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文嘉 《青年探索》2016,(4):38-43
在城乡转型的发展背景下,发达地区农村青年(即"农二代")在各项变革中社会参与呈现出意愿积极,但行动滞后的特征。这是文化总体提升、生活方式城镇化和旧有宗族结构延续对当代农村青年的叠加作用。作为城镇化变迁影响最大,且肩负变革责任的群体,他们的社会参与对今后城乡社会治理发展有显著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对其的思想引导,培养其社会参与能力,培育意见领袖,畅通农村青年表达渠道,达成重构基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张锋  辛晨 《长白学刊》2007,(6):103-107
新农村建设是基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农村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加剧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利益结构分化、利益主体显性化和利益客体多元化。新农村社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时空载体、组织载体、制度载体和文化载体,契合了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和利益整合的需求。基于新农村社区的制度性、功能性和认同性整合机制的利益分析,以社区整合机制的利益诉求、利益动力和利益导向为逻辑进路,力求发展新农村社区民主、经济和文化来构建新农村社区的整合机制的保障力、原动力和和谐力。  相似文献   

3.
胡美术 《前沿》2010,(7):167-171
文化变迁是一个常量,其变迁的动力由内外因中多方因素的合力构成。经济转型从外围破坏了文化生存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构建了新的文化变迁环境,加剧了文化变迁。将文化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以历史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为依托,可以更清晰地理清文化变迁的动因与规律。在经济转型视角下探讨蓝靛瑶历史上传统纺织文化的变迁动因,为新时期经济转型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积累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政》2011,(9):49-49
袁方成、李增元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经济与社会的变迁是决定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主导性和关键性变量。经济及社会的变迁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民主制度安排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的农村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发展特色,不同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变革,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5,(10)
农村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群众文化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改革投入体制、加强人才队伍、完善网络文化等方面出实招、亮本领,群众文化工作才能呈现良性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质化的刚性社会转型为多样化的弹性社会,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功能的恢复和现代发展,农村社会关系由机械联系向有机联系的变革,以及农村社会分层状况从固化到流动的转变.同时,基于少数民族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日益明显的多元化取向以及文化观念上的世俗化与理性化倾向.少数民族文化的形貌正在经历传统与现代的整合、重构,呈现出从封闭的多样性到多样的现代性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制度嵌入性的理论分析范式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及运作方式。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农村公共品制度在集体经济时代、税费时代、后税费时代的发展变迁嵌入在农村经济政治体制及发展理念、社会组织模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变量组成的宏观制度环境之中,受制度环境决定并随其不断发展。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及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正逐步适应新的制度环境,实现运行机制的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农村青年在与社会变革“共振”过程中,其价值观变迁呈现出价值结构的“重叠性”、价值体系的“复杂性”、价值取向的“世俗性”、价值观念的“现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黄生成 《前沿》2012,(16):86-87
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因为像其他一切经济主体一样,农村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既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又受社会文化条件的约束.农民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独立的领域,它受社会的包围和约束,只是社会的一个“次集合体”.除此以外,农村经济活动之所以受社会文化约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每一个“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人,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人大研究》2009,(9):46-47
陆德生:加强文化立法的思考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陆德生撰文说,我国文化立法滞后的现状应当引起重视。我国法律结构问题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经济立法进展较快,而社会立法则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在社会立法中,文化立法处于后进中的后进地位。先从宪法说起。现行的宪法,对文化建设和公民的文化权利都有比过去的宪法更充分更明确的规定。“总纲”中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这就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主要内容。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第四十二条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就像有只无形的手,五六十年代人们从城市流向农村.到了八九十年代人们又从农村流向城市,社会在流动中变迁,经济在流动中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流动中改变。  相似文献   

12.
刘玉连  周芳苓 《前沿》2011,(4):96-99
从西南地区经济、政治、社会三大主体的构成形态出发,通过其职业结构变迁分析,揭示了西南地区职业结构的变迁轨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职业结构变迁过程呈现出差距化、非常规化、逆向现代化等本土化特征;从发展态势上看,体力型与半体力型为主的低层职业人口比重有降有升、知识型与事务型为主的中层职业人口比重快速提升、管理型与经营型为主的高层职业人口比重稳中微升。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社会经济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转变过程,体验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在此背景下,面对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的现状,作者从体验经济的视角提出了相应对策:重视农民作为农村体验经济创造者和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农村文化体验的重要业态载体;进一步发挥政府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和监管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考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的中国社会全貌,其间经历了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局部性变迁,体现为向建国初期社会的某些表证的复归.之后,在国民经济深入调整过程中,逐步暴露出来的党内分歧和中苏交恶等因素刺激影响下,社会停止了复归的步伐,呈现出转瞬即逝的态势,随后转化为恶性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5.
刘涛 《八桂侨刊》2023,(3):50-58
华人移居加拿大始于19世纪60年代,但在加拿大的各种移民政策的影响下,华人社会的人口和社区有着复杂的变化过程,华人社会也随之不断地变迁,并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代加拿大华人社会呈现出教育背景、社会经济背景、语言文化背景多元化的特点以及与加拿大国家多元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石奕龙 《思想战线》2004,30(4):51-54
在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呈现出双重性 ,其一是经济趋同于主流社会 ;其二是表意文化呈现出明显的特化特征。首先 ,由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汉族 ,其经济要发展 ,就会呈现出经济模式趋同于汉族的现象 ;其次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民族表意文化上的差异也成了经济发展的资源之一 ,并越来越成为旅游业和少数民族经济依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少数民族的表意文化不仅不会在经济趋同中趋同于汉族 ,反而会强化 ,甚至重新创造、诠释和建构 ,并以此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而扩展 ,故呈现出表意文化上的特化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其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的普遍参与为显著特征。社会成员不仅关心地方性的社会生活,而且也关心全国性的社会生活,普遍要求参与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并通过参与来影响社会生活进程。我国正处于一个重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农村社会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跨度更大,变迁的程度也将更深。这种变迁最终将体现在人的因素上。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农村青年一代对其与社会系统的关系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视角来考察农村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从政治分析的角度对农村青年参与行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化就是指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由于物质生产和文化因素的变化,社会各部分在其形态、特点、结构诸方面逐渐发生变异并不断地系统化和专门化,从而具有  相似文献   

19.
城市流动民工社会角色变迁与违法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自然带来社会角色的变迁。表现在:社会身份的双重性,社会地位的不稳定性和社会角色的失范性。流动民工在社会角色变迁过程中出现差异、冲突和失范是其违法犯罪的主要症结。因此,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促进流动民工社会角色的调适过程,需采取以下措施:加大组织管理工作的力度,提高流动民工的素质,完善流动民工的社会权益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以市场化下的社会变迁作为背景框架来对既有的青年农民工婚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特别是对青年农民工婚姻研究中的性问题、婚姻状态与婚姻行为、"闪婚"现象等相关主题进行系统清理和检视,以展现其婚恋观念、婚恋行为、婚恋模式的变迁逻辑和历程,结果发现:青年农民工婚恋模式的变迁历程并非从传统向现代的线性进化过程,而是呈现出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复式结构。为此对既有研究中尚可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和研究主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