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家权利是国家就维持其存在和履行职能所应有利益而享有的一种支配自由。国家也会受到犯罪的侵害 ,国家被害的客体是国家权利。国家权利也有防御犯罪和利益补救的护卫需求。  相似文献   

2.
国家权利是国家就维持其存在和履行职能所应有利益而享有的一种支配自由。国家也会受到犯罪的侵害 ,国家被害的客体是国家权利。国家权利也有防御犯罪和利益补救的护卫需求。  相似文献   

3.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犯罪,具有强隐蔽性、高智能性、跨时空性等特点。遭受网络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涉及国家、单位和自然人,具有与传统犯罪被害人不同的特征。科学分析网络犯罪的原因,全面实施网络犯罪的被害预防,积极构建网络犯罪被害人救济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协凋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犯罪被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被害因素是指诱发或强化犯罪行为发生的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被害条件的统一体。犯罪被害因素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 ,统称为被害要因。其中被害人的自身因素体现为与犯罪发生相关的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学因素、人格特征、生活方式 ;被害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被害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能对其被害产生促进作用的各种消极因素。二是被害条件 ,指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被害条件的预防 ,不仅需要我们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加强治安防范 ,而且要宣传教育社会公众 ,尤其是提高易被害群体的被害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网络犯罪已引起社会的重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青少年在网络犯罪中的被害更应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的焦点。由于青少年生理上心理上的特殊成长期,在网络犯罪中属于易被害群体,针对其被害现状、原因及特征,应积极建立青少年网络被害预防系统,它包括社会预防、群体被害预防和个体被害预防。  相似文献   

6.
金融诈骗犯罪的被害人具有较大的被害性,这是由金融行业特点、特殊的被害社会环境、金融机构内部违法犯罪严重及金融诈骗犯罪的特点所决定的。金融诈骗犯罪得逞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犯罪人多么狡诈,其骗术多么高明,而是被害人自身的一些弱点和不良状况为被害提供了契机。因此,治理和预防金融诈骗犯罪的根本的有效措施是被害预防,即先前地消除或者减少被害要因和被害情境,加强被害人的抗御能力。对金融机构而言,加强内控,消除和减少内外牵连的被害因素是安全保障的最有效措施。金融诈骗犯罪典型的被害模式和被害结构中主要的被害环节是被害预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7.
对强奸沉默的反应纵容了强奸犯罪。强奸罪侵害对象多为年轻女性 ,女性衣着失度、过分轻信、缺乏防范等自身缺陷易诱发侵害发生。女性应注重自身修养 ,避免进入被害险境 ,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遇险时应善于与犯罪斗智、斗勇、斗强 ,遇害后应及时报案。  相似文献   

8.
扈晓芹 《人民论坛》2014,(3):174-175
高校对学生的普法工作应以预防大学生犯罪被害作为切入点,强调大学生被害预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大学生被害预防意识.开展大学生被害预防的基本途径是消除大学生自身被害性因素,高校普法应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被害预防的教育与管理以增强普法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杀人犯罪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人际互动的过程,也是两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结果。被害人方面存在的被害因素在杀人犯罪的结构、罪前情景中具有了一定的促使杀人犯罪产生的作用。我国杀人犯罪中存在易被害群体。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被害预防对于控制、减少杀人犯罪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犯罪被害预防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育功能缺失与学校法治教育功能的不完善是导致留守儿童易遭受犯罪侵害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成长的客观环境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特征往往导致相关预防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留守儿童被害预防教育主要可以分为被害前阶段以及重复被害预防阶段。目前应进一步统筹、对接、协调各部门间的预防教育活动,构建留守儿童被害预防教育共同体;有必要组织推广有益经验并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设施;应设立专项留守儿童被害预防教育基金,包括被害前预防与被害后预防两类基金。  相似文献   

11.
我国犯罪形态理论的发展史表明 ,犯罪形态理论已经超越了过去那种对具体的犯罪形态进行孤立研究的局面 ,从而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开放系统。刑事被害人在犯罪行为结构中的当事人地位 ,决定了它对开放的犯罪形态理论系统具有重要的改造和再造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侦查实践中,有相当比例的无名尸体案件存在查找尸源难或查找工作低效率现象,而对有效查明尸源的措施,理论上也存在系统归纳的缺失,这使得对无名尸案中有效查明尸源方法的讨论尤为必要。文章以务实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查找尸源的价值及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台湾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1998年创设了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意欲通过这种社会福利性质的制度,以社会保险分散风险的方式,来达成当局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任务,并借以达到促进犯罪防治及社会部分控制的附带目的。台湾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设计吸收了其它国家及地区的优点与实施上的缺失,因此有些制度内容具有领先性。然而该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出现了一些误解和偏差,台湾的有识之士目前也正在积极探讨,力图寻求制度的理性变革,从而建构一套理性的犯罪被害人“司法”保护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刑事被害人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地界定刑事被害人是建构刑事被害人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学者对刑事被害人的界定 ,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 ,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通过比较和分析 ,刑事被害人是指其合法权益或权力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公民、非国有单位和国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人权保障思想的发展 ,刑事被害人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已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立法实施阶段。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对刑事被害人这一特定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显得十分苍白 ,因而应根据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国际标准 ,结合我国刑事立法现状 ,构建我国刑事诉讼被害人人权保障机制。在刑事诉讼的具体制度设计中 ,建立起被害人利益、被告人利益、国家和社会利益相协调均衡共存的新诉讼理念和制度。  相似文献   

16.
被害人的承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被害人承诺包括关系人的合意和被害人的同意,其中,关系人的合意是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事由,而被害人的同意则是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狭义的被害人的承诺则仅指作为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而存在的被害人的同意。由于关系人的合意中并无所谓被害人的存在,因而刑法理论中的被害人承诺,凡未作特别说明,一般专指狭义的被害人的承诺即被害人同意,而法益衡量理论,则为基于被害人承诺的行为的刑事正当性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和说明。  相似文献   

17.
在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件中,犯罪的发生一般是源于犯罪人和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我国刑法以犯罪人为中心,被害人过错在定罪量刑的过程中常常被忽视。对于以犯罪人和国家的二元结构模式,不利于犯罪人权利的保障。因此,司法机关在处理聚众斗殴的案件中很少考虑被害人是否有诱发和促进犯罪的发生。在聚众斗殴过案件中,一旦出出现有刑事被害人死亡的情形,司法机关通常按照刑法292条中的规定,以刑法232条故意杀人罪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定罪量刑。鉴此,有必要将被害人的过错纳入聚众斗殴罪之定罪量刑中,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归罪惩处。  相似文献   

18.
“口供弱化”的今天,作为犯罪行为的另一方当事人,被害人陈述应当作为重要的线索来源和定罪证据被公安机关加以重视。只有研究分析询问中控告型、隐匿型和诬告型被害人的陈述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询问对策.并提出询问被害人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刑诉法典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不享有上诉权,其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只能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围绕着是否应赋予被害人以上诉权,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肯定说(赞成说)和否定说(反对说)。基于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目的,比较这两种观点及主要理由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应赋予被害人有限的上诉权。  相似文献   

20.
犯罪人与被害人是导致犯罪发生的两个方面,然而大多数人们和学者往往更多的关注犯罪人的过错对犯罪发生的作用,而忽视了被害人在犯罪发生中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很多被害人过错诱发犯罪发生、促进犯罪实施、促成犯罪后果等作用。研究被害人过错中的有意过错,对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降低犯罪的危害程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暴力犯罪中被害人有意过错在犯罪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旨在通过运用这一结论提出建议,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打击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