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归教育对刑释人员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归教育要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拓展回归教育的工作内容;坚持用服务大局的理念深化回归教育的层次,为刑释人员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用创新的理念去阅读、领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指导教育改造工作中的深刻内涵,不断提升监狱公共行政功能的社会效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部门作用。  相似文献   

2.
科学、正确对刑释人员进行再犯可能性预测,有利于对再犯可能性较大的刑释人员实施重点教育、帮助和防范,有利于提高监狱改造质量和回归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利于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我们对刑释人员往往在出监前进行一次再犯预测,但是预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监狱和地方安帮部门必须考虑到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况且每个刑释人员的思想、近况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应当构建起分三阶段对刑释(服刑)人员进行再犯可能性预测,以及衔接地方安帮部门分类帮教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首要标准”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十七大关于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落实党的监狱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按照“首要标准”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要求,需要监狱机关正确认识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与罪犯改造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清醒地看到重新犯罪已经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失调现象,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形成原因。为此,监狱机关必须把“以改造人为中心,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作为中心任务与总体目标,努力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刑理念来指导罪犯改造工作,按照罪犯改造工作的客观规律科学改造罪犯。此外,在监狱机关完成自身职责使命的基础上,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积极构建狱内外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相互衔接、法制健全的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对刑释人员的社会包容性,提高刑释人员的融入社会能力。只有从立法、司法和行刑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全社会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现象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刑释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率。  相似文献   

4.
在理论研究和现实工作中,人们常常把部分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不尽人意的表现,归咎于刑释人员自身,而忽略社会和监狱在这中间应当承担的责任。应当把刑释人员置于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系统的环境和过程中,全面分析影响刑释人员社会亲和力的各种因素,得出科学的结论。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参与对刑释人员的保护,净化社会环境,消除环境对刑释人员的不利影响;接荐帮教、巩固改造成果;加强立法,为刑释人员顺利适应社会提供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加强刑释人员安置工作,降低重新犯罪率,对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刑释人员安置工作需要对刑释人员保护进行立法、建立刑释人员保护组织、转变刑释人员安置方式。同时改革现行的监狱对服刑人员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提高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6.
据《回归社会学研究动态》2004年第5期刊登的信息,2004年8月,司法部基层司和中国监狱学会回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拓宽刑释人员就业渠道理论研讨会。从汇总的情报资料看.各地因地制宜地抓好刑释人员的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工作成效。如上海市的回归人员就业率由45%上升到70%.北京市的就业率达93.2%,山东、湖北也都在85%以上。学者们认为,应当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7.
正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教育、引导、扶持、管理,帮助其顺利融入社会,其实质是对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的一种保护措施。作为社会综合治理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安置帮教工作在巩固监狱部门对服刑人员的改造成果、预防和减少回归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维护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刑释人员的安置和帮教作为一项法律性很强的社会工作,必须要有完备的多  相似文献   

8.
“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是中央领导提出的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实践命题。坚持“首要标准”,有助于提升监狱工作的社会地位和职能作用。理解“首要标准”,应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点: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改造质量是一个首要环节;把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是法律赋予监狱的职责;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是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落实“首要标准”,要切实把改造人放在监狱工作的第一位,不断提高改造质量,努力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其中要尤为重视“改造人”和罪犯改造质量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9.
曾垂富 《中国司法》2002,(12):15-16
地处粤北山区的广东省英德监狱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十分注重对罪犯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监狱新的党委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了对罪犯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力度。为了进一步拓宽职业技能培训的渠道,在当地劳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专门在英德监狱挂牌成立了罪犯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基地。从此,一项富有新时期现实意义的罪犯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工作在英德监狱走上了正轨。那么,经过监狱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训出来的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就业状况究竟如何呢?能否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监狱教育改造科专门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监狱是对罪犯进行惩罚和改造的专门机构,罪犯刑满以后是否重新犯罪是体现监狱改造职能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就现在刑释人员的状况和监狱对改造罪犯的现状提出在服刑人员中设置“特种社会保险”的设想,构思如下: 一、“特种社会保险”是关系社会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一)目前,社会对刑释人员社会安置帮教的现状: 我国《监狱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对刑释人员的社会安置和生活保障,近几年来在国家法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监狱学刊》2010,(4):60-64
刑释人员的生存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们的生存就业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刑释人员的生存就业问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监狱、政府和社会都应重新审视和调整罪犯的教育改造、安置帮教等工作,改革创新教育改造制度、安置帮教制度、指导就业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周永康同志在中央政法委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任务下,党的方针政策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监狱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努力方向,体现了监狱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从目前情况看,监狱改造罪犯的质量还令公众不太满意,主要表现为重新犯罪率较高,特别是一些影响大的大案要案往往为刑释人员所为,公众对监狱的责难多于理解,这固然有我们宣传等方面的因素,但罪犯的改造质量是关键性的。  相似文献   

