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张蓉  卜荣华 《法制与社会》2012,(21):226-227
法制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当前大学生法治信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缺乏对法治的理性认知和法治价值观上的偏差.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利益感受,铸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2.
方晓琳  冯琳 《法制与社会》2011,(23):192-193
法治建设的基石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对法律的信仰,"药家鑫案"揭示了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无知和淡漠,以及大学生法律信仰存在严重的危机。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找出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同感,是当前高校教育刻不容缓的一项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3.
温和凤 《法制与社会》2010,(14):226-227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发展目标,从法治的视角看,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律信仰是法治进程中的精神支柱,而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的树立可以在全民树立法律信仰过程中起模范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明确什么是大学生法律信仰,并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来揭示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确定在我国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构思。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强大推动力,法律信仰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动构成了阻力,现阶段,我国处于政治、经济、社会及法制转型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探讨重塑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路径与方法,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构建的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从分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培育的现实意义出发,思考当代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法律信仰危机,从而提出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建设性路径,以供法制教育相关部门和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总体上缺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大学生头脑,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路径是:加强法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实施依法治教(校);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培育法律信仰和树立法律权威至上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是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强大驱动力,法律信仰的缺失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大学生作为建设未来社会的重要群体,其法律素养关乎国家社稷.本文通过对西藏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寻求培养西藏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途径与方法,抛砖引玉,以期对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黄蕊 《法制与社会》2012,(25):10-12,15
"信仰"本身不是法学上的概念,但是在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法律信仰被越来越多的法律实践者甚至法学理论界所推崇。本文通过阐述法律信仰的内涵,法制与法律信仰的关系,强调了培养和提升法律信仰的重要性、分析了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如何培养和提升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以期更多的人能够自觉的将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自觉自愿的服从法律,实现真正的法治,使法治不仅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更是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而存在。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青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建构对国人法律信仰的培育意义深远。文章从近几年发生的大学生恶性案件说起,深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缺失法律信仰的原因,阐明了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具体路径。目的是让法律信仰植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总体上缺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大学生头脑,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不仅对于我国的司法行政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我院作为司法部直属的唯一的普通高等警察院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现实路径应是:加强法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实施依法治教(校);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培育法律信仰和树立法律权威至上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体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调查并分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状况及形成的原因,对于加强高校法律教育减少大学生犯罪以及促进我国的法治实践顺利展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扬  王为民 《法制与社会》2011,(13):229-23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完备的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具备与自己历史使命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并且要求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法律信仰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乏的主要表现,探讨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提出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季连帅  何颖 《法制与社会》2014,(11):223-224
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实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具体的说就是国家机关和国民要在法律的框架内来实施权力(权利),要真正实现法制社会,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全面提升国民的法律素质,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是否具有法律信仰和法律信仰的坚实度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现阶段应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其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法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应是通过法律引导、规范和保障的法治社会。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他们的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法治进程,我们认为决定法律素质的关键因素应该是法信仰,本文借助调查问卷来了解当前大学生法信仰的现状,进而对影响当代大学生法信仰生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法治国家的视角,提出制定"良法"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基础,法律实施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关键,法治文化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内生动力,以期促进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确立,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张启江 《时代法学》2008,6(1):87-93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法律基础》课的使命并不仅仅在于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与传授,而在于法治理念的培养、法的精神与实质的领悟、法律信仰的确立。当前,高校《法律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法律教育的思路与模式难当此任,应紧扣新课程方案与时代的要求,确立“以法治理念教育及法的信仰培养为主线,以具体法律制度与知识讲授为支撑”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旸 《法制与社会》2015,(9):215-216
培养法律信仰是法治的需要,本文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出发,总结出培养我国国民法律信仰的原因及其作用,结合我国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障碍,最后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已经被认定为一项基本的治国方略,法律信仰对法治国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法律信仰状况令人担忧,培养社会主体的法律信仰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哈罗德·J·伯尔曼教授的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认同,并希望以"法律信仰"促成法治的发展。但在考察原则的一些误区引出语境化的结论。语境的差别,导致"法律信仰"的移植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法治建设不能简单地期待于西方式法律信仰,而要立足于本民族实际,探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20.
熊英  汪德平 《法制与社会》2011,(20):227-228,230
青年大学生道德、法律信仰的失落已成现实。建立有效机制,建塑一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法律信仰是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实践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法治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道德、法律素养;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德治校、依法治校,使大学生在德治、法治校园环境里得到良好熏陶与充分实践;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