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岩 《求索》2014,(5):138-142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及《麦克白》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在悲剧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中,莎士比亚更是既注重展示人物的外部冲突,又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在这两种冲突中完整地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他巧妙地把人物性格中存在着看似矛盾的特质协调地联结在一起,让它们在不同的情势下交替出现,达到内在和谐与外在整一的艺术高度,从而凸现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题记:总有一天,深藏的奸诈会渐渐显示出它的原形,罪恶虽然可以掩饰一时,免不了最后出乖露丑。——莎士比亚《李尔王》  相似文献   

3.
徐常宾  徐樱月 《前沿》2012,(10):147-148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泰斗亚里士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古希腊悲剧中的扛鼎之作。本文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俄狄浦斯身份焦虑的本质进行了哲学思考,指出身份焦虑的本质是对于人性的思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正确认识焦虑,别让焦虑主导了自己。  相似文献   

4.
四斤 《创造》2012,(8):96-99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一幅"田园图画",曾执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丹尼·博伊尔的开幕式创意来自于莎士比亚名剧《暴风雨》的启发,讲述了一片土地从后工业化时期复苏的故事。在许多英国学者的眼中,英格兰的乡村,以某种方式表现了这个国家的所有"高贵"和"永恒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王坚  杨勇坚 《思想战线》2011,(Z2):416-417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研究主要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内容与主人公的分析,来探索研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以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为后来的各种悲剧“冲突说”提供建设性的因素。但这一理论在西方艺术理论界被片面地发展。这种片面性表现为把黑氏的悲剧“冲突论”归结为“善——善冲突说”。英国莎士比亚专家布拉德雷在运用黑格尔理论说明近代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悲剧时作了这样几句解释:“悲剧冲突不仅是善与恶的冲突,而且更根本的是善与善的冲突”①美国剧作家亚培尔也明确说:“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黑格尔早已肯定,那是两种互相冲突的善与善之间的斗争。”②  相似文献   

7.
井禹潮 《前沿》2014,(15):205-206
“卡塔西斯”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定义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学界历来对这个词的翻译众说纷纭。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的角度出发,以追索其内部逻辑为方法,就“卡塔西斯”一词的不同翻译和理解进行分析、评价,试图论证解释“卡塔西斯”的最好方式就是其本身。它并非如前人所论是过程性的词汇,而是经过“陶冶”“宣泄”“涤除”或“净化”后达到的境界。它是对人类悲剧情感的状态性描述。  相似文献   

8.
说“悲慨”     
说“悲慨”文日悲慨,是一种带有浓厚悲剧意识的文学风格。清代诗评家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把"悲慨"解释为"悲痛慨叹"。作为一种文学风格,悲慨与人生、政治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生命的悲剧意识和英雄失路之悲。一、生命的悲剧意识生和死的问题,是人生中最紧要最...  相似文献   

9.
邵瑞霞  刘卫东 《前沿》2012,(2):132-134
《讲话》之前,周扬并未思考过写"工农兵"为主的"新人"的理论,在他的文学趣味中,也没有"新人"的位置。《讲话》之后,周扬号召"写农民",但是正是由于周扬对"新人"的意义认识不够,才使他在编辑《解放区短篇创作选》时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暧昧态度。  相似文献   

