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吴心 《黄埔》2007,(4):62-63
《周易》《周易》最早是一部卜筮之书,大约成于殷末周初。传说伏羲画八卦、神农重叠为六十四卦,周文王演为三百六十四爻,以卜事物吉凶,这些称为经。孔子注释发挥写成“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加上“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即《十传》。但据考证,《十传》并非都出自孔子之手,最晚的部分应成于战国时代或汉初。自秦汉以来,  相似文献   

2.
与时俱进,已成为一个当前中国媒体出现频率最高、妇孺尽知的流行词汇之一。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蕴涵在“与时俱进”这一词汇里的精神品格早已深深地奠基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之中。位于五经之首的《周易》以其精约之至的文辞推演出变幻繁复的世事,极尽变易、通汇之所能。《易传》在解释“乾”卦九三爻之爻辞“君子终日乾乾”时说:“终日乾乾,与时偕  相似文献   

3.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4.
读了《理论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发表的锦州铁路分局党校陈铁存老师的“‘与时俱进’考”一文,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愿与陈铁存老师共同探讨。 我认为,“与时俱进”一词,应出于《易经》的“文言”。据说,“文言”是当年孔丘老先生所作,是他老人家研究“易经”乾、坤两卦的心得。但也有人认为,象文言、彖辞、象辞,都说  相似文献   

5.
论周公的伦理思想及其对孔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要略》说:有周公之遗风,而儒者之学兴。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寻根溯源,乃植本奠基于周公。因此,周公和孔子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伦理思想方面,则更可以寻索出他们源流贯通的脉络来。 要探讨周公的伦理思想,应从“德”字入手。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德”字的解释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内得于已,谓身心所自得也”。周公是一个伟大的政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优秀的科学文化对世界曾作过多方面的伟大贡献,《周易》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我们研讨中华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关系,绝不可以忽视《周易》对现代企业的巨大价值。下面,仅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供探讨这方面问题参考。 《周易》是世界级的元科学宝典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组成。《易经》相传为伏羲和周文王父子相继所作,内容是太极八卦、六十四卦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易传》也称《周易大传》,传说为孔子所作,共有“十翼”(即十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儒家君子之学的主要开创者。其中,《论语》学而篇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理解孔子论学的主要文献依据。然而,由于语录体的言简意赅,缺失语境,很不容易确切解释。学界对“学而时习之”的不同解读,造成对儒家君子之学的具体工夫进路产生分歧。近年来,潘德荣教授基于其对中国哲学传统中孔子诠释思想的理解所提出的“德行诠释学”,为理解孔子本人的思想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工具。根据德行诠释学中立德弘道的价值导向与以“行”成“德”的实践路径,《论语》“学而时习之”章不仅具有学以成人(君子)的中心思想,也契合从德到行再由行到德的德行诠释学理念。而分析“学而时习之”章的句际逻辑关系,可以为从德行诠释学视角理解“学而时习之”章提供合理性证成。  相似文献   

8.
人到30岁,就像一道槛。因为孔子早就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虽然我们不是圣人,但30岁的确是一个标志,一个象征,一个值得思考的年龄。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讲,孔子所说“三十而立”的“立”,是“独立”、“站立”、“成立”的意思。说明一个人到了30岁,就已经找准了位置,站稳了脚跟,并在学业和道德上有所成就。《新华字典》对“立”字则有四种解释:一是“站起来”,二是“做出”或“定出”,三是“存在”或“生存”,四是“立刻”或“立时”。无论从哪个角度,这“立”字都是一个很不错的词,它既给人一种成熟感和成就感,又…  相似文献   

9.
开发有道的关键,就在“出入以度”四个字上。所谓“度”,表面看好像是“数”或大或小的技术问题,骨子里却是文明意识和思维方法问题。现在,发展要讲谐调,社会要讲和合。以(《周易》为根底的中国古典思维方法,讲求二二相对,但更讲相交相合,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八卦中乾与坤、坎与离两对卦具有解释生命现象的象征意义。天地乾坤相合而为大自然,人秉天地之气,坎(肾)离(心)相交合而为“生人”(具有生命体征的活人)。心火由上而下,肾精由下而上,水火相交相合,此称“相济(既济)”,人体健康,元气充沛。无论心过弱火过旺,或火过弱心过旺,直到肾水熄了心火,或心火灭了肾水,均称“(生命)未济”,萎靡不振,恹恹有疾,久病不治则死。  相似文献   

