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美军的占领下,根据《波茨坦公告》,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制定了"和平宪法",确立了象征天皇制。战后日本虽转向象征天皇制,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政府有意识的强化,而且日本精英保守阶层始终加强天皇的权威,所以天皇依然处于权威的顶端。这种权威被日本新民族主义视为不可替代的象征性存在,并且跟日本修宪等国内重大议程密切联系在一起,对日本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作者通过对天皇观的历时性考察,对近代天皇观建构过程中所遇到的民间的抵抗等问题进行了考析,阐明了近代转型期日本人的精神动态,提出了所谓近代天皇观是在幕末前后伪造出来的“传统”的结论。作者认为,幕末的内忧外患危机意识是近代天皇观形成的重要契机,“近代天皇制是在内外危机加重的情况下用来对应秩序崩溃的重建秩序的原理”,天皇观以及其权威性“属于广大民众的幻想过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叶永烈 《同舟共进》2008,(10):53-56
日本天皇没有姓到了日本,我才知道日本天皇有两点明显不同于中国皇帝的地方:一是天皇居然没有姓;二是日本掌权者虽然不断更替,但从不改换天皇,使天皇能够一代又一代世袭下去,直至今日。按日本官方  相似文献   

4.
日本作为目前亚洲少数几个拥有较为完备的现代法治体系的民族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值得当代中国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涉及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所需的政治合法性及权威问题,最重要的莫过于"明治维新"所缔造的近代天皇制。这一糅合了君主立宪制和专制集权制度两种要素的政治变革既使得近代日本迅速实现民族国家的全方位构建和社会的激烈转型,也为日本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导致它在"二战"中将战争的灾难带到亚洲各国。然而,由于战后盟军推行民主化改革,接受"和平宪法"的日本迅速抓住机遇,在保留天皇体制的同时却能在经济上实现崛起,一跃而成为经济大国。因此,对日本既有政治文化传统的发掘,对于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理论上的探索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战后日本国会性质的变化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国会并没有实质的权力。战前的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在天皇之下设立议会。因此,国家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天皇手中,帝国议会只是天皇的"协赞机关",帝国议会通过的法律、条约等,必须经过由元老、重臣组成的天皇咨询机构枢密院审议,并经天皇批准后,才能成立。内阁也只对天皇负责,不对帝国议会负责。显然,议会并没有真正的立法权,也没有其他实质的权力。战后的日本国会,是根据1947年5月30日正式实施的《日本国宪法》建立的,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新宪法规定,天皇只是日本的"国  相似文献   

6.
司马辽太郎的天皇观是其历史认识的起点和前提。他批判日本的战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流露出对天皇的敬意和积极拥护。他将天皇置于哲学上的虚空之位,因此无需承担法律以及政治上的任何责任,从而将战争责任推给参谋本部。司马辽太郎的天皇观与其对神道的认同、教育背景以及社会风潮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治时代,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宪政制度的意识是日本精英的主流意识,存在宫中集体的"专制君主"与政府的"立宪君主"之间的对立,"立宪君主"占上风。近代日本建立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宪政制度,把天皇塑造为近代国家的象征,通过向民众灌输"忠君爱国"意识,培育出国家的奉献者,这一社会形态在日本迅速发展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也导致国民易于盲目服从,当国家出现方向性决策失误时,民众疯狂地为天皇所代表的国家献身,最终结局是国破家亡。  相似文献   

8.
日本公务员的工资调整及其程序柏良泽在日本,战前,官吏被认为是大皇的臣仆,并对天皇效忠,其薪俸是天皇赐予的奖赏。战后,官吏的概念被废除了,公务员被认为是全体国民的服务者。公务员作为国民一员,同样是以其劳动取得报酬。但是,由于公务员的性质不同于民间企业职...  相似文献   

