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样派"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一个左翼前卫文学团体,其成员都为当下公认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该团体的骨干成员们信仰马克思主义,赞同毛泽东思想,推崇鲁迅,以《原样》杂志为平台,积极译介鲁迅的作品,将他视为"文学革命"的导师。然而,"原样派"对鲁迅的关注,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解读,旨在为自身的先锋文学实践确立理论依据。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也成为了他们冲破传统文学形式束缚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团体的文学主张已然转变,而法国文学界对鲁迅作品的译介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文学在法国》和《法国作家与中国》在欧洲各国中 ,中国文学在法国传播与影响不是最早的 ,法国与中国的直接交流要晚于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但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却是最大的。法国是世界公认的欧洲汉学中心 ,而且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像法国那样有那么多心仪中国文化、推崇中国文学的作家 ,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像法国那样有那么多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学术机构、团体与专家学者 ,也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出版或发表了那么丰富的有关汉学研究的著作。因此 ,研究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 ,在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位…  相似文献   

3.
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年)是世界级文学天才和思想巨匠.一百多年来,泰戈尔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一再被翻译出版,关于他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世界的泰戈尔研究成果中最丰富、最全面、最深入的当属泰戈尔的母语地区——孟加拉语地区的泰戈尔研究.从东孟加拉到东巴基斯坦再到独立后的孟加拉国,泰戈尔的研究也由于政治、文化、宗教等原因经历了很多的跌宕起伏.泰戈尔曾被认为是"印度文化的继承者"而被巴基斯坦禁止.印巴分治十几年间,泰戈尔研究主要都局限在"少数开明的文学家和数量庞大的宗派主义者"之间的"泰戈尔论争"中.1961年围绕泰戈尔的百年诞辰,东巴基斯坦的整个文化阶层和政府对立.泰戈尔也逐渐成为孟加拉文化的旗帜,激励了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人的语言和文化政治运动,成为激励孟加拉国独立的精神源泉.孟加拉国独立后,关于泰戈尔的相关性的争议又起,开始了对泰戈尔重新发现和研究的过程.梳理孟加拉国的泰戈尔接受史对于我国的泰戈尔研究,对于加强中孟、中印文化交流与互鉴,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是探讨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特征之际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步入21世纪以来,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通过实现超越传统课程视域的学科设置、创设符合女性的"时代特质"的课程体系、整合满足社会需要的教学机构,既推动日本女子高等教育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令自身的改革陷入到了一个可能迷失方向的困境之中。这一新的动态,对于研究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转型、探索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之方向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维春 《法国研究》2015,(2):53-59,34
帕特里克·卡雷的法译《寒山诗》是法国这个汉学重镇的第一个法语全译本,体现了译者作为著名汉学家、佛教典籍翻译家、诗人作家的专业考证、深厚学养与精准把握。同时,该译本也存在着一些原文理解上的误读和译文表达上的误译,反映出译者在译语环境中的翻译选择。这个译本,既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汉学家和翻译家在寒山诗经典化译介中的用力之勤,也可以为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法国在文学出版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阅读的载体也从单一的传统纸质书籍转向更加多样的形式,口袋书、电子书、有声读物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当今法国民众的阅读选择,另一方面,传统的集体阅读形式也更加迎合现代人的需求。本文对法国数字时代下的文学阅读活动的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研究并改善中国国内的阅读行为现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保尔·克洛代尔(Paul Claudel,1868-1955)是现代法国文坛上介绍中国文化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法国人所知的中国几乎全都来自传教士的书,而从克洛代尔之后,才有典型意义上的文人作家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形式反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所触所感。可以说,“正是从克洛代尔开始,中国文化进入了法国文学中”。①克洛代尔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戏剧的后期代表人物,同时还是法国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外交家,1889年被法国外交部录用,并于1895年踏上中华大地。他曾经前后三次在华居留,时间长达十五年,曾经在上海、福州、汉口、北京、…  相似文献   

8.
李璞 《法国研究》2014,(3):62-65
相对中国出版的诸多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法国文学史》而言,法国出版的由法国学者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却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学内容丰富,需要作者知识广博。但20世纪下半叶问世的雅克?班巴诺的《中国文学史》却按文类不同,并大体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中国历代知名的作家作品和法国乃至英美汉学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本人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认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承前启后之作。  相似文献   

9.
稿约与征订     
《法国研究》是中国惟一研究法国问题的学术期刊,依托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和学术力量,邀请文理多学科的权威学者担任评审,研究范围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哲学、文学、语言、翻译等各方面,同时也接受发表法语出版物的节选译作。  相似文献   

