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被西方文学者公认为是一部最伟大的悲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受人文主义精神的理性和中世纪宗教的影响,而不是学者普遍认为他性格的"优柔寡断"。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一定的机智与果断。  相似文献   

2.
《哈姆雷特》 永远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珏慧 《观察与思考》2008,(20):60-61
2008年10月1日,一部由"英国发明、日本加工、中国制造"的话剧《哈姆雷特》,在首都剧场隆重上演。《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王冠上一颗最灿烂的金钢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它仍长盛不衰。它所揭示的主题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欣赏它,依旧觉得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影响着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作品,莎士比亚的悲剧无疑也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死亡在《哈姆雷特》中的凸现和成为一重要性的悲剧性事实这一现象,更是印证了基督教对《哈姆雷特》以及其他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莎姆雷特陛下,我不应该死,我不能够死……”在世人瞩目的“19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话剧舞台上,一出由台湾最红的“荧屏笑星”李国修编剧、上海现代人剧社与台湾著名的屏风表演班合作演出的《莎姆雷特》,刚一出炉,就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该剧大胆跳出传统莎士比亚戏剧的框框,以“戏中戏”的特有方式,用充满跌宕起伏、戏谑幽默的喜剧情境,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对一代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人性论进行探讨,从而使这出原本典型的悲剧《哈姆雷特》,脱胎换骨成为大爆笑料、荒谬不堪的《莎姆雷特》,在舞台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此次沪台双方的合演,不仅是海峡两岸话剧界首次同台共演台湾话剧,而且也是双方第一次在编、导、舞美、灯光等方面的全套完整合作.  相似文献   

5.
高岩 《求索》2014,(5):138-142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及《麦克白》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在悲剧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中,莎士比亚更是既注重展示人物的外部冲突,又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在这两种冲突中完整地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他巧妙地把人物性格中存在着看似矛盾的特质协调地联结在一起,让它们在不同的情势下交替出现,达到内在和谐与外在整一的艺术高度,从而凸现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对比手法是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之一.<哈姆雷特>以哈姆雷特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复仇为副线,相互映衬.哈姆雷特的复仇目的、性质、表现与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截然不同,所展现的人物性格特征是个性的、鲜明的.  相似文献   

7.
复仇与法律     
人类历史的悠悠长卷上,复仇曾普遍并且长期存在。尽管复仇已经在当今社会受到国家法律的禁止,但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仍一如既往地感动着今日的受众。从西方古希腊的《安提戈涅》、《赫库帕》,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乃至近代名篇《基督山伯爵》,都牵涉到复仇这一经典题材。而在东方的中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似乎都发生在先秦时代,著名的如伍员鞭尸、卧薪尝胆、荆轲刺秦以及本文用以示例的"赵氏孤儿"。时至今日,中国两部享有盛名的芭  相似文献   

8.
《哈姆雷特》作为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仅在我国就有近四十种译本,其中以朱生豪所译版本接受程度高且影响大。《哈姆雷特》经典独白"to be or not to be"情感丰富,朱生豪版本的译文中态度资源总数与原文基本保持了一致,基本维持了原作之神韵。与原文相比,译文的情感资源相对减少,降低了原文的感情色彩;裁决资源有所增加,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鉴赏方面所占比例最小且变化不大,体现了剧本着重表达人物心理活动的特点。上述这些评价策略的改变与译文强调可读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黄仁宇是黄埔同学中的一个传奇。黄埔毕业生中在军政界赫赫有名者不胜枚举,然而成为世界级史学大咖的,却似乎惟黄先生一人。他的求学、抗战和史学界经历,比他书中的历史故事,还要曲折、精彩……南开or从军:这是个问题莎士比亚经典之作《哈姆雷特》中有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1937年,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12,(1):36-36
崔巍2011年11月17日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宪法与人文主义精神》认为,宪法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并以此为出发点制约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的永固权力。自有宪法以来,它就肩负着保护人民权利的使命,成为人文主义的最具表现力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校译者按:恩格斯在1873午12月10日致马克思的信中指出:“单是《风流娘儿们》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可见武汉话剧院演出此剧是很有意义的,该剧在武汉和上海演出,深得好评。现从《莎士比亚——作者及其著作》一书中,译出几段有关《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评论,聊备一格,并以此欢迎武汉话剧院《沮》剧演出剧组载誉归来。该书作者斯坦利·韦尔斯(Stanley Wells)是英国牛津大学莎士比亚研究室的负责人,《牛津莎士比亚》的主编,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学者。  相似文献   

