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光茫 《前进》2012,(2):56-56
又是一年春节近。每当此时,关于春节年味的话题,就会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在他们看来,年味不仅是物质的丰盛,更是文化的丰美。大师们笔下浓浓的年味,更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年关     
年关一到.小站四周忽然拥挤起来。在这个偏远的石镇.小站是最先闻到年味的地方了。车门一开,地摊儿一摆.远远近近人那个多啊!鞭炮声、吆喝声、鸡狗叫唤声,娘们儿肆无忌惮的浪笑声.喧响成一片汪洋。  相似文献   

3.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幸福”成了一个热词,代表们在审议会议的各项报告时,记者在报道会议时,百姓在谈论会议时,常常用到“幸福”一词。看看近期我国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幸福”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人们在使用“幸福”一词时往往会把它与会议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次会议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体现了让人民生活幸福的主题,很容易诱发人们产生幸福的联想。人们在掂量自己的幸福前景时,常常把目光聚焦在列入大会议程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石洁 《人大论坛》2012,(3):34-35
2012年2月,贵阳,除夕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人们都在忙着准备年货,迈着匆匆的脚步赶往回家的路途,此时,在寒冬宠罩的贵阳发生了一件让贵阳人感到温暖的事:丁勇勇斗歹徒救的哥。无数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单位和个人纷纷涌往医院,为勇士捐款。场面感人,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节曰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剪窗花、写春联、布置家中小院、杀鸡洗菜、做十道有着吉利名字的年夜饭……在李子柒的一段和春节有关的短视频中,这位美食博主自己动手的过程,让年味变得浓郁,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小时候的年味”。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理念。春节文化能够跨越山海,正在于它串起了人们心中共同的情愫。每到春运,人们开始掐着日子,选择火车、飞机还是自驾……归心似箭。箭脱弦而出的速度,大约在每秒50米,折合为时速180公里,在今天中国的高铁中,复兴号时速350公里,和谐号300公里,已远远超过了箭的速度。回乡路途中,沉甸甸的乡愁积攒而成的年味,让中华文化如此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7.
广敏 《人民政坛》2011,(2):42-42
年味渐浓之际.报端一则小消息轻轻触动人们的心弦:一个在上海打工的贵州青年,冒着冻雨严寒,挤火车、搭汽车、蹭拖拉机,最后再步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赶回老家。他承受一切艰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从没出过大山的老母亲能在春节穿上温暖的羊毛衫。  相似文献   

8.
李明媚 《今日广西》2008,(11):10-12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大学”、“创业”、“成功”这三个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大学:好的工作单位=有保障的生活”,这在中国几乎成了一条人人认可的社会定律。人们往往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获得大学文凭.也就意味着推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年末岁首这段时间,南方科大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人们把关注的焦点再次聚焦南方科大。这是由于近一段时间以来,当人们回首过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时候,再次发现南方科大的弥足珍贵。于是"南方科大"一词成了年度最给力的词汇,据说这样的消息最先就发布于教育部的官方网站。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8,(6)
正现如今,春节表现出了一大特点,重心从农村文化转向了城市文化,这就衍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春节的古老习俗如何适应现当代,年轻人如何继承传统年俗,如何让春节过出浓浓年味……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带您一起揭晓答案。春节申遗给人们最多的感触是,需要保护好年味中的优秀习俗,把它传承下去。那些向往美好生活、体现尊老爱幼、表示长幼有序、营造吉祥喜庆的习俗,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有利  相似文献   

11.
李锦 《求索》2013,(5):134-136
对宋人引用唐诗入词之现象学界评价不一.然不同作家之不同状况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本文通过对苏轼以唐诗入词的动因之分析.认为苏轼通过移诗入词借鉴和模仿了唐诗的创作技巧和风格;通过集句成词,在展现个人才学的同时也帮助词进一步向诗歌靠拢,逐渐雅化;而化用唐人诗意,推陈出新。让词作有了更醇厚的味道。此外的粜栝成词以合乐可歌为创作目的.也正说明了苏轼对词体音乐特性的尊从。多种形式的以唐诗入词是苏轼提高词品的手段,而词体也正是在苏轼手中真正开始由俗转雅了。  相似文献   

12.
农历春节传承至今,有人说“年味”是一年比一年淡,像年夜饭前的祭拜祖先和土地神、春节期间不煎炒烹炸、包素饺子、守岁、初一拜年等等都因为时代的进步或逐渐消失,或得到改良,但唯独过年放炮这一极具中国特色、也极具争议的“年味”却一直没有变。  相似文献   

13.
记者:辞旧岁,迎新春。春节将至,我们一边欢喜,一边担忧:春节是不是式微了,年味怎么会变淡了……为什么“年”对我们如此重要,它仅仅是个节日吗?  相似文献   

14.
新的农历年刚刚过完,缤纷的申城尚挟裹于浓浓的年味之中。“佳节号长春,新年纳余庆。”带着愉悦的心情,记者踏入了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社区(街道)。  相似文献   

15.
“人民”是当今用得最多的两个字。怎样理解这个时时见、处处见的词呢? “人民”是集合词.这一集合.就淹没了成千上万的个体;“人民”是抽象词.这一抽象,就抽去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人”一旦被抽象为“人民”.就成了没有声音、没有面目、没有形体的幻影。就成了可以任意雕塑的大理石.可以把它雕塑成至高无上的神,顶礼膜拜:也可以把它雕塑成铺路石,踩在脚下。在“大跃进”中,只看到“人民”起哄.看不到“人”的理智。在文革中,只看到“人民”在搞“多数人专政”.看不到“人”的尊严和权利。  相似文献   

16.
互动平台     
《上海支部生活》2008,(3):4-6,45
随着元宵佳节的过去,春节那浓浓的年味正渐渐离我们远去,接踵而至的是春天正迈羞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7.
正老传统,是中国人过年的集体记忆;新味道,是中国人在文化传承中的自信创造。年味,其实从未变淡。随着社会变迁,新的时代与旧的传统相互磨合与适应,春节的年味也呈现出明显的十大特征:1.家人团圆,30亿人的"春运"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游子思乡归乡的情怀,过年必须要回家看看。2.守岁仪式,自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亮相银屏之后,这就成了中国人守岁的新节目,继而,对春晚创意与节目的点赞与吐槽,也为守岁平添了一份别样乐趣。3.祭祖  相似文献   

18.
当下,“怀旧”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成了一种时尚,成了一种心理需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它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悄然侵入我们的脑海?毫无疑问,怀旧是对于过去的一种重构与思念,包括对一种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19.
特警的妻子     
刘璐 《人民公安》2006,(20):53-53
在婚姻中人们欣赏两个词,一个叫做“缘分”;另一个叫做“一见钟情”。小玉和他的警察丈夫从相识到相爱,这两个听起来虚无的词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峰 《青年论坛》2008,(1):130-132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王船山虽不以词名家,却在易代之际的文坛上援笔挥毫,以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含婀娜于刚健”的词风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而“嗣响离骚”的评价几成论者共识。但长期以来,对船山词骚怨精神的研究却一直停滞于一种既成概念。通过探讨船山楚骚精神的思想渊源、在词中的情感体现诸方面,使船山词的楚骚精神的内在旨趣都一一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