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王安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6年中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2倍,平均每年增长9.4%,是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经...  相似文献   

2.
失业:无须回避的话题就业:关非难圆的梦本刊记者唐晔当代中国经济运行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通货膨胀,二是失业。这些问题涵盖了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期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解决矛盾,应该先从哪个问题入手?对此,经济学家们费了一番口舌。决策...  相似文献   

3.
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根据各国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统计,1993年全球失业者已达1.2亿人,加上7亿人得不到充分就业,这就使得全球劳动大军中,几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失业或半失业。 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全面就业政策,因此,公开的失业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原来处于隐蔽状态的企业内部失业,日益成为公开的失业;过去长期被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纷纷徙入城寻求就业机会;再加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数目庞大,政府由此面临愈来愈大的就业压力。据估算,在1995—2000年间,我国现有的1.1亿国有企业职工和3600万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中,将有2000—3000万富余人员;现有3.3亿农村劳动力中,将有1500—2000万剩余劳动力需求就业机会;此外,6年间还将新增劳动力7000多万。仅此三项,平均每年需要创造4000—5000万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垦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如何促进这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是我国农垦经济在新世纪初期面临的难题之一。针对农垦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我国总体的就业环境,应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调整农垦经济结构,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加强再就业培训以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着手促进农垦职工再就业。  相似文献   

5.
当前,失业、下岗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对严重的失业、下岗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一些学者的见解引起了笔者对一些问题的深思:1、失业、下岗产生的都是负效应吗?2、能否把失业、下岗归咎干科学技术进步?3、失业是改革的结果吗?4、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我国失业、下岗问题之根本吗?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失业、下岗产生的都是负效应吗?根据经济学家胡鞍钢的统计显示,1997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589万人…  相似文献   

6.
云浮市云城区经济的“两个转变”探索钟爱碧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如何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两个转变"是我国"九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实践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云...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加强灾害风险识别、评估与综合防范,已成为下一阶段综合减灾过程中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作者在系统收集国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的制度分析李恩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宏观就业形势将面临来自五个方面的压力: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国有企业减人增效、隐性失业公开化的就业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流动的就业压力,因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不善、...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加强灾害风险识别、评估与综合防范,已成为下一阶段综合减灾过程中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作者在系统收集国际灾害风险评估(信息)  相似文献   

11.
《人权》2009,(1):9-11
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取得了哪些进步?您如何认识和评价现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局面?答: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3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新闻宣传工作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加强灾害风险识别、评估与综合防范,已成为下一阶段综合减灾过程中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作者在系统收集国际灾害风险评估(信息)  相似文献   

13.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分离出来,一部分就地转移,投入山区建设,绝大部分转移到外域从业。如何评价这种转移,山区是否具备内转移的效益空间,怎样创造一种新的机制,引导庞大的剩余劳动力队伍向内转移?这是关系到山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解剖一个山区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内转移的作法中探索有益经验,为剩余劳动力向山区建设转移提供借鉴。一、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内转移的客观要求第一,山区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不足的现状,要求我们引导剩余劳动力向山区资源开发转移。…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经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鼎亚 《前沿》2009,(3):122-126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镇化进在中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并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从我国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现实出发,探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分析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提出我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统一战线带来哪些影响?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一场社会变革,对社会经济结构、人际关系、人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统一战线工作...  相似文献   

16.
走出失业成因的三个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失业成因的三个认识误区能否把失业归咎于改革?□高善罡能否把失业归咎于改革改革以前,我国一直以高就业标榜于世。随着改革深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失业登记率则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1992年为23%,1993年为25%,1994年为28%,1995年...  相似文献   

17.
《同舟共进》:您如何评价近30年来的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周瑞金:30年来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实现了三大转型:一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变,二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三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18.
刘春撰文认为,20年来,我国政治观念的变革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辅相成。从具有创新性的角度看政治观念变革的主要内容有:(1)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主题观从阶级斗争向民主建设、组织并服务于经济建设转变;(2)国家的功能观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3)党组织的功能观从无所不能向有所不为转变;(4)社会主义民主观充实了新的内容;(5)法制观从法律虚无主义向法治主义转变;(6)政治决策观从重经验决策向重科学和民主决策转变;(7)政治职能观从指挥命令向提供服务转变;(8)机构改革观从重机构数量的精简转向适应和推…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我国行政应急管理体制之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我国传统的行政应急管理体制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制度创新:从"事后型"体制向"循环型"体制转变;从"以条为主型"体制向"以块为主型"体制转变;从"独揽型"体制向"共治型"体制转变。《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行政应急管理体制的突破性规定,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对我国今后15年改革和发展任务的科学的高度概括,是纷繁复杂工作链条的中心环节。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际上已经进行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