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民间传说之一,这两位痴情人一年一度的相会牵动人心。历朝历代咏颂七夕的作品数不胜数,七夕节也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古人如何过七夕?从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早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迢迢牵牛星》,描述牛郎织女相思的愁苦,艺术地展示了被爱情折磨的苦痛伤悲:"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  相似文献   

2.
杨剑 《现代领导》2003,(8):28-28
唐诗《七夕》云:“今日云軿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这写的是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天河鹊桥相会时的喜悦之情。  相似文献   

3.
星闻人物     
《观察与思考》2007,(15):64-64
<正>詹姆仕布朗特:才华横溢的上尉诗人英国"上尉诗人"詹姆仕布朗特在首张专辑《Back to Bedlam》发行近3年后,新歌《1973》于日前在英国国际电台的"New Music Express"节目中首播。在新歌发行前,他的首张专辑《Back to Bedlam》也在同时成为千禧年以来最畅销的英国专辑。  相似文献   

4.
仙女湖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郊16公里处,因1600年前东晋文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七仙女下凡"的豫章新喻传说故事而得名,是中国七夕情人节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5.
《台声》2020,(17)
正在一年一度的传统"七夕"节到来之际,8月23日晚,由泰州市文旅集团与泰州市台企协会联合主办的"两岸亲,梅乡行,凤城七夕泰有情"音乐联欢会在泰州凤城河畔柳园举行,泰州市台企协会会长叶俊晖、执行会长张博钧等50多位台商及台青与泰州市民相聚在此,共迎"七夕"。七夕节起源于汉代,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爱情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相似文献   

6.
以前读宋诗,有首并不为多少人留意的《野农谣》,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诗人利登对官府倡导农耕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忍无可忍,300年前就发出了愤怒的呼声:  相似文献   

7.
七夕在台     
远猷 《黄埔》2006,(5):52-53
现代人行色匆匆,整天浮沉在红尘浪中,几乎忘却了时令的变化,好在商家会及时提醒,比如当你看到报纸的消费版上开始出现等待七夕,预约“浪漫”的时候,你就知道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快到了。七夕在大陆已经不算一回事,可是在台湾,这可是个重要的节日,尤其是伴随者西洋情人节、东洋情人节在台湾的流行,七夕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俨然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今年闰七月,将有两个“七夕”:一次是7月31日,一次是8月30日。今年的两个七夕,我没有机会在台湾亲历,但是,过去几年的七夕,我刚好在台湾驻点,因此,有机会一睹其万千气象。七夕源于牛郎织女鹊桥…  相似文献   

8.
与普文合作写了一本小书,叫《秋岳烟鹤》。普文主笔。书名是有典故的,清诗人厉鹗有诗曰:我爱秋岳子,萧寥烟鹤姿。  相似文献   

9.
惠特曼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创作观。在这一文学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诗人"、"美国诗人"、"伟大诗人"、"宇宙诗人"、"肉体诗人"、"灵魂诗人"等概念,并赋予特定的内涵。惠特曼关于诗人的种种概念体现了他对创作主体的要求,如入世精神、民族意识、本土化意识、全球化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今存《豫章黄先生词》中《南乡子》(落帽晚风回)一词当作于元符元年,其作者当为黄庭坚而非其弟黄叔达。《点绛唇》(浊酒黄花)一词当作于元符二年山谷谪居戎州时,《点绛唇》(几日无书)一词当元符二年山谷从弟嗣直次韵《点绛唇》(浊酒黄花)之作。《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鹊桥仙.席上赋七夕》二词当作于元符元年。  相似文献   

11.
前山印象     
正元惠宗至元二年那个富有诗意的春天,萨都刺就任闽海福建道肃政廉访司知事。福宁知州辗转得知萨都刺喜好寄情山水,是远近闻名的诗人、书画家,便邀他到古长溪一游。在《长溪道中》,萨都刺一路欣然,且歌且吟:"野田秋稻正潺潺,新翠吞林绕舍环。淡日凝烟横列浦,斜风吹雨过前山。"其实,对于柘荣前山的良好印象,不惟萨都刺。早在前朝,南宋诗人、石湖居士范大成在他《田园杂兴》的影像中,就有绝佳的诗句:  相似文献   