10.
此文基于在法国里昂所从事的以法国人文化想象中的中国为主题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从中国视野出发来理解这一有关文化他者建构的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法国社会文化背景,指出在当下的法国社会中,文化想象中的中国不但仍旧充满了西方社会眼中的他性,中国文化如今在当地的消费社会中还逐步被商品化,人们对中国的文化想象也已经陷入了景象中国的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11.
战后以来,美国极力主张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强势输出其文化产品,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则坚持文化产品的公共属性,从乌拉圭回合谈判到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逐步确立了"文化例外"原则,有效地保护了法国文化产品在本国的支配地位。法国的"文化例外"不仅是因为法国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也反映了在战后法国综合国力相对衰落,特别是欧债危机以来法国维持大国地位力不从心的背景下,法国人对文化自信的坚守。当然,也应看到法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尚待提高。法国"文化例外"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外交"是国际文化关系的一部分,指一国政府主导下的、以实现某种战略意图为目的的对外文化活动。法国是最早有意识地将文化手段付诸外交目的的国家之一,也是最重视、最善于开展和运用文化外交、并形成了显著特点的一个国家。本文将对法国文化外交的历史演变、主要特点和政策工具做一个系统的阐释,以期通过这一个案来展示当代西方国家在外交实践中打"文化"牌、利用"文化"软实力优势扩大自身影响、谋求国家利益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3.
叶隽 《法国研究》2010,(1):10-15
本文论述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义核心内容之一的"留法教育活动",尤其凸显其"文化政治意义",进而追考其理念之后的法国文化渊源。他虽不为官,但政界影响却不容忽视,而除了日后的"清党有功"之外,他自身通过文化/教育活动累积的政治资本其实也应当予以足够重视。文化政治的意义,就在于两者间的相辅相成。而李石曾之所以能成就现代中国别具一格的"石僧范式",则与其在20世纪初年的留法时代及对法国文化的自觉汲取和创造意识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14.
作为欧盟的两个核心大国,法国和德国在中东欧有着不同的关切。具体而言,从法德两国在欧盟东扩和《东南欧稳定公约》中的表现来看,法国对中东欧的三个次区域,即中欧、波罗的海和东南欧都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注重中东欧国家自身的改革,强调合作风险。而德国更倾向从区域性的角度出发,希望加快中东欧各个次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从而为德国的发展提供助力。此外,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来讲,在经贸投资往来、中长期合作等方面可借鉴法德两国的经验。同时中国也要处理好与这些中东欧利益攸关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法国研究》2009,(1):75-75
<法国研究>是中国惟一专门研究法国问题的学术期刊,依托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和学术力量,邀请文理多学科的权威学者担任评审,研究范围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哲学、魁北克、非洲、文学、语言、翻译、教学等各方面,同时也接受发表法语出版物的节选译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法国是两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两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优秀代表。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成果丰硕、源远流长,文学作为文化园地的一朵奇葩,在这种文化交融和渗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所述及的仅系中法文学领域交流活动的一个侧面,是对中国文学在法国传播情况的简要回顾及其历史经验的粗略总结。  相似文献   

17.
俾路支民族主义接近族裔民族主义,具有极端化的潜质.长期以来,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在政治上缺乏话语权,经济上贫穷落后,文化上受"萨达尔"制度的影响而封闭、守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俾路支民族主义逐渐极端化,表现为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其他民族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拒绝外来民族和文化的"民族排外主义"以及割断历史、文化联系以谋求独立的"民族分离主义".俾路支民族主义极端化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俾路支利己主义者将该省的资源和经济走廊项目视为民族私产,追求俾路支人利益的最大化,不顾走廊的整体性和宏观性,片面强调公平,影响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进度;俾路支排外主义者认为外族人参与俾路支省的经济开发会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危害俾路支人的利益、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因而破坏经济走廊形象,降低了当地社会对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的参与程度;俾路支分离主义者将经济走廊视为掠夺俾路支省资源的阴谋,频繁发动针对经济走廊项目和中国人的恐怖袭击,威胁着经济走廊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此文是对 2 0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的总体回顾。作者结合现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 ,着重论述了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法大学等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对传播法国文化所起的作用 ,并介绍了这个时期法国思想和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最近,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家申同志翻译的苏联玛·雅洪托娃等人著《法国文学简史》。法兰西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一千多年以来,在这块美丽富绕的土地上,闻名世界的文学巨匠层出不穷,震撼人心的佳作名著浩如烟海。这些名家巨匠和传世佳作,不仅繁荣和推动了法国本民族的文学事业,并且对世界文化、文明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  相似文献   

20.
此文是对20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的总体回顾.作者结合现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着重论述了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法大学等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对传播法国文化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这个时期法国思想和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