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原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打牌时受同学诬蔑作弊,遭受“嘲笑”,在三天内将四名同学杀死于宿舍。不良的生活背景致使马加爵个性压抑、人格异常,这是构成暴力犯罪的内在起因,被害人的消极作用是暴力犯罪的导火线。具有类似马加爵“异常人格”的人,预备犯罪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实施犯罪具有极强的突发性。预防这类犯罪的对策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矫正学生的性格缺陷,提醒学生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2.
由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常常会困扰青年大学生,若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引发行为偏差。马加爵一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个新视野即挫折教育。通过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力和挫折耐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李斯达、滕刚等大学生暴力杀人案件的深度剖析,对犯罪大学生的生命态度进行解构,结果发现:虚无主义、唯我中心和游戏人生是犯罪大学生生命态度的典型特征。出现这些消极生命态度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偏激、学校生命教育缺失和媒介暴力色彩浓厚,导致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并付诸暴力。最后,在案例分析基础上,结合理论和实践提出预防大学生生命态度恶化的预防机制,为扼制大学生犯罪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实施暴力犯罪的大学生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主要体现为规范意识不强、漠视他人权利和以自我为中心。而大学生实施暴力犯罪的动机主要有贪利动机、报复动机和性动机等,在意志特征上表现为控制力比较弱和实施犯罪的坚决性。社会转型期现实与观念的影响、教育功能的缺失、大学生需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等是形成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原因。开展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预防,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切实开展心理干预,努力消除犯罪情景,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暴力犯罪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暴力犯罪是专指某些特定形式的犯罪,同其他犯罪一样具有自身的特点及规律.暴力犯罪成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体原因.在充分认识其犯罪原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打击和防范对策,对于减少暴力犯罪案件的发生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暴力犯罪而言,犯罪空间条件是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必备条件之一,对暴力犯罪的空间条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暴力犯罪的规律以及探寻暴力犯罪的原因。本文依据有关调查资料,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暴力犯罪的城乡地域分布及城乡地区犯罪率比较;二、犯罪场所与犯罪实施的关系及特征;三、犯罪人对犯罪地选择的主观倾向及原因。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能使人们对暴力犯罪的空间条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而且对加强暴力犯罪的空间防范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发案数量明显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入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多发、积累和激化造成的。依靠群众化解矛盾是"枫桥经验"最基本的经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对预防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各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一些学说体系也逐渐成型,近年,被害人学是发展较快的一个研究方向。对被害人学进行各项研究,表明了法学界开始重视在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寻求利益平衡点,并为此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在被害人学中,犯罪被害人的补偿制度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个分支。本文通过对马加爵案的分析,研究我国的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9.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认知方式、情绪调控、意志品质、角色认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青少年的人格偏差和行为障碍,网络成瘾已逐渐成为青少年性犯罪、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的主要诱因,不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有碍法治秩序。应通过心理疗法、道德约束、法律规制予以有效应对,以减少网络成瘾犯罪。  相似文献   

10.
自杀性暴力犯罪的基本特征体现在:犯罪方式以单独作案为主,犯罪对象以不确定性为主,犯罪行为以很强的攻击性为主;犯罪心理以变态和残忍为主。自杀性暴力犯罪具有一般规律,此类犯罪发生之前往往有各种迹象可察,其发生暴力犯罪的发生都有量变到质变过程。为此,在防范对策上,要加强教育引导,从思想上消除诱发自杀性暴力犯罪的因素;加强管理控制,从条件上设置发生自杀性暴力犯罪的障碍;加强应急处置,从后果上努力减少更大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是对狭义的校园暴力即在校学生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进行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对暴力文化的社会学分析及其与校园暴力关系的剖析,重点研究了暴力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出暴力文化泛滥是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内在动因,同时以"马加爵案"为例在社会文化环境层面分析了暴力文化的负面作用.最后借鉴国外一些校园暴力的预防理论,提出了我国校园暴力主、客观双向预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社会,尽量降低重新犯罪率是必要的。在重新犯罪中,财产性的犯罪居于首位,这是因为在监狱行刑中,服刑人员的"监狱化"以及未能在劳动改造过程中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使得他们在刑满释放以后不能顺利融入社会,一部分人又重新犯罪。因此,有必要从整个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价值追求层面,来指导监狱行刑的改革,使犯罪人在行刑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与社会接近,尽量减少其"监狱化"人格,并且能够掌握其复归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3.
涉黑涉毒涉枪的罪犯 ,是我国新的政治经济形式下所产生的新的罪犯类型。这类罪犯在犯罪成因上 ,具有相互交叉、背景复杂、涉案人员多、犯罪种类多样化等特征。由于“三涉”罪犯的犯罪原因和人格特征 ,决定了在其改造过程中具有更大的反改造能量和人身危险性。因此 ,对“三涉”罪犯的客观界定 ,严格甄别 ,分类关押 ,严格监控 ,强化矫治措施 ,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而言,其逻辑上的前提是确定这种国际犯罪的内涵。尽管对于这一犯罪的认识千差万别,但是仍然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认定:其一,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具有恐怖主义的一般特征,它是带有政治性的犯罪;其二,该种犯罪是具有国际性的犯罪;其三,它是明确得到规定的国际犯罪,罪刑法定原则对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仍然适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犯罪人社会生活背景的分析,了解犯罪人的心理历程;通过对犯罪人自卑的人格特征、追求完美的性格模式、压抑的情绪模式和被害人人格特征、被害风险评估的分析,揭示犯罪发生的心理成因;通过对犯罪诱发事件和犯罪现场行为的解析,进一步印证犯罪的必然性。揭开一个大家眼中的"好人"是如何走向犯罪道路的,以期给世人一些警醒,给社会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6.
心理风格理论是分析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腐败犯罪道路心理根源的理论之一。分析发现,腐败犯罪人员的心理风格不健全,其心理动力风格歪曲,且动力性过强,心理制动风格缺乏,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心理表现风格突出表现在性格上的两面性。因此,预防腐败犯罪,心理制动风格是关键,应加强信念教育,提升"制动"力量;重视心理分析,释放"制动"力量;坚持优化环境,规范职务行为,使国家公职人员形成健全的心理风格,达到预防腐败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犯罪行为不能脱离行为人特定的成长经历和案发情境。药家鑫童年阶段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致其人格缺陷,深夜的突发事件使其在极度恐惧中心态失衡,情绪冲动模式下随身携带的刀具和夜幕无形中为其杀人提供了条件。快速的数刀动作,不是因为恐惧,也不是所谓的"弹钢琴强迫行为",而是潜意识中无法抑制的愤怒情绪的瞬间爆发与宣泄。类似杀人的攻击行为有其产生、维持、控制、引起或者触发的内在机制,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对于侦查破案和犯罪防控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罪感意识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观念。在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罪感”是宗教意识,又是人作为生命主体的道德要求;莎士比亚把“罪感”的描述作为揭示人物深层心理的重要手段。在他的笔下,教士是不知悔罪的犯罪者,反映了作者对教会人员的彻底失望;国王形象则复杂得多,他们大多怀有罪感,精神沉重,走着艰难的“完善之路”。对教士和国王形象的刻画,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教会、王权及理想人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