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抒花间哀乐启婉约风范———论花间词古往今来,学界对于花间词的评价,贬之甚多。陆游跋《花间集》时认为“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至此”。此后,学者一般只指出花间词人逃避现实、耽于享乐的一面,认为其创作流连风花雪月,不足称道。我们认为,作为中国...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词学的全面复兴时期,然而海峡东岸的台湾在人清之后的前二百年里却没有产生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词人.到了晚清,随着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同时出现了许南英、施士洁、洪弃生和林痴仙等本土词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晚清台湾的历史风云和沧桑剧变,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生平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创作.晚清台湾词的文学史(词史)意义突出体现在“词史”与“词体革命”两个方面,而历史文化意义则主要体现在“台湾情结”和“爱国深情”两个方面.晚清台湾词作为宝贵的文学遗产,不应被词史研究忽视.  相似文献   

3.
何阿珺 《求索》2008,(10):196-198
本文从李清照的生活轨迹以及词人所处的北宋、南宋交替的社会背景出发,对李清照词中频频出现的“花”与“酒”两种意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种看似平常之物其实是词人心灵的载体,是词人对生活、生命的执著热爱与面对黑暗现实想要逃避的矛盾心理在词中的具体体现。也正因为如此,“花”与“酒”在词人的笔下也就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而被赋予某种比兴寄托的含义,从“花”与“酒”中我们可以感悟词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4.
骆新泉 《求索》2010,(3):189-191
意象是词人表情达意的特殊符号。宋代女性词人尤其钟情于楼,其词亦多涉"楼"意象。她们有强烈的“女伤春”意识,故其楼意象词偏重于仲春、暮春之季节取向,且玉楼词人比青楼词人更敏感;有鲜明的暮天、明月情结,故其楼意象词偏重于黄昏、月夜的时间取向,且玉楼词人比青楼词人更突出;有孤独愁苦的情感偏好,故其楼意象词偏重于孤独寂寞、相思怨艾的情感取向,且玉楼词涉及思君、爱国、咏物、悼亡等情思,青楼词涉及对地方官员的依附、与男性词人的唱和,以及从良的愿望等内容。而这些无不展示出她们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人生际遇和理想情志。  相似文献   

5.
已故女词人沈祖棻教授的《涉江词》(湖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收集了作者从1933年至1949年间创作的三百八十多首词。这些作品受到章士钊、沈尹默、刘永济、黄裳等的交口称誉,早在传抄期间,“得名之盛,盖过于易安(按即李清照)远矣。”(著名词学家汪东先生语)  相似文献   

6.
新视野、新格局的词学研究──评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潘裕民王兆鹏先生的新著《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已于1992年3月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我国第一部从创作群体的角度研...  相似文献   

7.
<正> 数百年来的唐宋词研究,大抵围绕“豪放”“婉约”来做文章,业已形成的传统格局对唐宋词研究的限制显而易见。已故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的高足王兆鹏博士怀着能在这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的热望,选择一向不受人们关注的宋南渡词人群作为群体研究的突破口,以新的研究观念审视整个唐宋词的发展史,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大量的实证工作,从而以他的博士论文《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版),实现了对唐宋词研究的一次突破。所谓宋南渡词人群体,是指生活、创作都经历了北宋末徽宗朝和南宋高宗朝的一群词人。作者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证实了这一批词人有较为自觉的群体意识,其中大部分人仕同进退、政治倾向一致,又由于他们大多是元祜党人、元祜学术名流的门人故旧,相同的学术观点和渊源,无形地把他们联结在一起,他们相互  相似文献   

8.
“清真”的起源在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年间,“清真”一词只是在文人笔F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宋朝词人周邦颜自号“清真”。他的诗词集称《清真词》。唐代还有“清真渊”、“清真烟月楼”等地名。唐宋U后“清真”一词始与宗教相联系,因宗教都自...  相似文献   

9.
妇女词历来不为人注目,大多只知一个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书中的地位也远在苏东坡、辛弃疾之下,显然人们对中国妇女词人是比较冷落的。云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段跃庆副教授点评的《历代妇女词百首选注》(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为历代的妇女词人张扬了她们的创作实绩。该书精选隋唐至近代女词人的一百首词进行点评,可以说是集妇女词之精华,而又照顾到了各个朝代的特点。近人詹安泰先生列举了词的八种品种:一、真率(自然、森  相似文献   

