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不仅给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而且颇具文化意味。春联始于五代十国,发展到今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一副对联。至于日后的大行其道,则有明太祖朱元璋的推波助澜之功,明清两代最为兴盛。  相似文献   

2.
云溪子 《小康》2005,(9):67-68
吾在机关工作时,有一老同志,名“常喜”。此老整日春风满面,出语诙谐。一日,吾对此老曰:“老某,您名常喜,真名符其实,名不虚传!您老的双亲太有远见了!”此老笑道:“名虽双亲所赐,然唯愿而矣!若求名符其实,非自身竭力不可!”吾又曰:“您豁达乐观,有何妙方,可否赐教一二?”此老答道:“送你一副对联,慢慢悟吧!‘知足胜过长生药,常乐方能晚白头’。”说完,呵呵一笑,拂袖而去。这些年来,吾不时体味对联的含义,觉此中颇有玄机。足者,充满、充实、够量之谓矣。足,有其客观之一面,也有其主观感受的一面。至于“知足”,则更多主观感受了。谈到感受,就…  相似文献   

3.
《台声》2007,(10)
孟府郎君是五代时,后蜀国的—位君主名叫孟昶,相传他精晓音律,并且擅于制曲,所以尊称这位孟府郎君为乐神。而郎君还有一段爱情传说,据说当孟昶为蜀国君主时,纳徐匡璋的女儿,封为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后来蜀国亡,宋太祖闻花蕊夫人之名,将其召入宫。因孟昶是个多才多艺  相似文献   

4.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是胡耀邦同志1958年参观南阳隆中诸葛亮草堂时改写的一副对联。他多次把这副对联抄写和转赠给党内外友人,用来共勉。耀邦同志14岁参加革命,在六十年革命生涯中,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以自己的光辉一生,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胡耀邦同志的一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作为一个马克“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坚持真理撼人心思主义者,他…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现辑录几则,以飨读者: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相似文献   

6.
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考生在北大参加了自主招生和特长生的选拔考试。不少考生告诉记者,一道用时事内容对对联的题目难住了大部分考生,“怎么对都觉着不满意”。记者从考生口中了解到,这道让考生们“头疼”的“经典试题”是根据“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而作的一个上联,为“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一位自称平时很喜欢对对联、曾被同学戏称为“对神”的考生对记者说,他花了近五分钟的时间琢磨这道试题。“可惜,最后也没想出个好对子。主要是这个对子太特别,不仅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还得和时事相联系。”(摘自《北京青年报》)北大自主招生考试:…  相似文献   

7.
沈轩 《人大建设》2005,(9):34-35
“谒真武观原知万物皆循道,朝观音阁顿悟众生可成佛。”这是原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长张宗海就职前几天,在游风景秀丽的武陵山时所题写的对联。然而,3年后的今天,对联仍在,哲理依然,而这位曾权倾一时的重庆市副部级高官却把顿悟早已抛到脑后,正在品尝“自我腐化”所带来的绵延不绝的隐痛和自责。  相似文献   

8.
富民·遵宪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挂在成都武侯祠内,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员赵藩撰写的。此联问世以来,既有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含英咀华,又有平民百姓淡然把玩,个中含义见仁见智。那么,这副对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当代学者流沙河认为,这副对联是“代圣贤立言,垂训万世的大事”。他模仿诸葛亮的口气解说这副对联:“七擒孟获,我能打攻心战,所以南方的叛乱终于敉平了。我虽然善用兵,但是并非好战。我只攻心而已。”“本人治蜀,严刑峻法,那是因为蜀地偏僻,各地多有豪强,不从严,搁不平。后世官员…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日从网上偶然见到一篇文章,读后颇有感触。大意是,某县要招考税务干部,消息一出,“后门”挤破。面对这种情况,主办人想出一招。考试那天,考场大门上赫然出现了一副对联:“只招十一名干部,你也找他也找,叫人为难;不徇半点儿私情,你也行他也行,谁好取谁”,横批:“考场见高低”。考后,仍有人活动,可当他们走到“招办”门口时,看到门上又有一副醒目的大红对联“:正党风,秉公办,光明正大;拉关系,托人情,理应知羞”,横批:“敬请止步”。结果再也没有人说情了……看罢文章,在佩服对联作者的睿智之余,更是对“招办”同志敢于向不正之风挑战的…  相似文献   

