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诸暨市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党管人才“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抓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两个重点,以企业家协会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协会为抓手,加强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从宏观转向微观、从抽象转向具体、从上层建筑转向基层基础的“党管人才”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组织部门要健全人才工作牵头抓总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吴凯文 《浙江人事》2009,(11):24-25
一、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果 近年来,建德市围绕市委、市政府“丁业经济”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为5.5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099人,专业技术人才27342人,中高技能人才1395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300人,农村实用人才7303人。  相似文献   

4.
太原市人才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及人才发展规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我市转型跨越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实施“869”人才发展计划(创新8项人才工作机制、建设6支人才队伍、实施9大人才工程)为主线,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对标一流的要求,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环境,突出抓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余姚市紧紧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为重点,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为抓手。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收到显著成效。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对象的“三高人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主战略。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创业高潮的兴起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壮大。被评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连续4次获得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江阴以“领军人才”战略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做法得到了中组部领导的肯定。目前,江阴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668个,各类高层次人才6710人。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我省的人才工作,其根本任务就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中央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3个环节,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人才综合竞争力为重点,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3支队伍,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人才优势省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大同车务段作为铁路基层主要运输站段,始终把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注重人才的培养锻炼,严格干部任用制度,  相似文献   

9.
准确把握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需要从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主体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工作需要理顺人才管理体制,促进三大体系协同运作;促进机制转换,形成有效的选拔、使用、流动、激励机制;营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拴心留人的氛围;建立符合社会需要和各类人才特点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吴玢锋 《桂海论丛》2004,20(3):80-82
准确把握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需要从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主体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工作需要理顺人才管理体制,促进三大体系协同运作;促进机制转换,形成有效的选拔、使用、流动、激励机制;营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拴心留人的氛围建立符合社会需要和各类人才特点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党管人才,是我们党新世纪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组织部门要充分认识“党管人才”理念提出的背景和深刻内涵,真正把人才问题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来抓,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来落实。“党管人才”理念的背景分析“党管人才”是“党管干部”的拓展和延伸,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工作模式逐渐显露出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一、出台《人才规划纲要》。乌兰察布市委出台了《乌兰察布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乌兰察布市关于建立人才工作责任体系的意见》,《人才规划纲要》提出,计划到2020年,引进以"两院"院士、高科技创新型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教育医疗卫生人才为重点的各类高新人才1.5万人,逐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3.
朱伟 《今日浙江》2006,(16):30-31
近年来,嘉兴各级组织部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以创新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营造发展环境、优化人才服务上深入实践,有效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建立健全党管人才新机制为契机,加强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构建党管人才新机制。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有效协调、科学整合各种人才工作力量,充分发挥人才工作的整体功能和作用,形成有力的工作合力,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开发。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工作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市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着重就深化…  相似文献   

14.
《当代广西》2010,(20):15-15
北海市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探寻人才引进培养和产业优化升级相“匹配”的工作规律,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高层次人才项目的加盟,  相似文献   

15.
夏春胜  周剑挥  韩晓枫 《浙江人事》2007,(1):F0004-F000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全面实施浙江省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积极从省外引进我省急需的高层次人才,2006年12月3日,16日,我省分别在上海,北京成功举办了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  相似文献   

16.
坚持在服务方法的创新上下功夫,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发展环境。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做好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毕业生到德清创业的招聘工作。大力发展网上人才招聘,开展“人才招聘服务周”和“乡镇、企业专场人才招聘会”等活动。启动人才公寓建设工程,为在德清工作且在本县暂无住房的人才提供周转住房。结合县“优质服务提升年”活动,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系列服务,加强与高层次人才的联系,开展为硕博士服务“六个一”活动,在县属医院为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康咨询专家团,发放高层次人才健康服务绿卡。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肩负着重大社会使命。在新形势下,建设一支“思想品质好、竞争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善于发展企业、乐于回报社会”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是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推进率先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建区14年来,累计引进包括2700多名海归人才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10万人,探索了高新区背景下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实现方式。一、以资源调控为主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才管理新区党工委站在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强对人才工作领导,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管人才首要是管人才环境”的命题。1.建设创新创业基础设施体系。本着“建设高层次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思路,新区兴建了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人才积聚平台,构建了全市最健全的人才创新创业基础设施体系。依靠这一体系的“磁场效应…  相似文献   

19.
教育乃国之重器,教育兴则国家兴。进入新时代后,经过一系列改革,高校明确了人才在高质量教育建设、高水准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也加强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由于高层次人才属于稀缺资源,且流动性较强,因而在“十四五”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持续深化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的研究。文章以此为出发点,概述了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现状,并通过分析人才引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一是下大力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深入做好人才工作“接轨沪杭”文章,鼓励规模以上企业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接轨沪杭的人才招聘活动。全年拟组织五次大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外出招才引智活动,为德清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确保全年引进以高层次人才为主的各类人才400名,引进国外智力项目4个以上。二是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与沪杭科研院所和省内外著名高校的联系协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形式,重点培养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充分发挥社会教学资源,形成大教育、大培养机制,以湖州技师学院为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抓好我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训。2006年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少于6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