13.
言论广场     
苏荣: 妥善安置刑释人员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要进一步维护监狱安全稳定,切实做好罪犯教育改造和刑释人员安置就业工作,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要在确保监狱安全稳定、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同时,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重病犯或久治不愈、经济犯罪、徒刑较轻的罪犯,通过监狱教育改造,能悔过自新,出狱后不再危害社会的,可依法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4.
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是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监狱在对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的工作中,要重点考察罪犯的重新犯罪问题,较为科学地预测罪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为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同时,社会相关部门应根据监狱提供的预测结果,做好相应的衔接管控、帮教救助等工作,有利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鲁嘉微 《中国司法》2011,(11):112-112
河北省保定监狱认真落实“首要标准”,积极推进监狱工作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取得成效。 一是习艺劳动与刑释新生对接。为帮助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该监成立“自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刑释就业帮扶中心”,开设机床加工、缝纫、烹饪、电脑等多门类的技术培训,主动联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外聘专业教师,组织技能等级考试,实现监狱资源与社会力量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刑释人员再社会化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刑释人员再社会化对我国重新犯罪率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传统的罪犯监管改造手段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加大了犯罪防控的难度。应当看到当前的罪犯改造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情况。应当考虑怎样做实罪犯教育改造的每一个环节,在狱内完成对他们的再社会化思想改造,从而使他们在重新回归社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守法公民。  相似文献   

17.
为健全监狱的行刑制度,巩固罪犯的改造成果,稳定罪犯临近出监的情绪,强化罪犯的守法意识,使罪犯在临近释放前了解、认识社会,实现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提高适应社会的信心和能力,使监狱行刑纳入社会化轨道,19991年5月26日,上海市周浦监狱回归指导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成立1年以来,以“巩固改造成果、架设回归桥梁、减少重新犯罪、稳定社会秩序”为宗旨,在科学认识犯罪的基础上,结合近期犯的杜会化需要,边实践,边总结,进行回归指导。截至去年7月31日止,共有13批339人通过回归指导中心这一…  相似文献   

18.
赵晓风  毕成 《法制与社会》2011,(13):199-200
狱外关怀主要是指监狱外的家庭、社会对罪犯以及监狱的关心和支持。通过罪犯问卷调查得出,狱外关怀,尤其是家庭接纳态度和社会支持程度对罪犯改造和刑释人员适应社会有很大的影响。罪犯问卷调查的启示是,狱外关怀是狱内改造的精神动力,因为狱外关怀是罪犯改造的动力源泉,是监狱干警工作的调节阀,是弥补监禁化缺陷的有效补剂,是促进监狱工作社会化的心理保障。狱外关怀利用通信通讯、入监探望、离监探亲、监狱开放日和社会帮教的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19.
无庸讳言,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问题,是影响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不可忽视的因素。尽管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提高罪犯的生存发展素质,增强其刑满释放后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仍然是防止其重新犯罪的关键。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罪犯刑释回归社会后的生存发展素质,积极破解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问题,是监狱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狱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信息广角     
《中国司法》2011,(11):112
保定监狱积极推进监狱工作与社会的有效对接河北省保定监狱认真落实"首要标准",积极推进监狱工作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取得成效。一是习艺劳动与刑释新生对接。为帮助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该监成立"自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刑释就业帮扶中心",开设机床加工、缝纫、烹饪、电脑等多门类的技术培训,主动联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外聘专业教师,组织技能等级考试,实现监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