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何畅 《法制与社会》2014,(8):283-284
不可抗力作为法定的免责事由,在我国民法学界已经成为定论。但是我国理论界对其研究并不深入,法律规定也并不详细。我国立法中并没有关于不可抗力条款的规定,学界对于不可抗力条款的内容颇有争议。并且对于政府行为是否属于不可抗力范围之内,学者们也都各执一词。本文将对不可抗力制度中的焦点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9条规定不可抗力可以作为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对于不可抗力的范围,《侵权责任法》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为了便于对权利人进行救济、维持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明晰性,应当对不可抗力的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可以通过对不可抗力的内涵与判断标准进行界定,来达到限定不可抗力范围的目的,同时应当严格限制不可抗力在严格责任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国家赔偿中,由于第三人的过错而引起的侵权损害,受害人是否有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或者说,第三人过错是否属于国家赔偿法中的免责情形?对此,国家赔偿法并无明确规定,该法第五条和第十七条对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免责范围的规定皆为“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对该项规定,有的学者认为该法律条款缺乏明确解释,但应包括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七条规定的不可抗力情形。①也有学者主张,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包括不可抗力、邮政通讯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可以得到补偿的。②而多数学者认为,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是指不可抗力、第三人过错、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4.
情势变迁原则和不可抗力原则是现代民法的两条重要原则,但关于情势变迁和不可抗力的关系,学术界,包括不少名家,存在不同认识,立法也存在明显的欠缺。本文详细比较了情势变迁和不可抗力的异同,指出了我国立法关于情势变迁和不可抗力规定的欠缺,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5.
敬言 《法学研究》1985,(5):12-12
编辑同志:贵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刊登王希仁《论鉴定》一文,认为“不可抗力的认定”“需要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鉴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按照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的规定,“不可抗力事件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事件”。常见的不可抗力事件有两类,其一是由自然界的原因造成的不可抗力事件,例如地震、水灾、旱灾、海啸等;其二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不可抗力事件,例如战争状态、封锁禁禁运等。无论属于哪一类不可抗力事件,均不可能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之进行鉴别、分析、化验和测定。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民事法律承认并规定了不可抗力制度,根据不可抗力的特点及该制度的立法目的,这些规定属强制性规定。但是由于成文法的局限以及规定的不完备,使得不可抗力条款存在发挥作用的空间,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不可抗力条款具有独立性,不能与免责条款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论不可抗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合同法》第117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该定义内容看似完整、全面,事实上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不可抗力的性质及其范围。学理上没有形成严密的体系,尚有待进一步推敲;司法实践中,因不可抗力所致的合同纠纷不断发生。因此,重视不可抗力问题的研究,对正确确认当事人的违约责任,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现实必要性。一、不可抗力沿革及其缺陷不可抗力规定源自罗马法。罗马法规定不是由于债务人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某种不可抗力的灾害造成的损失,债务…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末SARS疫情在我国的流行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恐惧,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相关法律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有人认为,SARS疫情就是不可抗力,还有人认为SARS疫情造成的影响恰恰就属于情事变更的范畴。对此,笔者认为对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有必要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于不可抗力的认定以及因此而导致的违约责任减免上,司法实践和理论上都存在误区。本文以一个案例为引子,试图分析不可抗力的构成要件,并以此为据对不可抗力的免责情形予以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0.
谭启平  龚军伟 《河北法学》2002,20(3):125-129
通过对不可抗力下不同合同履行情况进行个别分析 ,认为不可抗力下并非可以“一刀切”地免除所生的所有民事责任 ,可免除的责任仅限于违约金责任和违约损害赔偿责任 ;进一步分析不可抗力规则下双方利益状况 ,由此认为不可抗力免责规则是合乎公平之原则 ,反之 ,若采按比例分配风险规则将导致不公。  相似文献   

11.
情事变更原则:统一合同法面临的立法与司法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揭示情事变更原则的现实和哲学根源及其法律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有关立法情况和司法实践,对我国新出台的合同法关于情事变更原则的规定加以剖析;探讨了情事变更原则与诚信原则、不可抗力制度体系的相关性及法律功能的分配,认为我国合同法在此存在着法律的漏洞,并提出了弥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铣 《广东法学》2008,(6):58-62
不可抗力是民法的传统问题,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对不可抗力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然则条文比较简略,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使这种矛盾更为突出。结合此次地震对现行不可抗力制度进行检讨,以对现行立法暴露出的问题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3.
章超 《法制与社会》2010,(4):255-256
不可抗力是合同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合同有效成立后的履行密切相关。基于不可抗力的重要性,各国均对不可抗力做了相应的规定。两大法系对不可抗力发生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合同的解除模式主要为:合同自动消灭和法定解除权。本文在对比两种模式的基础上,考察在我国现行立法状态下,哪种模式更有益于解除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免责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分析,认为将"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将会导致不可欲的后果。因此,在环境污染侵害中,不应该把"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如果非要把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则必须对"不可抗力"作严格解释以保护受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李建光 《证据科学》2006,13(3):195-198
侵权行为法中的免责事由按损害是否由被告人的行为造成而分为正当理由和外来原因两类,前者因被告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而免除或减轻被告人的责任:后者因被告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缺乏直接因果关系或者说损害不是被告人的行为造成的而免除或减轻被告的责任。关于外来原因是由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两者构成,还是不可抗力包含了意外事件。我国法律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同时.我国侵权法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案例出发对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作实证分析.以期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作较清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履约免除的法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履约免除制度在各国民商法和相关的国际公约、惯例中均有所规定,但其范围、实现方式以及理论基础则有不同。我国法律主要是以不可抗力的形式加以规定。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制度正面临着变革。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风险理论,履约免除的范围应当从风险的客观性上来界定,履约免除的实现应当以效率、公平为原则。以期对这一制度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今年,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是百年罕见的。灾后,正确处理涉灾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对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常遇到涉灾农业承包合同当事人来律师事务所反映情况:发包方认为,灾后承包方仍应按合同全面履行义务。承包方则认为:由于不可抗力的因素影响生产,可以不履行合同。双方各持己见,相持不下。面对这一矛盾,应如何正确处理,笔者谈几点看法。一、正确理解不可抗力的含义灾后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主要是不可抗力原因问题。所谓不可抗力,即“不可抗拒的力量”,指人力所无法抗拒的强制力。当事人对于这种强制力在订立…  相似文献   

18.
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情势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原则在立法宗旨、构成要件、事实和法律上的后果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比较,说明两者在涵盖范围及功能上的相同与相异,阐述情势变更原则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意外变化时在减少损失、公平受益等方面的特殊的、不可抗力原则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瘟疫法律性质的探讨——兼论“SARS”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瘟疫的法律性质关于瘟疫的法律性质,人们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不可抗力,一是意外事件。那么究竟其属于哪一种,要从分析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构成特征入手。(一)不可抗力不可抗力,顾名思义,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依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力量。我国《民法通则》是这样定义不可抗力的,即“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双重特征。依上述之规定,我们可以按以下特征来确认不可抗力。第一、不可抗力具有不能预见性。不能预见是从认识能力上来确认不可抗力的一个主观因素。首先,是指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民事法律承认并规定了不可抗力制度,根据不可抗力的特点及该制度的立法目的,这些规定属强制性规定。但是由于成文法的局限以及规定的不完备,使得不可抗力条款存在发挥作用的空间,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不可抗力条款具有独立性,不能与免责条款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