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从最初寻求生存的领土安全,到扩大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扩张战略,再到确保其独特欧亚大国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因素已经渗透到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领域中。地缘政治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脉络,对于我国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国家安全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地缘政治中的技术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影响和制约地缘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大技术进步常改变地缘政治的面貌 和特征。从对世界地缘政治关系变迁过程的考察中可以发现, 技术对地缘政治存在两大作用途径: 一是技术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改变地缘政治, 二是技术通过改变地理空间的性质及其 政治意义进而改变地缘政治。在影响地缘政治的诸多技术要素中, 交通通讯技术是改变地缘政治 关系与样式的核心成分。从技术对地缘政治的作用机制来看, 技术进步不断地将地缘政治推向纵 深领域, 新技术往往意味着新的地缘政治空间。人类社会掌握技术的能力存在显著的时空不平衡 性, 因而导致空间控制能力竞争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3.
何跃 《东南亚纵横》2008,(11):80-84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地缘安全地位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国家或地区的地缘要素决定的。不同时期的政治学家和学者基于不同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视角,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缘政治理论。虽然这些地缘政治理论大多来自于大国,也大多成为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杨鲁慧 《东北亚论坛》2007,16(3):43-49,56
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国家安全环境问题是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民族国家永恒的主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问题。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首先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环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关,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崛起是不可遏止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极为艰难复杂的过程,大国崛起必然也面临着“崛起困境”。哪些地缘政治关系和安全环境构成了“崛起的困境”,就成为东北亚安全环境中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5.
创新与超越:新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理关系谋划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的本来使命.以扩张、对抗和谋霸为核心的传统地缘政治存在逻辑缺陷,不能合理解释当代国际政治现实,也无法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为此,需要创新并超越传统地缘政治思维,以新地缘政治观来重新审视和谋划国家安全.中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与实践,表明新地缘政治具有相当的发展空间和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相互依赖日益强化的世界里,地缘经济冲突和地缘经济力量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毗邻的现状以及历史上形成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因为边界和关税的存在而消失。俄乌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和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不能不对俄乌两国关系的走向产生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很重要的影响。俄乌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发展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地缘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俄乌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要在竞争中取胜,需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思想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其中“地利”思想更是被进一步发展,形成一套非常系统的理论,即地缘政治(geopolitics)理论。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都要将地缘政治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事实上,地缘政治理论包含非常丰富的思想,它不仅对国家宏观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地区局部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进入良性互动的局面。文章鉴于中(云南)印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已经触及到双方地缘政治关系的问题,即地缘政治已经成为中印区域经济合作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在地缘政治关系下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来化解地缘政治障碍,保障中(云南)印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运行,是急待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现实,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化的必要性、原则、目标及其合作的动力机制等方面的阐释,构建了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持续动荡,以地区金融安全合作为导向的金融区域主义逐步兴起,且成为一种显著的地缘政治经济现象。金融区域主义对地缘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区金融安全,地区金融主义有助于构筑地区金融安全网络,推动地缘经济整合;二是地缘政治安全,地区金融主义会扩大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增加地区排斥外围国家干涉本地事务的能力。金融区域主义产生的这些地缘安全影响对不同的行为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东盟作为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会极力反对东亚大国利用金融区域主义将东盟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下,威胁东盟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其次,作为最大出资方,中日对地区货币金融领导权的争夺变得日趋激烈,且形成了持续的冲突性关系,从而削弱了东亚金融安全合作的政治前景。最后,东亚作为美元回流机制中的关键一环,如果将美国排斥在外,无疑会增加东亚地区与美国的地缘政治矛盾。因而,东亚金融区域主义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其稳定地区货币金融秩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其有可能制造地缘政治安全问题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是影响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两个重要因素.澳大利亚对华政策面临着对中国经济的日益依赖和在战略上必须长期依靠美国的两难.如何在对华政策中很好地平衡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间的关系,对澳大利亚是一个难题.从目前情况看,澳大利亚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并未妥善处理好地缘政治利益与地缘经济利益的矛盾.同时,中澳贸易关系对澳大利亚国内政治及经济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受国际与地区形势发展的影响,其地缘政治呈现出“边缘地带”“中间地带”特点,在某一时期某一种特点更为突出。2021~2022年,在阿富汗变局、乌克兰危机等重大事件背景下,中亚地缘政治地位凸显,同时地区各国也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中亚稳定受到一定影响。在新形势下,中亚国家尝试塑造新的地缘政治角色,通过“通道外交”“纵横外交”推动该地区成为中南亚、中西亚的“枢纽地带”,希望以此减少地缘政治对抗加剧带来的外部风险,走出一条新的跨区域合作发展道路。本文尝试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中亚三种不同的地缘政治形态与中亚政治稳定和安全风险的关联。研究发现,地缘政治作为外部因素,与政权交接、社会矛盾和安全威胁等中亚的内部问题,都对中亚国家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内外因素相互牵连;当中亚地区处于“边缘地带”时相对稳定,处于“中间地带”时挑战增多,成为“枢纽地带”有难度、有风险,对中亚稳定有利亦有弊。  相似文献   

