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7年,台湾爆发了官逼民反的"二二八事件".国民党官方将事件定性为"奸党煽动"、分裂国土、追求独立的"叛乱"事件.这一定性严重背离了历史的真实.70年代后,岛内外"台独"势力利用国民党官方的错误定性,把"二二八事件"歪曲成为"台湾人反抗大陆人","中国人镇压台湾人"的省籍矛盾甚至是民族矛盾.80年代,台湾统派学者为反驳"台独"势力对"二二八事件"性质的歪曲以及国民党官方的错误定性,掀起了搞清历史真相的"二二八"研究的热潮.这一研究也促进推动了对"二二八事件"的平反.然而,今天台湾的省籍矛盾与族群冲突不是弥合、消除,反而愈演愈烈,这是和李登辉上台后台湾的社会大环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陈仪和蒋介石在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件”及其善后过程中,有许多电报和信函往来。本文在介绍这些电文的基础上,从陈仪对“二二八事件”的判断、蒋介石和陈仪对“二二八事件”处理的原则、陈仪在台湾驻防兵力问题方面的反思、陈仪的辞职和对继任人选的推荐、陈仪对“二二八事件”的善后以及对台湾前途的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是如何处理“二二八事件”及其善后的,以及他们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态度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台湾是中国千百年来一脉相传与大陆不可分割的国土。百余年前被日本强权统治50余年,在此期间,台湾人民受到日人的凌辱虐待,以对待亡国奴的心态压迫台湾百姓,苦不堪言。在那个时候,如果用"生为台湾人的悲哀"这句话来形容台湾人的悲惨状况,倒是无所不当。但这句话用在今天则毫无道理。从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数十年来,台湾同胞生活逐步改善,两岸关系日见好转,民族团结有期,国家统一在望,正是万民额手称庆预见之良机,不意却在此时,竟有人偏持成见,别具用心,和一个日本人大谈什么"生为台湾人的悲哀";把中国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回台湾,说成"台湾是被外来政权统治";又说什么"中国这个名词是含糊不清的";什么"国民党战败来到台湾……共产党把台湾归为一个省份,这是奇怪的梦想呢!"又说:"在这之前为止,掌握台湾权力的,全是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8)
正【传记人物】陈明忠,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一个地主家庭。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最后阶段。考上高雄中学后,因在学期间备受日本同学欺凌,这才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并开始努力反抗日本人。台湾光复后,就读台中农学院(中兴大学前身)。16岁那年,高中毕业,他主要的知识语言是日语。18岁时遭逢"二二八"事件,身涉其中,加入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28日,是台湾工二八起义53周年的日子。二二八起义,又被称为二二八事件。1947年2月27日晚,“台湾省专卖局”台北分局查缉员及警察大队警察在台北行凶,把烟贩林江迈妇人打得头破血流,引起围观民众愤怒,台湾现代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二二八起义以此为导火索爆发了。2月28日起,大批民众罢工、罢课、罢市,进而爆发大规模武装起义,全岛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暴力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局面。台湾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队镇压,三万多民众惨遭杀戮。3月13日,起义失败。二二八事件后,国民党当局在台湾长期戒严,官方民…  相似文献   

6.
正2月28日,台湾"二二八"起义71周年,其牺牲先烈的遗族家属、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的受难同胞和家属,以及关心"二二八"起义历史事件、"白色恐怖"的朋友们,来到六张犁"白色恐怖"牺牲烈士弃葬墓区,向上世纪50年代为追求国家和平统一、坚持台湾民主自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敬悼追思。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9,(3)
<正>2月27日,辽宁省台联青委会组织青年台胞开展座谈,纪念台湾"二二八"事件72周年。座谈会上,辽宁省台联副会长周琪做了题为《台湾白色恐怖下的中国共产党》的报告,他用详实的史料、丰富的影像为青年台胞们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历史。"二二八"事件是台湾同胞反抗专制统治、争取基本权利的一个正义行动,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一个部分。重温历史,青年台胞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更认识到  相似文献   

8.
书讯     
《台声》2015,(22)
<正>《岁月台湾:1900年以来的台湾大事记》有大悲痛,有大欢喜,1900年至今,一年一年,细说台湾这些年来的筚路蓝缕和欢喜哀愁。一件件改变台湾的大事,结成一幅流动的百年台湾历史长卷——日本殖民、台湾光复、"二二八"、国民党迁台、金门炮战、美丽岛事件、大陆探亲、汪辜会谈、"保钓"、民进党成立、开放党禁、蓝绿分野、两岸三通……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6,(24)
正台湾学者杜武志尝谓:"自从‘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华野心越来越露骨,而在这期间,士兵阵亡多,又与全世界为敌,遂不得不征召殖民地人民,有因而阵亡者,或成BC级战犯而被处决者。但对于这些殖民地兵,认为他们生而为日本人自可合祀于靖国神社,却以殖民地人民于战后已非日本籍为由而不予抚恤或予不同待遇,致台湾人对于被任意合祀于靖国神社之台湾英灵有意将其迁出,是人之常情也。"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20,(4)
正陈明忠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著名社会运动家、社会主义理论家,是台湾"统左"阵营的代表性人物。在"戒严"时期两度被捕入狱,是台湾最后一个政治死刑犯,一共坐了21年黑牢。他一生经历日本殖民统治、"二二八事件"、上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党外民主运动,以毕生的实践、反省和思辨,探索民族和平统一的未来和人类全面解放的道路。2019年11月21日,陈明忠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相似文献   

