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需要新的地缘战略及其理论支撑。新地缘理论的构建需要追溯传统地缘理论的演变进程,从中归纳大国地缘战略成败的历史经验。传统地缘政治理论覆盖传统大国战略的主要特点,至今仍然影响着大国竞争的走向。过分依赖和运用陆权论、海权论、边缘地带论等传统地缘理论可能误导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文明冲突论和大棋局论等新地缘政治理论仍未摆脱美国早期追逐全球霸权战略的烙印,难以成为中国战略选择的思想来源。新的地缘经济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应运而生。一方面,经济成为地缘政治板块的主要要素构成,改变了地缘政治导致大国对抗和战争的历史逻辑;另一方面,地缘经济成为地缘政治的新的外在形式,其中包含地缘政治竞争的本质,更包含区域合作机制形成的基础。因此,地缘政治是大国战略对抗的环境研究;地缘经济是大国战略合作的环境研究。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在地缘理论上必然更多选择地缘经济的新思维模式,更多地扬弃地缘政治的旧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印度的安全环境沈元加前言最初源于西方世界的地缘政治学说(地缘战略是地缘政治派生出来的安全问题概念),在历史上曾服务于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政治目的,也被西方霸权主义者利用来作为一种方便的理论工具。单从学术角度看,地缘政治学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和疏漏之...  相似文献   

3.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与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霸权稳定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核心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霸权稳定论不只是一种学术理论 ,而且是现今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理论指导。冷战结束后 ,两霸相争的国际政治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不少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美国的单极世界 ,可以放手推行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霸权。因此 ,弄清霸权稳定论的来龙去脉对认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所谓美国单极霸权的本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霸权稳定论的理论结构霸权稳定论是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P .Kindlleberger)首创 ,罗伯特·吉尔平 (Rob…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积极炮制“中国债务陷阱外交论”,但相关指控事实上并不成立,因为中国投资不仅满足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而且能够通过中国基建企业“走出去”提供基建经验,其注重长期经济利益,目的是在推动当地发展的同时实现双赢。况且,中国并非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唯一或最大的债权国。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内因是其内部经济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外部核心影响因素是以美元流动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美国金融霸权。中国应坚持将“一带一路”倡议塑造为新一轮的开放政策,以服务于“共同发展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5.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地缘政治潜力下降,促使其对外政策中地缘经济战略凸现。地缘经济战略中的能源外交成为俄对外政策的重点。俄地缘经济战略的实施使其经济从解体后的萧条中复苏,但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变数。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俄对外政策中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因素互动着,这成为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对外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欧亚大陆一直被地缘政治学家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也是霸权国家和谋取霸权的国家试图施展自身控制力的地区,而欧亚大陆中路地区更是在地理上和战略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寻找机会在该地区扩大影响,而“9·11”事件的发生和随后进行的反恐战争,使美国十分顺利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是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巨大收获,但事实上,美国之所得又远远超越了地缘政治。  相似文献   

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持续动荡,以地区金融安全合作为导向的金融区域主义逐步兴起,且成为一种显著的地缘政治经济现象。金融区域主义对地缘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区金融安全,地区金融主义有助于构筑地区金融安全网络,推动地缘经济整合;二是地缘政治安全,地区金融主义会扩大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增加地区排斥外围国家干涉本地事务的能力。金融区域主义产生的这些地缘安全影响对不同的行为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东盟作为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会极力反对东亚大国利用金融区域主义将东盟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下,威胁东盟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其次,作为最大出资方,中日对地区货币金融领导权的争夺变得日趋激烈,且形成了持续的冲突性关系,从而削弱了东亚金融安全合作的政治前景。最后,东亚作为美元回流机制中的关键一环,如果将美国排斥在外,无疑会增加东亚地区与美国的地缘政治矛盾。因而,东亚金融区域主义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其稳定地区货币金融秩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其有可能制造地缘政治安全问题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之所以频频被美国挟持,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美国在1968年前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凭借超强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建立的机制化霸权,使得今日世界各国依然替这个已经瓦解的体系还债,而美国也籍此握有占优策略;从美国金融霸权的支撑体系来看,掌握金融市场信息与衍生品设计主导权的美国金融资本,越来越成为美国维持金融领域顶层地位的依靠力量,进而固化为具有神秘色彩的金融资本力.拖延全球货币金融领域的公共产品改革,强化金融力量工具,紧握话语范式不放松,则是美国从顶层分工领域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战略“锁定”的最后王牌.  相似文献   