12.
刘志欣 《人民公安》2012,(14):55-55
眼下不是诗的年代,鲜有不写诗的人读诗,读诗费神;当今是歌的盛世,廉价的歌供养着天价的歌星,歌令人醉。但在诗人心中,诗永远是供奉在圣殿的皇冠。与蒋书余相识多年,早知他是颇有影响的警察诗人,获过国家级大奖,有若干让人羡慕的头衔。但工作繁忙,相互联系中无暇论诗。近日,拜读了他于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出版的诗集《青橄榄写意》《落霞与长空一色》《遥远的诗意》,似乎读出了在谦和、淡然之后的蒋书余。  相似文献   

13.
蒯定 《理论月刊》2014,(4):80-84
西晋一统天下,结束了政权的分裂与割据,一股新的诗歌创作风气开始形成,也涌现出了一批名诗人。西晋诗人的诗歌作品之中,承继西晋之前诗歌创作多引入自然物的表达方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文章将围绕西晋诗歌中所涉及的自然物,来展开探讨。我们发现,自然物是激发西晋诗人诗歌创作的"触发物",自然物亦是西晋诗人在诗歌创作之中,表情达意的重要凭借。西晋诗人笔下的自然物的"主观化"色彩浓郁。而促使西晋诗歌中的"自然"风貌形成原因之中,自然物本身对人心的"感荡",特定的社会生产状况局限,影响着西晋诗歌之中独特"自然"风貌的构建。西晋诗歌承继了自然物入诗的"传统",对西晋诗歌创作者而言,便于表现自身鲜活的生命,诗人亦可以在自然物构建的大自然之中,获得精神的栖息之地。从诗歌本身的发展角度而言,西晋诗歌承继自然物入诗,也推进了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对象之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晋诗人的诗歌创作,对促进我国的诗歌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著名诗篇——《乡愁》。  相似文献   

15.
文人的端午     
张光茫 《世纪行》2013,(6):43-43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诗人文秀《端午》一诗,描述了端午节流传最广的一种起源。那现当代文人的端午节,又是什么样子?看文人笔下的端午,则有一番别样的趣味。著名作家沈从文,重视端午的风俗人情。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那天,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2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河北省作家协会诗歌艺术委员会、民族出版社主办的“郑道远长篇叙事诗《沉溺》作品研讨会”在秦皇岛举行。《诗刊》月刊主编,诗人林莾;《诗刊》编辑,诗人李志强、蓝野;《文艺报》总编室副主任,作家胡军、著名诗人王燕生;民族出版社总编室主任,作家李有明;《感情》杂志社总编,诗人玄子明;河北省作家、诗人  相似文献   

17.
<正>8月6日晚,"七夕"前夜,一场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在海南保亭七仙广场上演,琼台两地少数民族青年轮流登台表演节目,共同迎接"七夕"的到来。晚会由序"憧憬·风情保亭"及"筑梦·美丽保亭""绽放·活力保亭""辉煌·幸福保亭"三个篇章组成。群舞、歌伴舞,表演唱、民歌对唱等形式,说唱也登上了舞台。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团带来的舞蹈《阿美Pakelang》压轴上演。因为表演时间靠后,晚会开场后,这群来自台湾的青年舞蹈演员们搬着小凳子,在舞台一侧角落里观看其他舞蹈团的表演。"跟去年相比,舞台设计更开阔了,台下的观众更  相似文献   

18.
史继忠 《人大论坛》2010,(11):55-55
孔尚任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大家,对同时代诗人多有点评,根本瞧小起贵州诗人一他在《官梅堂诗集序》中写道:“吾阅近诗选本,于吴越得其五,于齐、鲁、燕、赵、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上海》2013,(8):64-64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 10、1119:15莫斯科国家模范儿童艺术剧院芭蕾舞团《天鹅湖》、《雪姑娘》 13 19:15原创歌舞情景剧《七夕汇》  相似文献   

20.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北宋时期,民间在这一天有"拜双星、并乞巧、玩摩喉罗"的习俗.在浙江温岭的石塘,一直延续着叫"小人节"的习俗,是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石塘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