10.
杨雨 《求索》2005,(11)
词以“婉约”为主流是由词的传播性质决定的,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婉约”、“柔媚”是词创作和理论界对词体性的基本认识,也即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对词这种文体特性的“一致概念”。而北宋苏轼以他的“不合理行为”给已经相对稳定的词之示现媒介传播系统带来了“不和谐”因素,或称“不调和”因素。苏轼以及后继之辛弃疾等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引起了词的接受者的三种不同态度其一是接受者完全认同并赞赏苏轼的创举,主张不应拘于“婉约”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二是坚持长期以来凝定的词之“婉约”本色,反对苏轼的革新;其三是存保留意见,或接受苏、辛词作中偏婉约的部分,却刻意忽略粗豪的那部分,其实质仍是以“婉约”作为词的基本美学要求。尽管经过几代豪放词人的努力,“豪放”终于在“婉约”主流之外别立一宗,显露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但豪放词派的创作和理论引起接受者态度的改变是渐进的,而且始终处于矛盾、徘徊的状态。由于豪放词不能适应词的根本传播性质,因此豪放词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撼动词坛“婉约”的主旋律,就好象交响乐中的“不和谐音”一样,始终只能作为主旋律的对立面出现。  相似文献   

11.
论宋代农村词的创作心态和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继武 《前沿》2005,(7):222-226
宋代农村词蕴含了词人复杂的文化心态,其雅化和净化的创作取向带来了新的艺术特色,为词坛提供了新的抒情范式,反映了宋人不断变革的词学观念和推尊词体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北宋词人王仲甫与王观年代相同,事迹相仿,均有贬逐经历,故后来者多误认二者为一人,并以为王观即“王逐客”。然王仲甫实有其人,生平事迹大略可考,“王逐客”应指王仲甫而非王观,《全宋词》原系于王观名下16首词中,有4首应属王仲甫作。另有两首及《全宋词补辑》收于王观名下12首词,其作者应两系之。  相似文献   

13.
郭凌云 《求索》2013,(6):133-135
仁宗朝词坛是宋词发展的第一个成熟繁盛期。仁宗朝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导致了仁宗朝词坛的兴盛和新变的产生。“无南北之异”的取士政策促进了仁宗朝词的兴盛;分别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中心进行的词学活动.促进了仁宗朝词坛疏隽与婉雅两种词风的产生:词之功能发展至仁宗朝有了极大的扩展。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大词人产生于仁宗朝,并不是偶然现象。对仁宗朝词坛新变的探析,对更好地把握词史流变、进行词家的个体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井禹潮 《前沿》2014,(15):205-206
“卡塔西斯”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定义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学界历来对这个词的翻译众说纷纭。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的角度出发,以追索其内部逻辑为方法,就“卡塔西斯”一词的不同翻译和理解进行分析、评价,试图论证解释“卡塔西斯”的最好方式就是其本身。它并非如前人所论是过程性的词汇,而是经过“陶冶”“宣泄”“涤除”或“净化”后达到的境界。它是对人类悲剧情感的状态性描述。  相似文献   

15.
“靖康之耻”,使文学家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创作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爱国词人辛弃疾和爱国诗人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诗词方面的最高成就,对诗词风格发生了重大影响。诗词创作又一次出现了“中兴”现象,所谓“中兴四大诗人”、“中兴词派”就是由此而来。在南宋词坛,被称为“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的辛弃疾,是一位能文能武、有个性、有雄心、有韬略、有才气的人才。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曾活  相似文献   

16.
胡遂  尹文芳 《求索》2013,(12):132-134
晏殊是北宋的第一代词人。富贵通达的人生让他拥有富贵闲人的雍容心态;词人身份让他于物有情,用心体察事象,因而其词写富贵生活能以闲雅之笔出之,绘繁华景象注入深情思致,常有富贵气象且华贵高雅,色彩多变又与词境词心相统一.其复杂的词作及反映的思想面貌在北宋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词学接受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次 《前沿》2009,(12):181-185
新世纪以来,我国古典词学接受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即:对词人接受的研究,对词作、词集接受的研究。对词体、词统与诃学群体接受的研究,对词人词作对前代作家与非词体作品接受的研究,对词作为文学之体接受的研究。新世纪以来古典词学接受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从一个侧面标示出我国古典词学研究的范围正在日益拓展。研究的对象正在日益丰富,研究的论题正在日益细化。  相似文献   

18.
梦窗词结构方式初探潘裕民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是继姜夔之后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也是词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他现存词约340余首,其数量于南宋词人中仅次于辛弃疾。然而,自宋末以来,特别在近一个多世纪内,对梦窗词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究其原因,恐怕与它...  相似文献   

19.
在讨论“同义词的产生之因”时,以往的研究者常把“词的产生”及“某些词为什么会成为同义聚合的成员”两个不同的问题混在一起。“同义词的产生”本应讨论“为什么某些词会被看作一组同义词”,而非“词的产生”。我们认为,同义词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所指客体同一”、“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主体对事物或事理在认知上的相似”、“组合能力相似”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民族工业﹄之我见石霞张燕喜随着外资大举涌入中国,民族工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究竟何为民族工业,理论界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概括为:“放弃论”与“沿用论”。“放弃论”认为,“民族工业”的提法不科学,应改用“本国工业”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