11.
陈仪与台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胜利,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强行割占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陈仪被任命为国民政府首任驻台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代表国民政府从日本手中接收并治理台湾.一年半以后,台湾爆发了“二二八”起义,陈仪“引咎辞职”,结束了在台湾的主政生涯.本文所要论述的是,陈仪接收台湾、治理台湾的措施,以及对他的治台措施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12.
台湾光复之初,国民政府为保证接收工作顺利进行及提高办事效率,在台湾设立行政长官公署。 这一机构潜在的弊端及实际施政表现激化了台湾的社会矛盾,“二二八”事件后旋即被下令撤销。  相似文献   

13.
台湾光复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严重,危机四伏,陈仪未能做好危机预警。缉烟事件爆发后,陈仪没有及时将危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反而镇压游行民众,导致危机扩大蔓延。陈仪通过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安抚民众,从中央调兵镇压,以惨痛的代价平息二二八事件。从危机处理角度来看,在当时的国内大背景及台湾的局势下,陈仪在二二八事件过程中,其处理手段是失败的。二二八事件后虽然提出了诸多善后措施,但还是难以抚平民众的创伤。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13)
正高雄"二二八公园"里"洪素珠事件"在台湾内部和两岸间炒得沸沸扬扬的,这一波看似已经终结已久的省籍冲突,又因为"洪素珠事件"爆发出来,全台蓝绿政治人物无不强烈谴责,但到底为何因为"洪素珠事件"又再次挑起台湾内部"省籍冲突"乃至两岸网民那最敏感的神经呢?台湾政治的"省籍冲突"由来已久,自从"解严"以来,每一次的选举都是台湾"省籍冲突"的撕裂。随着时光的演变当眷村也已经成为记忆时,台湾内部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9)
正近一段时间,台湾电信诈骗嫌疑犯被肯尼亚遣返大陆一事引发两岸广泛关注。那么明明肯尼亚法院都宣判"无罪"的台湾人,为什么要被押回大陆?事件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非曲直又如何呢?其实很多台湾同胞的愤怒源自于对事情的经过不够清楚。  相似文献   

16.
岸文 《台声》2007,(Z1)
陈明忠先生是“二·二八事件”亲历者,他眼中的“二·二八事件”是怎样的呢?他又是如何看待“二·二八事件”呢?在台北,笔者有幸聆听了他的的回忆和见解。陈明忠家是高雄冈山的地主,从小受日本教育,因此陈明忠一直误以为自己是日本人,小时的志愿便是将来要当陆军上将。上了高雄中学后,常常听到日本教师在台上骂台湾人为“清国奴”,看到台湾同学莫名其妙地被日籍同学打、还有考试分数上的不公平等等,这一切,让陈明忠明白,原来自己是台湾人,原来自己是亡国奴。这时起,才知道小时的志愿根本毫无希望,读书便愈念愈无趣。后来,更看到许多台湾人对…  相似文献   

17.
陈明忠说     
《台声》2016,(8)
正参加"二二八"事件抗争,是我自己选择拿枪。七十年代台湾民主运动刚萌芽,我虽然知道坐过牢的人参加这类活动相当危险,但我认为应当为台湾的民主尽力;同时也不愿意台湾继续做美国的附庸,希望中国统一,希望中国富强,希望中国人拥有自尊,不再被人歧视;并且希望在这基础上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永远不要再出现人欺负人、人歧视人的不正常现象……这都是我  相似文献   

18.
二二八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痕,现在已经成为台湾当代政治的一部分.本文借鉴选择性创伤理论,考察“台独”势力领袖利用历史创伤难以平复的心理制造“我群”和“敌对他群”之间社会分裂的过程.他们以寻找历史真相为名树立历史伤痕的当代敌意,阻止社会和解进程,并以无限扩大的自我“权利赋予”引导台湾社会走向暴力循环.本文同时研究了台湾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的运作过程以考察“台独”势力将二二八作为“选择性创伤”进行代际传递以达到瓦解统一动力的目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2月26日,台盟中央举办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71周年专题学术讲座,蓝博洲应邀主讲。台盟中央副主席吴国华出席听讲,台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穆学锋主持。蓝博洲以丰富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角,回顾了台盟与"二二八"的历史渊源,详实阐述台湾人要求民主自治的历史内涵,有力驳斥"台独"势力借台湾革命先辈的鲜血混淆民主自治和"台独"之间的伎俩。蓝博洲的新书《幌马车之歌》与《幌马车之歌续曲》简体版也即将在大陆三联出版社出版了。回看他在报告文学领域上一路走来的模样,从激越到沉稳,从云雾缭绕到拨云见日,从拨云见日再到稳步挖掘并接近历史"真相",虽不能说他历经了沧桑,但搜集、写作的过程确实十分不易。因此,蓝博洲希望在这两本简体版新书发表之际,将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些被湮灭的台湾历史人物;如何采访与写作;这样的作品在此时此刻的海峡两岸究竟意义何在等问题记录下来,率先与《台声》的读者、两岸的乡亲们分享。  相似文献   

20.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新回归祖国。陈仪受命为台湾行政长官兼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负责光复后对台湾的军事接收、日本受降及遣返日俘、日侨等项工作。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上述工作,可谓顺乎民心,附归潮流。但高度的一元化也带来很大的弊端,为"二二八起义"埋下了祸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