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冬 《党史纵横》2006,(10):52-53
以中篇名著《老人与海》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于1941年3月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战地记者和小说家访问了中国。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火遍地,而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处于最危急时刻。海明威夫妇此行应纽约《午报》主编英格苏尔之请,考察中国对日作战及日本在远东  相似文献   

2.
苑东香 《世纪桥》2009,(17):32-33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文学作品,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小说中老人、大海、鲨鱼、小男孩等角色实际上并非角色本身,表面上简单的角色及故事情节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本文从《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人翁桑提亚哥、大海、鲨鱼、小男孩等各个方面对其象征主义进行剖析并总结其象征手法,以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3.
自从海明威著名的小说《老人与海》问世后,形象冷峻、意志刚强、性格粗犷、宁折不屈的硬汉形象,便越来越受到文学艺术界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苑东香 《世纪桥》2009,(18):32-33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文学作品,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小说中老人、大海、鲨鱼、小男孩等角色实际上并非角色本身,表面上简单的角色及故事情节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本文从《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人翁桑提亚哥、大海、鲨鱼、小男孩等各个方面对其象征主义进行剖析并总结其象征手法,以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5.
潘晓振 《世纪桥》2008,(7):75-76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曾经说过:“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编造出来的角色,他们必须出自作者自己经过消化了的经验,出自他的知识,出自他的头脑,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东西”。《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海明威本人的影子。他们的经历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有的甚至惊人的相似,只不过结果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小说家天地里,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象海明威这样的英雄好汉了.人们为他所创造的象《丧钟为谁敲响》里的罗伯特以及《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这样的“硬汉”形象所感动,但更多的时候大家为作家在生活中以及艺术创作中的英雄本色所折服.因此,人们心中的海明威既是位伟大的小说家,又是一位带着传奇色彩的英雄.说《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位压不倒摧不垮的斗士,是无可厚非的,可如果你读了海明威的《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你也许会对人们心目中的这位英雄好汉生出一缕茫然感.笔者正是在这一缕茫然感的驱动下,开始对镂刻于作者人格中的英雄情结以及带着作者的人格投影的艺术形象尼克·亚当斯和桑地亚哥两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英雄情结进行一番思考.一、海明威的英雄情结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来说,情结有几种起源,原型是所有这些起源中的一个,而且原型事实上是情结的核心.“原型作为核子和中心,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海明威的英雄情结首先是来源于普遍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神话英雄原型.这种人类的早期经验是“支配  相似文献   

7.
生活之友     
满足2002年1月13日,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原型——弗安特斯去世,享年104岁。第二天,互联网上有27家网站都发布了同一张公告:"有个人,几乎什么都有。论地位,他是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人物;论荣誉,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论金钱,他的版税在他成名之前就已使他成了富翁;论爱情,几乎每一个女人都喜欢他,都愿意为他奉献一切。  相似文献   

8.
梁衡 《新湘评论》2010,(15):43-43
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想象着作者,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文章陆续入选中学、小学和师范课本。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儿童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相似文献   

9.
梁衡 《学习导报》2010,(15):43-43
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想象着作者,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文章陆续入选中学、小学和师范课本。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儿童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一部书。他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毛泽东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07,(1):29-29
2004年以来,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会根据形势发展和受众的需要,提出了“市场第一、读者优先”的理念及用生动、鲜活、有思想的新闻产品适应读者需求等重要办刊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市委机关刊物《当代党员》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影响日益提高,已成为宣传重庆的重要窗口。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当代党员》已有32篇稿件被《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知音》、《青年文摘》等报刊转载,其中《邓书记受委屈之后》、《酒家为何”坚决不接待乡干部”》被《人民日报》转载,《让农民版画“叫好又叫座”》被《中国文化报》头版转载。  相似文献   

12.
赵进 《湘潮》2006,(5):33-35
与众不同的间断性思维写作法提起林家品,国内文学爱好者大多知道他是“湘军七小虎”之一。20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工人日报》、《理论与创作》、《湖南文学史》等几十家报刊、专著就对林家品及他的作品做过报道、评论、专题论述。迄今,他已有9部长篇、30部中篇、百余个短篇,总计600多万字的作品问世,还有20万字的译著。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中国文学呈低迷状态的情况下,他却由花城出版社连续出版了3部长篇小说。以至于有评论家惊讶地说:“在经历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文艺创作各种美学思想的彼盛此衰、新世纪…  相似文献   

13.
享有“铁笔”、“圣手”之美誉的一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赵树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小说流派之一“山药蛋派”的开创者和代表性人物。他1930年开始写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40年的文学生涯中.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许多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4.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15.
笑人 《党史文汇》2002,(8):24-25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年长于孔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虽然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超过与之同时期的无数鸿篇巨制,可谓博大精深。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即已非常熟悉。他在《讲堂录》里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一道“游学”时,在…  相似文献   

16.
孙国林 《湘潮》2013,(12):49-5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初讲时没有详细的讲稿,是根据一份简单的提纲讲出来的。1942年5月2日讲“引言”,5月23日讲“结论”,两次讲话合在一起就是著名的《讲话》。《讲话》文本的产生,是靠4个速记员帮助完成的。之后,毛泽东让他的秘书胡乔木帮助对“速记稿”做了整理。他又做了不少修改,成为“修改稿”。但没有马上公开发表,而是放了一年多,才干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全文公开发表。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看《长征》电视剧在北京一座普通的公寓里,老爸坐在客厅他的专座上正观看DVD《长征》。这几年,《长征》他已经看过几十遍了,其他是《延安颂》、《风雨同舟》,但最爱看的还是《长征》。反复看边看边指点,一见李德就生气,指着他道“坏家伙”“还在乱七八糟地指挥”;看见张国焘就叫“叛徒”,骂蒋介石是“坏  相似文献   

18.
1941年2月1日,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和他的新婚妻子玛莎·盖尔荷恩受《太平洋邮报》和《科里尔》杂志的邀请,前往中国考察蒋介石政府对日作战的情况,判断这场战争是否会影响美国在远东的利益。 经夏威夷、香港、韶关、桂林,海明威夫妇达到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已是5月了。海明威夫妇在一个朋友家里休息了两个星期后,得到了蒋介石的接见。这次会见是以私宴的形式进行的,只有蒋介石、宋美龄、海明威和玛莎四个人。 玛莎回忆说,在私宴上,蒋介石询问海明威对西方报刊上登载的有关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些文章有什么想法。海明威说明自己没有看过这些文章,表示无从谈起。蒋介石于是开始了他喋喋不休的游说:“共产党人是精明的宣传家,但没有什么战斗能力。中共  相似文献   

19.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13,(12):39-41
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战地”副刊刊出了王冶秋纪念周恩来的文章《难忘的记忆》。时在国家文物局任职的王冶秋,在文章第一节披露了周恩来临终前不久通过秘书告诉他的一件事: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会六君子”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周恩来是他的介绍人并直接领导他。周恩来还交代王冶秋告诉上海《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辞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相似文献   

20.
丁晓平 《湘潮》2014,(7):4-8
1938年10月,在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和贺龙、徐海东等人闲谈时聊起了中国文学。毛泽东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