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苏轼“以议论为诗”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诗经》是其重要的里程碑。入唐后杜甫拉开“以议论为诗”的序幕,韩愈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之功,至宋代苏轼则最终确立了这种艺术形式。苏轼“以议论为诗”,大致有纯议论式与议论意象融合式,具体分为咏物时含“理”、借形象发议论、议论“带情韵以行”三种情况。苏轼的创作实践不但遵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也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开拓了宋诗新体制,尽管成就中有缺陷,但掩不住它的整体光辉。苏轼站在盛唐诗的顶端,发展了宋诗新体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轼“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实践不但遵循艺术创作思维规律 ,还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 ,开拓了宋诗新体制。苏轼的创作实践检验了“以议论为诗”价值的深远性。尽管成就中有缺陷 ,但掩不住它的整体光辉。苏轼站在盛唐诗的顶端 ,发展了宋诗新体制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师道 (号后山 )是北宋颇具影响的诗人。陈师道的诗歌体现了宋诗以意胜、以气骨为美等特点 ,同时又具有独特的风格。后山诗首先追求的是格高意深 ,主张诗歌言约理析 ,包含广大而含蓄不尽。其次 ,陈师道作诗注重真情真境 ,强调要抒发真情实感 ,反对地病呻吟作文字游戏。其诗多发乎真情 ,有时甚至道出人所不肯道、不敢道之情事。  相似文献   

4.
诗歌欣赏     
一、年年岁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一诗中的句子,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何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它们语意警策,优美动人,而又往复回环,声调谐和。诗人用“花”与“人”来作对比。“花”  相似文献   

5.
人品与诗品     
李白,这位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在盛唐诗坛引吭高歌,以洪钟大吕般的气势为唐诗的发展推波助澜,以奔放的感情,不羁的情怀,驰骋的想象,姿意挥洒,豪放飘逸,成为中国文坛的“诗圣”。杜甫,则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人道主义情怀,深邃的思想,沉郁的感情,曲尽其妙的艺术手段而饮誉几百年的现实主义诗坛,其作品被后人尊为“诗史”。这两位同时代的伟大诗人的作品,犹如艺苑中两朵瑰丽璨烂的奇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宋代的书法发展中,苏轼以他的理论和创作拉开了"尚意"的大旗,他的书学思想是宋代整个"尚意"书风的理论先导,对整个宋代书法创作与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学思想有三个方面组成:崇晋论、尚意论和简淡论。  相似文献   

7.
“以文为诗”始自杜甫,韩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诗歌创作手法,而晚唐杜牧学习杜甫、韩愈,其诗中的“以文为诗”现象很明显,有句式参差;改变句律,打破诗歌句式的常规节奏,使其如散文那样流动自如;化偶句为单句,故避属对;以虚词入句;不顾声律;诗长如散文;诗题长如散曳序长如散文等八种表现形态。杜牧的“以文为诗”直接影响了宋人,成为宋诗的一个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8.
从苏轼黄州、岭海诗的比较看苏轼晚年的情感变化张福庆苏轼一生,两遭贬谪。一次是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而贬官黄州;另一次是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后,先被贬岭南、继再贬海南。这两次贬谪,是苏轼一生中受到打击最沉重、命运最坎坷的时期,但我们今天翻阅苏诗,...  相似文献   