10.
儒学与学儒     
汉儒扬雄在《法言》上,把儒解释为“通天地人谓儒”,学习儒家学说的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理、规律都能通达明了。儒家之所以能够通达这些规律,是因为儒家是以学“道”为根本。在《周礼·天官》上讲:“四曰儒,以道得民”,意思是第四个执掌是儒,儒用“道”来教化一般的民众,而且民众从心里认同儒的教育,深得民心。  相似文献   

11.
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以至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曾发生重要影响。弘扬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必要对中国经学做出历史的评价。经学是解释、阐明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有个形成的过程,儒家的经典有着更长的形成过程。《六经》是我国“古代道术的总汇”,其成为儒家独有的经典,那是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才形成的一种观念。阐释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亦经过从孔子到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漫长的酝酿阶段。及至汉武帝独尊儒术,经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思想武器,为其巩固统治服…  相似文献   

12.
《春秋》2001,(3)
根据记载,孔子的体态、相貌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身材高大。《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长九尺六寸”。周制一尺合十九点九一厘米,九尺六寸约等于今一百九十一厘米。(2)上身长,下身短。《庄子·外物》说孔子“修上而趋下”,即上身长下身短。(3)驼背。《庄子.外物》说孔子“末偻而后耳”,“末偻”即驼背。但孔子体质强健,驼背并非病态。(4)胳膊长。《孔丛子·嘉言》说孔子“修肱”,即长臂。《论语·乡党》谓孔子“趋进,翼如也”,是说孔子胳膊长,走起路来像鸟儿展翅一般。  相似文献   

13.
很少看到《九人》这样的封面,因为它为了吸引“眼球”,透露出几分睿智的俏皮。《九人》书名的副标题是“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如此一本法律、政治类图书,恐怕除了象征法律尊严那法官法袍的黑色,未必有更多色彩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要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研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沿革,而且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伦理思想,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里的“性”,就是指人性。他认为,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不差上下,由于后天的…  相似文献   

15.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16.
《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5期发表了沈其敬先生《法治文明高于伦理文明吗——与蒋德海先生商榷》(以下简称“沈文”)一文。本着探索与争鸣的精神,笔者不避浅陋,在此仅就沈文核心观点的立论依据提些看法。民本关民主沈文中指出,儒家伦理思想可以用“仁”来概括,儒家哲学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管理目标可以概括为“修已安人”四个字。人为万物之灵,人治则万物皆治,人安则天下太平。儒家思想的确可以用一个“仁”字概括。孟子也的确表达过“民为贵,杜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沈文中也花了大量笔墨引用《伦语})、《孟子》等…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一向节俭。然而,当子贡想要撤销每月初一祭祖用的活羊时,孔子却连忙劝阻:“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可见,对于“礼”这个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是十分地看重的。这是《论语·八》中说的一则小故事。在《论语》中,对“精神文明”的倡导随处可见,或精辟入微,或深入浅出,或托物言志,或一语道破天机。一部《论语》简直就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大辞典。《论语·里仁》中记录了孔子对环境与人的看法。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说住地要仁厚的风俗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风,怎么算…  相似文献   

18.
雷永强 《前沿》2011,(16):10-14
乐教在先秦为儒家所重,其与《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六经。“广博易良”四字从动机论、知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四个维度切实、全面地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内在特征。“广”即“广其志意”,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尚志”趣向;“博”即“博学于文”,展示出儒家乐教的致知进路;“易”,取之于“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教化之方;“良者,善也”,它真实地反映了儒家乐教以“成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秦文敏 《湖湘论坛》2001,14(3):85-86
《易传》是战国时期儒家佚名(统解释《易经》著作的汇编,是《易经》最古老的注解,共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由于《易传》和《易经》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水平、阶级基础都不相同,因而这两部书具有明显的区别。《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易传》则为一部哲学著作。《易传》在形式上是解释《易经》的筮法体例、卦象、卦名、卦爻辞及其义理的,却往往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并借以系统地阐发作者的哲学观点。 《易传》对儒家发展最突出的贡献,是它在道家的影响下,创…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1月,《南风窗》登载了一篇该刊记者对台湾学者傅佩荣的专访,标题醒目地告知大家:“重新把孔子的解释权拿回来”。既然说是“拿回来”,那肯定是一度被别人拿走了。被谁拿走了呢?按傅先生的说法,一是“新加坡曾经用儒家经典当作初中教材”,不过“失败”了;二是“韩国人说孔子理直气壮,好像孔子就是韩国人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