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金融协调机制, 作为经济组织, 不 仅在世界货币金融领域举足轻重, 而且在国际政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政治功能及其发挥以及美元霸权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治功能的影响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重点。与此同时, 欧元加入国际货币体系对美元霸权带来冲击同时也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及其政治功能在新时期转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非洲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世界各地区中,非洲是综合实力最弱的地区,这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而随着冷战的结束,非洲原有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丧失殆尽,其在西方大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边缘化。非洲经济由于内部缺陷也在全球经济中日趋边缘化,它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越深,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就越小。地缘政治价值下降和经济边缘化又使得非洲国家的主权遭到严重侵蚀,非洲越来越难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各国踊跃参与的国际合作实践。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确保可持续的共同安全以及用怎样的地缘政治思想作指导。历史上传统的"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等地缘政治学说,目的大都是为争夺地缘霸权或军事战略服务的,与"一带一路"追求的互利共赢目标格格不入。然而,某些国家仍会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角度看待"一带一路"。为使"一带一路"建设拥有与其相配套的地缘政治新概念,作者提出"海陆和合论",即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之间、海洋国家之间、陆地国家之间,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和平合作,通过互利共赢,打造结伴不结盟的网络化利益共同体、安全命运共同体。这有利于"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政策沟通,形成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网状开放体系。可持续安全的"海陆和合论"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实践,必将打破传统地缘政治学所导致的"海陆对抗"或"欧亚大陆地缘争夺"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思想中的反西方主义,其对立面是俄罗斯思想中的西方主义。它缘起于19世纪30-40年代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之争,主要代表是与西方派激烈辩论的斯拉夫派。反西方主义最初反对的是西方派崇尚的欧洲中心论、欧洲文明一流论、欧洲道路先进论,简言之,就是反对欧化改革、反对抛弃传统文化、反对迷恋欧洲文明。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认同中的“西方”概念发生了变化,范围扩大到包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世界。反西方主义的内容也随之延展,从最初的"反欧洲"逐渐演变到了后来的“反欧美”,并且由思想文化领域转移到了地缘政治领域,从反欧化改革、反欧洲道路变成了反政治干涉、反经济制裁、反军事扩张、反意识形态斗争,从一种纯粹的思想争论演变成了付诸行动的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13.
西方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霸权正在走向终结,曾经推动西方崛起的现代化革命,如今已惠及所有国家。因此,19世纪发展起来并为中心——边缘世界秩序(core-periphery international order)奠定了基础的国家间实力差距(power gap)正在缩小。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世界由有中心的全球体系(centred globalism)向去中心的全球体系(decentred globalism)转变。与此同时,当权力变得越来越分散的同时,主要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程度也正在缩小。事实上,当代世界中所有大国在某种形式上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在兴起中的世界新秩序中,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比它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所呈现的要小得多。问题是:意识形态上的相对同质性是否将在四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类型(自由民主主义体制、社会民主主义体制、竞争性威权主义体制和国家官僚主义体制)中引起地缘经济或者地缘政治上的竞争?民主主义与威权主义类型的资本主义之间政治上的分歧是否会超越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消弭了彼此的分歧?当代世界会出现像20世纪初那种不同类型而互为冲突的资本主义模式吗?或者会产生某种形式的“协和资本主义”?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很有可能仍然会处在一个政治上分化的多种类型的资本主义世界。由此,对于决策者来说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地缘经济竞争将不会导致地缘政治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主要国际政治思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坚持冷战思维的新保守主义,突出反共意识,强调“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和“道德政治论”,鼓吹“单极稳定”和“霸权领导”;提倡西方价值观为特色的新自由主义,挑战传统现实主义,强调“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并按西方价值观建立国际制度与规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第三条道路等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思潮出现的3种新动向。作者对此从国际关系构架学理以及实践上进行了服人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伊朗核危机折射出单极霸权与反霸权、能源控制与反控制、金融霸权与反金融霸权、保持军事优势与挑战这种优势等后冷战时代的多种国际政治基本矛盾。该问题的凸显是美国战略决策能力下降的产物,同时,美面对伊朗核问题的疲态,也折射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控制能力已近极限。该事件对我们理解国际政治实质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印度地缘战略思维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玮 《国际观察》2005,(2):54-60
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的主要邻邦,其地缘战略思维对我国的周边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冷战结束后,随着本国国力的增长及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印度不断积极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以南亚次大陆、印度洋为基地,分别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寻求侧翼支持,积极向亚太地区拓展势力,体现出其地缘战略思维服从和服务于印度谋求地区霸权、争当世界大国的国家战略目标的本质没有改变,地缘战略思维的扩张性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7.
援助有效性评价在西方发展援助中占据核心地位,既是反思援助理念和指导援助实践的客观依据,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新殖民主义的手段和维持政治霸权的话语工具。西方传统援助国及多边援助机构长期以来通过主导发展援助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关于发展援助有效性的话语和实践,逐渐建构出一整套国际发展知识体系,确立起该领域的知识霸权。但是,西方国家主导的这种评价机制存在话语与实践的深层次矛盾,客观评价发展援助有效性面临数据与方法上的困境。这为西方国家维持其长期主导且潜藏不平等的"援助-被援助"二元架构提供了空间。随着新兴经济体及更多南方国家的崛起,西方国家主导的这种知识霸权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代表的两大意识形态的全球对抗淡出历史舞台,这为国际社会各种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果然,一时间新的国际关系理论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些学者提出了诸如“地缘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等观点;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大肆宣扬“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第三条道路”、“新干涉主义”、“霸权稳定论”等理论。这些名词各异、貌似无关的思潮理论具有一个共同的功用——为国际政治中的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造理论根据,建立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冷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介一系列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理论思潮,供读者分析、比较,为加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思潮的追踪研究和提升我国在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主权财富基金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正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令人瞩目的重大事件。本文在简要分析该基金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它与美国金融霸权之间的关系,包括其背后的美国因素、对美国金融霸权的影响以及美国的应对等。本文认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大规模出现是主权国家对美国过分推进金融自由化的一种必然反弹,是经济全球化遭遇的一种政治后冲。只要美国不停止其对金融霸权红利的过度享用,该基金就会对美国的金融霸权形成挑战,并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当前,美元虽然表现强势,但美元霸权的结构性危机日益凸显:一是美国的货币信用因实体财富不足而缺失;二是美元霸权带来的贪婪不仅使美国经济结构日趋失衡、社会贫富矛盾加剧,而且随着资本与实体经济间距离渐行渐远,美国资本信用日益面临严重的失信问题;三是美元霸权的存在导致世界实体经济无法获得真正的价值补偿,对世界经济的负面效应超过正面效应。国际力量"南升北降",美元霸权的根基渐趋脆弱,空间更加狭小,国际金融秩序已到了"不破不立"的十字路口。这为中国借"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是,中国金融国际化之路应量力而行,以避免经济领域的"新特里芬难题",以及地缘政治领域的"威廉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