12.
人是什么?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说:“人是可敬的天神,可爱的天使,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人是什么? 雕塑家罗丹说:“人是大自然创造的  相似文献   

13.
黄铃 《前沿》2012,(10):155-157
本文旨在分析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和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后发现:莎士比亚在创造《李尔王》时,并非严格遵照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情节所提出的三大要素即"逆转""发现"和"苦难"所制定的要求,而是在继承其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这恰好是作为剧作家的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6,(7)
正莎士比亚以一笔之力,写尽人类深埋心底的爱、恨、妒、欲。他的作品被不断解读、演绎。400年来莎士比亚从未离开猴年到来后的第二个星期四晚上,北京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座无虚席。这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带来的"王与国三部剧"第一部《亨利四世》的中国首演。300套服装、48吨行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艺术总监格里高利·道兰带着70余名演职人员来到北京,给中国观众带来了莎士比亚成就最高的历史剧"王与国"三部曲——《亨利四世》(上、下)和  相似文献   

15.
陈玉苹 《求索》2007,(9):193-194
对生命价值意义的追问是人类精神意志的核心所在,在这一点上,《哈姆雷特》与《红楼梦》有着惊人的相似。命运的逆转引发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关于生命价值的追问,而贾宝玉这个从人间天堂落入人间谷底的贵族公子,也苦苦追索着人生的意义。意义的失落使他们忧郁和伤感,而成为世界文学之林中的经典形象。但是,哈姆雷特的死亡与贾宝玉的出家,并非失落生命价值意义之后的逃避,而是生命至爱与至痛里最后的救赎,这才是这两个形象所具有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朱生豪”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许不太熟悉。然而,当你捧读英国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的中译《莎士比亚全集》(下简称“莎集”)时,你就会发现这部200万字的宏篇巨的中译,就是朱生豪。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化史、翻译史上树起了“创世纪”的碑,被誉为“译界楷模”。  相似文献   

17.
郭冬梅 《青年论坛》2010,(6):130-133
《巨人传》是法国著名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拉伯雷在小说中用大篇幅描写战争,并借此表达对侵略战争的厌恶,对正义战争的支持,突出了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战争的描写,拉伯雷表达了赞美人的力量、发挥人的智慧、尊重人的生命、强调人的品德的人文主义战争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张恨水先生,我不仅自己不揣浅陋地写过,还曾将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提供给几位有兴趣的师友,希望他们也好好写写。在我心里,我总想我敬重的这位大老乡精彩而传奇的人生,应该有一个十分真实而准确的呈现。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认为张恨水唯有这一个。对于我这位善良的乡贤前辈,我觉得我有责任去接近他,探寻他生命的真实存在和鲜活的生命精神。解玺璋的《张恨水传》洋洋洒洒四十万字,沉甸甸的,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中国:为什么想到把西班牙文学巨著《堂吉诃德》拍成话剧? 孟京辉:西方文学作品中有两个著名的艺术形象,一个是哈姆雷特,另一个是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20.
“不朽的约翰·福斯塔夫爵士。” —马克思《福格特先生》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著名的喜剧人物,他和哈姆莱特、夏洛克并列为莎氏所创造的三大最复杂人物形象。 迄今,对这个人物作过大量针锋相对的评论。一种意见基本上肯定这个人物,如强调他“在剧中展开的政治斗争里所起的作用”,“他的玩笑、嘲讽和胡闹都具有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