理过程进行动态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合理地展开联想与想象,对于恰当处理诗中形象,提高中西诗词文化信息转换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思维是语言符号转换的基础,这决定了语言的具体转换必然受到思维规律的限制。如何准确地用汉语符号传达另一种语言符号的意义,这就需要对原文所遵循的思维规律和语言规律作出准确的理解,并找出它与汉语思维和表达规律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将概括地从语法意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三个方面对以上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兵 《人民论坛》2011,(7):224-225
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在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趋向。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虽然在再现与表现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感的手段上有所不同,但古典诗词借助"绘画意象"构成语言,营造出了使我们产生丰富联想的"语境"。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于诗词的审美心理,与普通审美心理一样,具有感知,理解,情感调动,发挥想象等要素.它们交错融合,自由活动,完成审美的心理过程.读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要建立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格式塔意象,以达到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整体美的把握.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和"闭合性"原则,运用到诗词鉴赏中可以帮助建构格式塔意象,诠释中国古代诗词中丰富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5.
仝金钟 《前沿》2010,(8):180-182
汉语词汇色彩意义是词义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紧密相连。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及词汇意义,使得词汇表意更加精妙、更加具有时代感,有助于人们更加缜密地表达情感倾向和更加准确地表述评判事物,影响和促进了词汇乃至语言的发展。同时,汉语词汇色彩意义的变化也是未来词汇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基于消费者认知视角的品牌知识联想网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量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为佐证,从认知的角度对品牌知识联想网络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论述。文章指出,品牌相关语义知识,可以看作由品牌名字、产品类别、关联属性与主观评价四种成分构成,这四种成分之间相互联系,形成消费者有关品牌的六类联想,即品牌名字与产品类别的联想、品牌名字与主观评价的联想、品牌名字与关联属性的联想、品牌关联属性与主观评价的联想、产品类别与主观评价的联想以及产品类别与关联属性的联想。从消费者认知的角度理解品牌是个新的角度,它有利于全面的理解品牌知识的本质和内涵,以突破传统的营销观念和模式,用消费者学习等理论和方法进行品牌的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7.
宋小英 《前沿》2013,(16):136-137
词汇是指一种语言里所有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任何一个句子都是由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因而,在翻译活动中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各种各样的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汉维语词汇词义的对应关系,据词义关系,运用补偿手段在词汇翻译中对汉维语词汇进行翻译,以达到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
词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以中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为例,提出词汇教学应该利用恰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记忆单词.  相似文献   

9.
姜夔是诗词兼擅的作家,其诗词均偏于一己幽感之表达,诗心与词心的相通无意间促成了文体的融合与渗透,其诗有了词的韵味,其词又有了诗的格调。本文从姜夔诗词所表达之情感特质、所写之景、所造之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姜夔词之创作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10.
陈荣军 《求索》2007,(9):207-209
本文是对西周金文“贶”、“遘于”、“亡尤”、“大采”、“昧爽”等一组词汇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西周早期金文词汇与甲骨文、晚商金文词汇的互证,明确这些词汇的传承与来源;二是金文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互证,有助于对传世文献中这些词汇的理解。同时这些词汇的断代研究,对金文的断代也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春晖  张运洪 《前沿》2010,(18):137-139
借助毛泽东诗词可以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本文以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诗词为例对此进行阐发。毛泽东那一时期创作的诗词,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在1958年所写的一篇长文中表示,自己在诗词方面是有点目空一切的,独于毛泽东诗词却是"五体投地",不下三五次地依毛泽东诗词原韵酬唱,正是表达这种心情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法律发现之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论证理论近年来获得我国学者的显著关注,作为该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词汇"法律发现"自然成为谈论的热点。然而对于"法律发现"内涵的理解却有颇多争议。本文拟对欧美和国内学者对该词汇的不同理解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在当下中国最为合适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诠释学转向,使得语境问题凸显出来。从语境思维高度重新考察意义的基础问题,构成了对以往意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语境的整体与差异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使其能够在意义表达与理解的始基处达成反思性思维对知性思维的解构,实现意义研究中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和谐互补,使意义理论得到有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词汇学习是贯穿整个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英语学习的基础。目前,在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一直困扰着学生,制约着学生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符号学的意义观是把词汇的意义放在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构成的语境中去考察,为词汇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与实施者,应该运用该理论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词汇学习观,找到实用的词汇学习方法,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词源理据是词汇理据的一种,它从历时的角度观察词义的来源、解释词的形态和意义的演变。天体词汇这一特定的词汇群有着相似或相关的词源理据,即它们的词源理据多与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相关。这一现象的形成与人类对天体的认知和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自身的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胡世芳 《前沿》2005,(11):256-257
了解、掌握中外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中外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听说、词汇、阅读及翻译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外语教育中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了解中外文化内涵,理解跨文化因素,进行跨文化对比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英语是比喻语言非常丰富的语言之一,隐喻居其之首。而人类的认知在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层面探讨隐喻不仅是修辞的手段,也作为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9.
巍峨的五指山是海南岛的象征,耸立于岛的中部,因五座山峰似人张开的五指而得名。也因此而让古今海内外诗人骚客生出种种联想,写出许多优美动人的诗词, 给这座山,赋予了灵性,抹上了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20.
官宁劼 《前沿》2011,(8):155-158
文章通过对19世纪传教士编写的粤方言文本的考察,认为当时广州地区的词汇系统主要由粤方言词、少量的官话和文言表达以及初期的粤化外来词组成的、复杂的词汇面貌反映出当时广州地区多元的社会状况。文章还进一步考察了这些词汇的使用现状,从使用范围、词语内部变化两个角度考察了词汇的变化,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