10.
人物     
何大一:AIDS和SARS两手抓 11月10日,在中国清华大学防治AIDS与SARS国际研讨会上,国际艾滋病研究专家何大一博士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商讨了艾滋病和非典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今年51岁的何大一,台湾出生,美国长大,1978年从哈佛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6年因发明了“鸡尾酒疗法”而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他是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他发明的“鸡尾酒疗法”是至今应用于  相似文献   

11.
谭文革 《当代思潮》2012,(11):46-47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所著《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被誉为“万经之王”。而收入分配改革是一个涉及全民的难点、热点问题,在历时八年争议后,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今年四季度出台。两者有何关系,老子思想对收入分配改革有何启示,笔者谈谈初浅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2.
张广宇 《群众》2013,(10):31-32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相似文献   

13.
对联艺术是我国独创的融诗词格律和书法艺术于一身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形成于五代,盛行于明代,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它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对联的写作特别是对联写作教学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不少青少年对对联了解甚少,更不要说撰写了。两个文明建设强烈呼唤着弘扬对联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广大群众期盼着占领对联写作这一重要阵地,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学校要重视对联写作教学,使对联写作人才和精品得到更多涌现,更好地完成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4.
云溪子 《小康》2023,(1):76-77
<正>对于“知足”与“不知足”的是非,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有区别地辩证分析。中国名刹,浙江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们多认为佛家是“出世”的,我以为这副对联倒很入世。在我看来,对联讲的是对待人生和世事的应有态度,告诉众生,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遇事有一半称心如意就应该满足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这虽然是佛家的说法,却也是经验之谈。根据自己的类似体会,我曾经写过“知足常乐”之类的小文章。  相似文献   

15.
张德民 《大连干部学刊》2006,22(2):F0003-F0003
中国人喜欢吉庆。早在周代,古人就常在门框两边悬挂桃木制成的条板,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正月初一挂上,一方面为辟邪,另一方面显得热闹。清人考证说:“春联者,即桃符也。”第一副真正的春联出现在五代时期的后蜀。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见语句不甚工整,  相似文献   

16.
对“春蚕”的记录最早见于《诗经》,而对“春蚕”拟人化的比喻当属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那千古绝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春蚕的执着、坚贞、不屈和奉献都融入其中了。而当代著名画家潘絮兹在《春蚕颂》中那句:“春蚕化生,蕞而微虫,春蚕何取,一桑始终,春蚕春蚕,万世可风”,则是对“春蚕”品格的最高赞美。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在湖南省会同县金龙乡岩脚村梁任松老汉家,发现其中堂门上贴有一幅有趣的对联,上联是“茅屋耕读出朝郎”,下联是“砖屋打牌出赌棍”,横批为“满屋赌棍”。在中堂两边的屋柱上也贴有两幅对联。一幅是“逆子嗜赌家底欧,穷愁潦倒妻儿做”。另一幅是“讲逆于苍天不容,迷赌博自食其果”。编屋房门口一幅对联更是显出主人的无奈:一恨子不孝、无法可治;盼民风正、弃赌从良。”出于好奇,笔者特意采访了这位书联斥子的梁任松老汉。梁老汉年近花甲,养了四个儿子,他全家在责任制以来,承包了村园艺场,年收入达万元,一家人勤劳耕…  相似文献   

18.
“忆往昔山山水水飘红旗,看今朝家家户户创文明”——走进定安的皇坡村口,一幅大红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王槐权,皇坡村“村长”,已在这幅对联下等候多时。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与王槐权握手,感觉他的手心在微微出汗,但是很有力。  相似文献   

19.
闲谈听民意     
近日,笔者有幸参观了全国惟一保存完好的河南省内乡县衙,那副曾被朱铬基和国内外游客称道的对联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这副对联是清代内乡知县高义永所题: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不仅对仗工整,且意义深长,反映出官和民的血肉关系。在午饭后的理发当儿,笔者思索这副对联,随意问了理发员:“你们现在新当选的县长咋样?”理发店的谢久军师傅和他的妻子说开了:“俺们现在新当选的党县长可不错,一上任就开通了县长热线电话,把电话号…  相似文献   

20.
读报,见有新鲜事一桩,谨抄一点,与君同赏。说的是,日本二本松市的霞城公园一块天然巨型花岗岩上,有一块历史悠久的“廉政碑”,刻有我国宋太宗从五代后蜀君主孟昶所作的《戒谕辞》中挑选出来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据说,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