9.
在咏月诗中,比喻句俯拾即是。研究其类型、喻体、审美功用,我们可以看出,咏月诗比喻的类型呈现出多种式样,经过世代不息的文化积淀,喻体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内容。在“言不尽意”时,诗人运用比喻“立象以尽意”,塑造了鲜明生动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产生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时形成了含蓄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孙建昌 《工会论坛》2008,14(2):152-153
在晚清诗歌变革的潮流中,梁启超第一个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而黄遵宪在诗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先行一步。从他21岁提出“我手写我口”的诗歌创作主张,到43岁在《人境庐诗草》自序小提出借鉴古典诗歌的创作经验,黄遵宪在诗歌创新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个追求摆脱传统而又回归传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黄遵宪取得了既高出同时代旧派诗人、也高出同时代新派诗人的杰出成就,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1.
“文字狱”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刑律的一大特色。文人学士因吟诗作文甚至出言不慎而获罪者不计其数。而从法律上明确追究文人吟诗作文的刑事责任,宋代的“乌台诗案”便是典型一例。这一案件,对宋代的政治、法制,乃至后来的“文字狱”,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月是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水月”意象——由于其中“水”、“月”相得彰益的视觉特点迎合了我国古代文学推崇的阴柔、含蓄的审美观,形成了“水月”意象的基础原因。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常常借助“水月”这一复合意象抒发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自宋代以来的唐诗研究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盛唐气象”这个词。究竟什么是“盛唐气象”,它反映了盛唐诗歌什么样的美学特点。它所体现的盛唐诗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产生“盛唐气象”的社会、思想基础又如何,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盛唐诗歌的重要课题。这里仅就一些基本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最早提出“盛唐气象”的,是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但他并未作为诗论的专用术语完整地提出,只是在论述诗歌的发展演变,及概括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时,分别提到了“盛唐”和“气象”。《沧浪诗话》的第一章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学诗者以识…  相似文献   

14.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提出咏史诗两条标准 ,一是思想内容要“出己意” ,一是艺术表现要“用意隐然” ,我们把二者称为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本文拟对杜牧咏史诗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进行初浅探讨。一、“诗心”“诗品即人品”。《毛诗序》 :“诗者 ,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虞书》云 :“诗言志 ,歌咏言”。可见 ,最好的、最能感动人的诗篇是诗人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自身的体验中所写出来的。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 ,主张削平藩镇 ,加强统一 ,收复失地 ,巩固边防 ,使人们安居乐业 ,“生人但眠食 ,寿或富农…  相似文献   

15.
刘仲林教授的《新认识》一书,是一部富有创造性的著作,读完全书,不能不为他的“匠心独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脍炙人口的名句,使许多诗人和思想家为之倾倒。但在近代以来,  相似文献   

16.
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情谊很深。翻开苏轼的集子,可以见到许多《寄子由》、《和子由》的诗,可见他们二人常以诗相寄赠应和。神宗元丰二年(1097),苏轼以“讪谤朝政”的罪名,被关进御史台监狱(即著名的“乌台诗案”)。他见当权者罗织罪名,必欲置之于死地,遂写了...  相似文献   

17.
多角度审视布莱克力作——《老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虎》一诗是英国18世纪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杰作之一。该诗也是布莱克著名诗集《经验之歌》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它同《天真之歌》中的《羔羊》一诗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一幅诗的双连画”。这两首诗歌忠实体现了布莱克的哲学思想和创作主题。“他认为人生有两个方面,即天真与经验,……人就是从天真阶段走向经验阶段的。这两者之间有着特殊意义的循环,而且成人经历史兼有之。”在《羔羊》中,诗人歌颂自然界中的天真、淳朴、和善;而在《老虎》中,诗人向读者揭示的是神秘、暴力、恐惧。诗人在表现这个主题中显示出他的杰出诗才。他的谴词…  相似文献   

18.
理想与幻灭──李白人生悲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星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白无疑是最为眩耀夺目的星群中一颗璀灿的恒星。他以其杰出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成就和卓然不鲜的独特人格成为后世景仰的一代宗匠而名标青史。这是李白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是李白一生的辉煌业绩之所在。然而就李白自身而言,做一个优秀的诗人并不是李白的人生追求和最高理想。“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既是诗人以诗文于谒遭受挫折后的牢骚,更是诗人对现实深刻反思后的清醒认识。更何况,在号称“诗的国度”的中国古代,本来就没有什么“职业的诗人”。做诗,既不是一种职业的选择,也…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中典故的英译困难重重.本文试图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探讨唐诗典故英译的方法,并以<泊秦淮>一诗为例,提出四种翻译唐诗典故的策略,分析如何在译诗中取得译语读者与原诗的最佳关联.从最佳关联性的角度去解释唐诗典故的英译,可以为唐诗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历代艺术家和诗人无不怀着浓浓的乡愁在四处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本文通过对苏轼的四阕中秋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艰难的选择,透过词中执着的挥散不去的浓浓乡愁,我们认识了苏试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