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结构、解构与重构:当代中国美学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解构与重构:当代中国美学的逻辑李建盛当代中国美学是如何兴起的?各学派的美学体系是如何结构起来的?各种强制结构起来的美学体系又是如何弥散和解构的?当代中国美学作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理论意识为什么难以为中国人的意识所接受所拥有所认同,化为中国人的审...  相似文献   

2.
王美津 《思想战线》2001,27(2):139-140
由中华美学学会、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云南省美学学会、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国美学与民族艺术讨论会” ,于 2 0 0 0年 11月 11~ 13日在昆明召开。 1980年 ,首届全国美学会议即在昆明召开 ,会议成立了全国美学学会 ,迎来了当代中国美学的复兴。值此中华美学学会成立 2 0周年之际 ,来自全国各地老中青三代美学界的专家学者再次聚会美丽的春城昆明 ,总结中国美学 2 0年来走过的道路 ,展望新世纪中国美学事业的发展 ,极具历史意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 6…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彭富春尝试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的新形态.彭富春美学理论实现了四重创新——美学理论开端的创新即“生活世界”,美学理论结构的创新即“生活世界欲、技、道的游戏”,美学言说方式的创新即“思想语言之道的思想”和美学时代价值的创新即作为“无家可归时代的深思”.这些创新使得彭富春美学理论切中当代中国社会的虚无主义、欲望主义、技术主义困境的要害,从而成为“新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4.
杜寒风 《思想战线》2000,26(1):56-61
王国维美学对20世纪中国美学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在社会变革的历史关头,主流美学占据主导地位,不等于非主流美学没有自己的一定地位,它们都在发生影响,只是影响的范围、程度有别.把20世纪中国美学的开山大师与其后的美学家比照,我们就会发现美学在中国发展中的起伏轨迹,尤其是非主流美学家命运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是学科本身的必然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5.
一渡 《台声》1996,(11)
世纪之交,面对世界文化的汹涌大潮,中国美学向何处去?这是当代中国美学亟待解决的世纪性课题,一代宗师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够给予我们诸多启示.1996年9月8日,来自内地、港、台及德国的70余名学者,云集风景秀美的黄山,参加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安徽省社科院文学所共同主办的纪念朱光潜、宗白华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缅怀二位美学老人的高尚人格、讨论他们的美学思想,展望未来中国美学发展前景.与会者一致认为,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美学家,虽然他们的美学理论各具特色,但他们都立  相似文献   

6.
依封孝伦博士的《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崇高是本世纪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本世纪中国美学可分为审美理想转型期、悲剧美学期、英雄美学期和自由美学期四个阶段。"审美场"的提出是一大理论贡献。新的美学史模型:审美场──审美创造──审美观念,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详细辨析了当代美学诸家学说的理论价值、源渊流变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定位,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生命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在1950年代和1980年代以来出现过主义的喧嚣。1950年代的主义之争具有政治化、低层次的特点;1980年代以来的美学上的主义之争,却是西方美学各种主义在中国舞台上独领风骚,而中国美学沦落为看客的窘境。造成这种窘境的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深入透视,在主义喧嚣的背后,却是中国美学的主义的缺位。主义之于美学思想和美学流派的建立至关重要,也与文化强国的战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传统美育与当代美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济喜 《思想战线》2001,27(5):67-71
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审美教育传统,它从礼乐文化派生而来,体现出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中西方美育传统之一致在于对人的综合素质之培养.如果没有人文关怀,当代美学与传统美学之间的精神纽带就会断裂.当今中国美学出现的低迷状况,主要由人文精神迷失所致,美学未能从工具论的价值观中走出来,当代美学建设应积极借鉴我国传统美育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夏洁 《桂海论丛》2007,23(3):94-97
20世纪初,中国美学进入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促成美学的转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其中传播手段的革命是至关重要的。近代期刊对外国美学的译介和传播,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审美机制,使美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成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由网络文化事件引发的"寂寞"话语实质上是当前社会私人化所造成的"大众孤独"现象.当下"大众孤独"现象的出现,正是当代中国美学忽略自身根基意识而停滞于市民美学倡导的必然结果.当代中国美学历程,呈现出从人民美学到市民美学的历史主体意识变迁.重审这一根基衍变,反思当前文化症候.走向公民美学应是中国美学研究进路的新方向.公民美学是对人民美学与市民美学的否定之否定.它要学习在张力中保持个体意义和共同体意义的和谐共生.美国学者阿克曼和罗蒂的宪政与哲学思想为构建公民美学提供了一种新人形象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美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4,30(1):82-87
人类审美个性与其普遍性文化功能是德国古典美学两主题 ,其间存在的逻辑矛盾与历史张力以及其审美个性研究的不够深入 ,都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以宗教为参照 ,可以深化审美个性研究 ,则审美是人类追求即时性感性精神愉悦的活动。审美感性是物质感性、具体感性和即时感性 ,这些决定了审美乃人类精神生活起点、大众文化之典型代表。审美是最世俗的人类精神活动 ,美学则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 ,这当是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确当起点。在拓展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 ,审美较科学、宗教、哲学均远为逊色。  相似文献   