10.
方凡 《求索》2005,(12):179-181
威廉·莎士比亚的《奥赛罗》的悲剧根源众说纷纭。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看,《奥赛罗》展现了殖民主义的种族和文化优越感,被殖民地边缘人的内心矛盾,以及中心与边缘文化“对话”的平衡与失衡。《奥赛罗》的悲剧是殖民主义的必然结局,也是奥赛罗的自卑心理和痛苦灵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1.
“莎姆雷特陛下,我不应该死,我不能够死……”在世人瞩目的“19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话剧舞台上,一出由台湾最红的“荧屏笑星”李国修编剧、上海现代人剧社与台湾著名的屏风表演班合作演出的《莎姆雷特》,刚一出炉,就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该剧大胆跳出传统莎士比亚戏剧的框框,以“戏中戏”的特有方式,用充满跌宕起伏、戏谑幽默的喜剧情境,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对一代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人性论进行探讨,从而使这出原本典型的悲剧《哈姆雷特》,脱胎换骨成为大爆笑料、荒谬不堪的《莎姆雷特》,在舞台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此次沪台双方的合演,不仅是海峡两岸话剧界首次同台共演台湾话剧,而且也是双方第一次在编、导、舞美、灯光等方面的全套完整合作.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影响着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作品,莎士比亚的悲剧无疑也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死亡在《哈姆雷特》中的凸现和成为一重要性的悲剧性事实这一现象,更是印证了基督教对《哈姆雷特》以及其他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符伟 《求索》2011,(6):214-215,182
我国的音乐人类学实践活动及相关记载在先秦以前已出现,《礼记》用记叙文体汇编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伦理以及音乐实践及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在叙事中,音乐事象大量出现,反映了音乐与礼典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等的密切关系,确立了"声—音—乐"的概念。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礼记》中"声—音—乐"概念和形式的划分与当代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出的"声音—概念—行为"模式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赵振羽 《理论月刊》2012,(10):40-43
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的目的在于"净化",即"卡塔西斯",这一概念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存论存在论思想。通过对《诗学》文本——尤其是其中三个重要章节的分析与解释,及其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的比较研究,通往卡塔西斯本真含义的三条道路从遮蔽中彰显而出:语言之路、存在之路和罅隙(hamartia)之路。  相似文献   

15.
悲剧是悲剧人物所遭遇的悲剧,因此,悲剧人物问题在古今中外的悲剧理论和悲剧创作中都是中心课题。那么,什么样的人物才能作为悲剧艺术中的悲剧人物呢?这也是目前讨论中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陈瘦竹同志在《论悲剧精神》这篇文章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 永远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珏慧 《观察与思考》2008,(20):60-61
2008年10月1日,一部由"英国发明、日本加工、中国制造"的话剧《哈姆雷特》,在首都剧场隆重上演。《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王冠上一颗最灿烂的金钢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它仍长盛不衰。它所揭示的主题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欣赏它,依旧觉得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7.
侯明奎 《今日浙江》2010,(21):62-62
如今,只要我们打开网络、翻开报刊,各种各样的"化"就会映入眼帘,如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在老百姓的街谈巷议中、在一些领导干部的会议报告中,也都会发现各种名目的"化",如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等等。俨然,谈"化"说"化",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那么,"化"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相似文献   

18.
张丛皞  田鹏 《求索》2011,(8):203-205
"后期浪漫派"作家无名氏的代表作《北极村情话》与《塔里的女人》是上个世纪40年代风行一时的流行文本和畅销书籍。研究者在探讨两部作品流行因素的时候,大都将之归于修辞手法上的媚俗笔法。而笔者认为无名氏两部代表作的审美魅力源于它们对《红楼梦》审美资源的借用和改造。无名氏运用时空混杂交错的多维视角,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背景和《红楼梦》的整体悲剧图式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充溢着文化、宗教与哲学深意的被最广泛的读者阅读和喜爱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9.
张淑华  邱晓 《求索》2011,(7):110-112
学术界对于《老子》中"道"的原型一直以来多有争议,主要观点有太阳、月亮、女阴、葫芦等,其中以叶舒宪的论证最具说服力。本文即以叶氏观点为基础,运用字源学分析法和原型理论补证了《老子》"道"之原型为太阳一说。暨由此原型特征出发,从《老子》描述最佳得道方式时常用的"持"、"守"、"保"、"抱"、"顺"、"随"、"和"、"同"等词,来阐释《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虚静"、"禁欲"的哲学观点,并探讨了这种观点对中国人形成"收敛生命"的人生态度之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志清 《求索》2010,(9):141-143
从《苔丝》出版至今,国内外大量评论家对苔丝悲剧的根源进行过剖析和探究。作者拟从达尔文主义视角剖析苔丝悲剧的深刻社会性根源,即作为"正义的守护神"的上帝的消失,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思想以及遗传的作用贯穿并决定了苔丝的悲剧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