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职务犯罪是利用职务所实施的犯罪,即是具备一定职务身份的人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触犯刑律应受刑罚惩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其犯罪类型主要有: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循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当前,职务犯罪是腐败现象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社会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犯罪之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痛恨。检察机关在打击职务犯罪的同时,如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近几年来江西省兴国县检察院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与分析,并对该种犯罪类型的形成特…  相似文献   

2.
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与普通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之便,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根据犯罪主体不同,可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共同实施犯罪,即共同犯罪人都具有刑法所要求的特殊主体条件。另一种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普通人员(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及虽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未利用职务之便的)共同实施犯罪,即共同犯罪人中,有的具有刑法规定的特殊主体条件,有的不具有特殊主体条件,俗称内外勾结的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3.
职务犯罪主要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组织章程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或者滥用职权,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如何预防职务犯罪,是目前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如何利用犯罪成本分析预防职务犯罪也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的审结情况,对职务犯罪的犯罪成本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对预防职务犯罪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共同故意实施犯罪,即共同犯罪人都具有刑法所要求的特殊主体条件。另一种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普通人员(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及虽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未利用职务之便的)共同故意实施犯罪,即共同犯罪人中有的具有刑法规定的特殊主体条件,有的不具有特殊主体条件,俗称内外勾结的犯罪案件。对于第一种  相似文献   

5.
纯正身份犯是刑法规定的以行为人所具有的特定身份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在混合身份共犯中,非身份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与身份者共同构成纯正身份实行犯的共犯。可以构成纯正身份犯的教唆犯、帮助犯;非身份者在与身份者构成共犯划分责任时,如果利用了身份者的身份,应以身份者的犯罪行为的性质定罪量刑;如果没有利用身份,则应具体区分。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行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贪污罪的一般或基本概念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贪污罪是一种严重的职务犯罪,不仅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还严重侵犯公共财产所有权,历来是刑罚惩治的重点。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来判定一些涉案人员的主体身份、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从而确定其罪名是贪污罪还是职务侵占罪,需要细致分析。以下有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职务犯罪是指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员,包括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受国家委派从事公务的人员,实施的与其职务相关联的犯罪,近年来,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职务犯罪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发期,此类犯罪频发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带来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选取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职务  相似文献   

8.
职务犯罪,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主客观过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的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特征的形成亦不例外。当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即转化为职务犯罪行为。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就能更好地在侦查过程中突破其心理防线,矫正其犯罪心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把社会危害性降低到最小限度。根据笔者有限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实践,仅以此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职务身份犯罪的责任认定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均存在较大争论,在共同犯罪中,各共犯人责任认定和责任承担除了应当以犯罪总额包括犯罪参与总额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之外,还应该以其在共同犯罪中地位、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作为决定其处罚轻重的因素。建议将犯罪总额作为定罪数额,将参与数额、分赃数额和平均数额作为量刑数额。  相似文献   

10.
共同渎职犯罪主体身份与职务不同,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否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的实行犯、教唆犯、组织犯、帮助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否成为非国家工作人员的教唆犯,一直是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就主体中共同犯罪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回答了如何认定渎职共犯的定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即便我国刑法总则缺乏共犯与身份的明文规定,通过借鉴域外理论与判例经验,根据共犯规定及共犯原理,也能妥当处理共犯与身份问题。根据身份是影响行为的法益侵害性还是行为人的非难可能性,可将身份区分为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非身份者参与违法身份犯罪的,虽成立违法身份犯的共犯,但应减轻处罚;非身份者参与责任身份犯罪的,应分别定罪处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只是一种责任身份,其伙同公司人员侵占本单位财产、收受贿赂、挪用本单位资金的,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分别成立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公司人员则相应成立职务侵占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挪用资金罪。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建 立和发展,金融机构 的作用日益突出,金 融的秩序与安全也 日益受到社会的关 注。当前,金融领域内的犯罪多种多样,而银行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进行犯罪活动常常会造成储户的财产损失。此种财产损失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是司法实践中必须正确解决的问题。 一、银行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含义与特点 银行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是指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破坏金融秩序,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它有以下特点: 1.犯罪的主…  相似文献   

13.
惩治职务犯罪反对腐败的几个问题樊凤林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分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犯罪,国外又有称公分员犯罪。其犯罪表现形式是:各种渎职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以及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走私、投机倒把、贩毒、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犯罪行为,职务犯罪与腐败行为有着不...  相似文献   

14.
(一) 关于职务犯罪的概念,世界各国的认识不尽一致。英美法系国家称之为"白领犯罪",而日本、瑞士、德国等则称之为"身份犯罪",也有称为"职业犯罪"的。但从表述的个性中反映出一个共性,即这类犯罪是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从我国刑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的规定来看,则属于有关职务而为一类犯罪的总称。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和犯罪行为的职务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职务经济犯罪与行为经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经济犯罪与行为经济原则陈少英,石伟红近年来,以权钱交易为特征的犯罪活动增多,由此导致匍栖于经济犯罪或职务犯罪之中的职务经济犯罪必然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犯罪概念。所谓职务经济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行使职务过程中,为谋求经济利益,利用职务职权之...  相似文献   

16.
陈洪兵 《法学家》2015,(2):28-45,177
由共犯论的纯理论性研究转向分则具体共犯问题的解决,是司法实践的迫切要求。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可将身份区分为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对于共犯与其身份,应坚持分别定罪说。因为缺乏违法性(包括实质的违法性)或者有责性,不处罚片面对向犯;若大量购买伪造的身份证,则有成立共犯的余地。不阻止他人犯罪的,成立遗弃、渎职等罪的单独正犯与他人犯罪的帮助犯的想象竞合,从一重处罚。持有型犯罪共犯的认定应慎重,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实践中难以认定为共犯,故而计算来源不明财产的数额时,不应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归责原则;家属参与理财的,有单独成立妨害司法罪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中的职务犯罪现象是一种具有相对特殊主体身份的职务犯罪和权力犯罪,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国有企业,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职务犯罪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深圳特区国有企业中的职务犯罪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发案率较高;二是企业负责人犯罪突出,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大集团中的局级干部犯罪占一定的比例;三是案件的数额大,窝案串案多;四是作案手法多样复杂,危害严重;五是企业职务犯罪与其他腐败现象交叉渗透等。这些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范治理的任务艰巨。本文试就特…  相似文献   

18.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论孙谦尹伊君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以现代民主政治和法制的观念看,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在本质上是一种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行为,是权力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权力异化和失控现...  相似文献   

19.
职务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共同打击的严重犯罪现象。职务犯罪一般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它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和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职务犯罪是典型的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20.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或过失滥用职权,不尽职责,侵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职务犯罪不是刑法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划分出来的一种犯罪类型,国外刑事法理论称之为“公务员犯罪”、“职业犯罪”以及所谓的“白领犯罪”。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渎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