9.
在国庆6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们试图搜集了一些反映中国、印度、日本、古巴、以色列等5个国家发展速度的一些数据,与大家分享。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五个国家,一是因为它们都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建国,或是发生了国体与社会制度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印度1947年独立:日本从1945年起,由近代天皇制向现代天皇制转变,逐渐从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转变成民主国家;古巴是1959年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以色列1948年建国);二是特意选择了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三个非社会主义国家。看看社会制度对发展速度的影响;三是既包括了人口大国,也包括了人口小国。  相似文献   

10.
<正>冤有头,债有主。上世纪30至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造就和支撑军国主义的天皇、政府、军队和财阀等主要势力形成合力的恶果。他们对中国、亚洲和世界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对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日本天皇从明治维新到二战期间,权力达到巅峰。裕仁天皇在位时指挥策划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日本政府即内阁在侵略战争期间,扮演着军国主义意志代表的角色,直接策划了侵略战争战略,推动了战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识大体、顾大局,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没有与天皇进行殊死搏斗的想法和行动,所以日本社会的转型没有引发大的社会动荡.新旧政权的交替基本上是和平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以日本矢内原忠雄的殖民地教育论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实态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对殖民地进行文化侵略的实质,特别指出日本殖民教育政策与日本天皇制国体观念的内在联系,并列举大量事实材料说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同化主义教育方针与差别教育的对立.通过殖民地教育的历史证明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的内在关系,以警惕现实中文化霸权主义的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13.
一、应日本国政府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4月11日至13日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访日期间,温家宝总理与安倍晋三内阁总理大臣举行了会谈,还将会见明仁天皇,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并与日本各界人士进行广泛接触。  相似文献   

14.
日本公务员的任用与录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公务员制度 ,是依照战后日本国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定位 ,将公务员从过去的定位“天皇的官吏”(天皇的臣子 )转变为“全体的奉仕者”(为全体国民服务的人 )。在日本 ,凡是在政府机构和公共团体从事公务的职员均称“公务员”。日本政府于 1 947年 1 0月 2 1日公布《国家公务员法》草案 ,确定了日本公务员制度的各种根本标准 ,成为日本公务员制度的统一法规。 1 948年 ,日本政府又公布了《国家行政组织法》 ,明确政府各行政机关的关系以及职责权限。 1 95 0年又制定了《关于国家公务员职阶制的法律》 ,同时公布了《地方公务员法》 ,从而完…  相似文献   

15.
日本国家公务员制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当时,明治政府为了实现日本的近代化,设立了由天皇总揽统治权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并于1885年建立内阁制度,相应制定了官员服务规则、官阶薪俸令、文官任用令、文官分限令、文官惩戒令等,  相似文献   

16.
褚静涛 《协商论坛》2012,(10):52-53
1945年6月,在穷途末路之际,日本方面曾决定派前首相近卫文麿以"天皇特使"身份访苏,让苏联居间调停,以便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少"输"点。当时日本拟定的"和平谈判大纲"及相关"解说"提到:"关于固有本土,最多失去冲绳(琉球)、小笠原和桦太(库页岛)"。这份大纲让琉球在日本执政者心中  相似文献   

17.
1883年8月8日,土肥原贤二出生在日本岗山的武士之家。他的父亲土肥原良永是日本陆军少佐。土肥原贤二自幼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熏陶和为天皇献身的教育。在土肥原贤二19岁时,他的父亲为了“让儿子继承父业”,把他送进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为日本陆军  相似文献   

18.
日本社会意识历经忠诚于天皇制、忠诚于企业和向个人化发展等阶段。从日本历史传统看,国家主导的"行政的公共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从作为文化的社会意识看,日本人传统的以协作团体主义为实质的"集团主义"存在于社会深层,助推了公共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日本社会意识历经忠诚于天皇制、忠诚于企业和向个人化发展等阶段.从日本历史传统看,国家主导的“行政的公共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从作为文化的社会意识看,日本人传统的以协作团体主义为实质的“集团主义”存在于社会深层,助推了公共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06,(4):34-34
鉴于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同是9日,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一切人民军队对日寇实行“广泛的进攻”.10日,日本裕仁天皇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