12.
葛汉文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1):29-38,80
二战结束后巴西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是巴西的地缘政治形态、国内治理、国际关系、对外战略等问题,实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是巴西地缘政治研究的目标和口号。这种研究通过鼓吹加强领土控制、促进国内治理、主导地区形势来实现大国抱负,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巴西地缘政治研究的思想基础源自经典地缘政治的观点与逻辑,具有强烈的进攻性和强权政治色彩,但巴西学者对缩小国内的地区差异、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有其独到之处。在建设一个"强大的经济和稳定的国家"的口号下,巴西地缘政治学者高度关注巴西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巴西的重在意义。戈尔贝里把使本国经济现代化和完成巴西的地缘政治目标视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地缘政治思想对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巴西的内外政策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成为1964年军政权上台后巴西国家意识形态的支柱之一,在巴西国家大战略的制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巴西地缘政治思想提供的诸多政策手段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且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形势。  相似文献   

13.
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2001年九一一事件的发生,使冷战后中亚业已形成的以俄罗斯为主导的多元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以反恐战争为契机驻军中亚,并在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取代俄罗斯暂时占据优势地位。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俄罗斯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并在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成为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地缘政治规律是地缘政治发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隐含在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中。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再思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地缘政治现实出发,根据规律的客观性、本质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特征,对地缘政治规律作出新的归纳与总结。认清地缘政治规律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地缘政治的发展趋势,构建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地缘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5.
国家边界的人为划分与边境地区安全的高度关联,使跨境安全治理成为民族国家体系的重要议题之一。在时空关系相对稳定的传统地缘政治格局下,跨境安全治理从未面临严峻挑战,国家边境管控和边境地区一体化相结合的手段往往是较好的跨境安全治理模式。但随着当代技术革命的深入,传统地缘政治高度依赖的时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共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时间流动加速甚至"静止化",对传统的线性叙事和决策思维产生重大冲击;它还推动传统上静止的空间得以"流动",从而使地缘政治理论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不确定性。正是这一崭新的时空联动关系,使地缘政治由传统的单一形态朝向复合形态发展,并对既有的跨境安全治理思维和模式产生重大冲击;呼吁跨境安全治理朝攻守平衡、收放自如、松紧合理的方向转型。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次,中国都有重要潜力成为这一时代性转型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战争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造成强烈冲击,催生了全球多领域、多层次新的重大变化。伊战刺激美国加紧调整全球战略,美全球战略重心继续东移。中东将长期成为美对外政策重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正酝酿重大变化。伊战还引发了冷战后最为深刻的大国关系变化,美、欧、俄、日、中之间关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国际安全局势恶化,核不扩散机制面临严峻挑战。国际能源竞争加剧,能源外交在国际关系和大国关系中的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17.
地缘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以及国家关系的稳定制约因素 ,是不可忽视的。中日两国作为地缘上非常接近的国家 ,其关系必然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从两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状况入手进行分析、探讨两国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和美国这一地缘制衡力量对现实中日关系的影响 ,在两国利益上的共同点和难以解决的矛盾点都存在的情况下 ,两国关系只能是有限合作、有限冲突 ,但合作应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超越地缘政治学说:对国际反恐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后 ,美国的力量和影响继续上升 ,世界和地区大国关系调整的方向总的呈积极趋势 ,中亚和中东地区形势更加复杂 ,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国际恐怖主义和进行国际合作反恐时 ,我们应该超越地缘政治学说 ,从多方面和多层次认识当前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应对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新形势 ,发展国际合作反恐的新局面 ,逐步形成新的安全观念。  相似文献   

19.
非传统安全研究反对国家中心主义与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思维,与强调国家间竞争甚至对抗关系的地缘政治具有难以调和的内在张力。然而,当前世界正处于自冷战结束以来地缘政治回归且不断强化的时期:美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并在“印太战略”名义下采取广泛的对华遏制措施,俄乌冲突成为冷战结束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地区战争,世界还见证了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突然爆发。地缘政治的回归对非传统安全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来更多强调合作与非零和关系的国际贸易、环境保护、科技合作、能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议题,越来越被传统安全逻辑所影响、扭曲甚至控制,非传统安全议题成为大国博弈工具,非传统安全合作举步维艰。通过检视自2014年以来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少量成果意识到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传统安全化”,但多数研究仍然对非传统安全概念与范式抱有过度乐观的期待,对地缘政治的回归重视不够,对非传统安全及其研究所受到的影响估计不足。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要求,未来的非传统安全研究必须更具现实感和针对性,通过重新发现安全事实和完善分析框架,强化对地缘政治变量的重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逐渐接纳与单一寓意时期、广泛使用与两种寓意并存时期、反复调试与拒斥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地缘政治"始终未能成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的高频词语和主流的战略性概念,而自2015年以后,"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开始被强烈拒斥。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首先是因为"地缘政治"这个概念歧义过多且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次是因为"地缘政治"不符合外交话语上升为外交话语权的条件;再次是由于近期部分国家对中国的一些对外政策和行为感到疑惧,在外交话语中拒斥"地缘政治"能够增信释疑;最后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效用被各种新因素、新条件所削弱,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还能否适应当代与未来存在着较大的疑问。但是本文认为地缘政治因素在当代并未失效,只是其维度变得更广、内涵更加复杂,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对大国的决策层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此,中国在外交话语体系中拒斥"地缘政治"而高举"全球治理"大旗的同时,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周边大国对地缘政治问题的特别关切,另一方面,应坚持和完善本国即将形成的海权强国的地缘政治身份,积极引领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