12.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3,29(1):80-84
在深入反思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学术局限的基础上 ,新世纪中国美学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谋求深化与自我拓展 :走出哲学美学的观念研究之路 ,以具体深入的实证专题研究完成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回归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资源 ,挖掘对人类审美意识史有普遍意义的因子 ,将中华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谱系 ;走出艺术中心论 ,深入发掘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当代人文价值 ,丰富大众审美生活 ,拓展审美形态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中国美学史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节末 《思想战线》2001,27(6):59-62
传统修史惯制缺乏对古代美学史内在发展理路应有的关注,导致美学史史脉研究宏观上难以开展,微观上欠缺深度.中国的美学从起源上看是哲学美学,具有审美优先的特点.自然主义和人格主义是古代美学的两大品格,它们是内在统一的.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庄子美学和从玄到禅是两次大突破,先秦、魏晋和明清之际又发生了三次大综合.合理地确定基础文本对修撰美学史十分重要,因为基础文本中蕴藏着核心问题.以研究中国人的感情经验为内容、以严密的思辩为特征、以适当理论为指导,所形成的美学史,才是扎实的.  相似文献   

14.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4,30(3):107-110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这一话题的全部困难与希望,直接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活动的中国语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需要确立一种基本信念: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首先是理论自身的任务,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美学自我内在理论价值的存在方式。而提倡"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的原创性",既意味着对于单一意识形态延伸理论形态的突破和对于简单意识形态话语的超越,同时也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学者提出了一种与时代相符合的创造性理论活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坛经》与《忏悔录》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2,28(1):50-53
《坛经》与《忏悔录》作为东西方宗教文化名作之一 ,其中包蕴着若干的审美思想 :《坛经》中具有可引申以资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思想论断 ;《忏悔录》则把艺术审美与宗教信条相结合 ,树立起基督教美学权威。比较两书的美学思想 ,强调心性的作用及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人学思想密切联系是其相同之处 ;不同的美学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佛教、基督教教义中对美本质的不同认识又是导致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古风 《思想战线》2001,27(6):63-66
意境与当代审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近代学者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努力,完成了意境由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进而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当代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意境在当代审美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传统美学资源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Suisheng Zhao 《当代中国》2015,24(96):961-982
Looking to China's imperial history to understand how China as a great power will behav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me scholars have rediscovered the concep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orld order coined by John K. Fairbank in the 1960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enevolent governance and benign hierarchy of the Chinese Empire, and portrayed its collapse as a result of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between the benevolent Chinese world order and the brutal European nation-state system. China was forced into the jungle of the social Darwinist world to struggle for its survival. As a result, China's search for power and wealth is to restore justice in an unjust world. China's rise would be peaceful.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while imperial China was not uniquely benevolent nor uniquely violent,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imperial past to advance the contemporary agenda of its peaceful rise has, ironically, set a nineteenth century agenda for 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o restore the regional hierarchy and maximize China's security by expanding influence and control over its neighborhoods.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就是对外来文化思想体系的整体改造和创新,使之在文化思维方式上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实现对接,在思想内容上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现象的当代呈现形式,其基本理路是在切实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质逻辑的前提下,结合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国情和世情来改造之,使之适应中国大地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9.
台湾高山族在历史长河中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创造、延承了丰富多元的休闲活动,呈现出自然意趣、艺术美学、实用元素、神话色彩等文化特质。作为中华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族休闲文化富含当代人文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应从中华文化整体性出发,积极发挥高山族休闲文化的自然和谐理念。在推动两岸休闲文化交流的同时,促进两岸同胞休闲质量的同步提升和美好生活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