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的重要价值在于其揭示出,理解唯物史观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单纯是一个科学理论的水平问题,更重要的,这是一个"本质直观"的问题。而直观的重要前提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从价值取向基本态度上,"观者"与"被观者"心灵相通合为一体。我们今天在思考中国社会发展时也需要像《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那样,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本质直观,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
石建水 《求实》2016,(1):21-27
《资本论》根源并从属于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等文献群为代表的唯物史观建构的早期理论历程。《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这一具体应用,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而且强有力地验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质,因而,《资本论》也是唯物史观建构历程的重要理论环节。在此意义上,《资本论》就是一部浓缩版的唯物史观,因而不存在所谓早期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的断裂、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的断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中期,学者郭湛波在其专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论及李大钊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位置时说:"李先生是研究历史最有成绩的人,也是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今日中国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思潮这样澎湃,可说都是李先生立其基,导其先河。"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马克思完成思想和政治上的转变,对其创立唯物史观起到重要作用,使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史观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活动中,随着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以及新世界观的本质和功能等进行了科学阐发,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等重要思想,全面概述了唯物史观,1847年11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唯物史观全面问世。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通过书信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不是现代科学观中的"我-它"关系,而是感性地表现为"我-你"、"我-我"的存在状态。对此,学术界往往解读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批判或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残余。然而,当我们在理论上将其置于哲学存在论变革的视阈下,在实践上将其纳入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运动中,我们发现,这实际上已经是唯物史观的表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被表达为人与自然在劳动中的对象性生成,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活动构成一部交互生成的总体性历史;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现实生活的任务,现实生活为自然界的解放同时也是人的解放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6.
胡伟 《世纪桥》2008,(12):65-66
早期的马克思完成思想和政治上的转变,对其创立唯物史观起到重要作用,使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史观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活动中,随着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以及新世界观的本质和功能等进行了科学阐发,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等重要思想,全面概述了唯物史观,1847年11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唯物史观全面问世。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通过书信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从1920年秋季学期开始到1923年春季学期结束,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和政治学系开设“唯物史观”课程,并编著了《唯物史观讲义》。长期以来,学界对讲义的完整内容抱有很大兴趣,但一直未见到实物。现发现的李大钊《唯物史观讲义》 1册,原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讲义共7篇文章,形成于1918—1920年间,早于李汉俊所编唯物史观课程讲义。《唯物史观讲义》的新发现,既展示了《马克思的经济的历史观》一文的全貌,也为校勘、排印《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特点》两篇文章提供了新的底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的确立,对《资本论》的研究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它使《资本论》具有高度的唯物史观性质。《资本论》的经济学研究高度渗透着唯物史观的本质。从根本上讲,《资本论》具有唯物史观的定位、原则与高度,进而呈现出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立场与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9.
陈晋 《学习导报》2014,(7):37-40
《天演论》和《物种起源》:唯物史观前奏曲 在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过程中,有两本进化论著述对毛泽东的影Ⅱ向不能小看。一本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一本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而且还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然观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他从实践角度提出了“人化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建构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前提(出发点),即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历史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逻辑前提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前提是逻辑前提的前提和基础,逻辑前提是历史前提的提炼和升华.二是辩证的、具体的统一,决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提出并阐述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的辩证统一是唯物史观超越一切旧历史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关茜 《前线》2014,(3):57-58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共同携手撰写的第二部著作,是对《神圣家族》中所初步阐述的唯物史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态》内容共分两卷,每卷各包含三章。第一卷在批判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人物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二卷主要是对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术界对《实践论》、《矛盾论》的研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转换着研究视角。本文从"两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两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两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论"文本研究和"两论"的局限性研究等五个方面梳理近十年来学界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资本论》的研究长期以来只是做为政治经济学著作而被重视的。从50年代开始,学术界才从哲学的角度对它重视起来,当时的研究侧重于《资本论》中的辩证法。“文革”以后,有的侧重于逻辑学、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力面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对《资本论》的研究重点转到了《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资本论》中异化理论以及1844年《手稿》和《资本论》的关系。把《资本论》当成一个整体来进行总体上的把握,而且注重它与现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04年"人权入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时隔8年,全国人大修改《刑事诉讼法》,再次明确"人权入法",将"尊重和保护人权"明确写入《刑事诉讼法》,使"人权入宪"得以深化和具体化。刑事诉讼制度关系公民的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人权入法"既有利于更加充分体现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也  相似文献   

16.
对党史研究的哲学新思考──简评《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松如张静如新著《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近来在党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一方面,中共党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和校园部分人对其缺乏应有的重视,中共党史的教学和研究水平虽然在不断提...  相似文献   

17.
如何正确认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是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命题.《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将实践引入人的认识进程,将实践作为理解自然与历史关系的一把钥匙,得出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统一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对唯物史观理解方面,存在着强调《序言》文本与强调《大纲》文本两种倾向。科亨是前一种倾向的代表,布伦纳是后一种倾向的代表。他们共享一个逻辑预设,即《大纲》与《序言》在唯物史观方面存在矛盾。本文试图证明,马克思在《序言》那段经典论述中采用的是溯因推理,而人们习惯于以因果推理来加以解读,这是导致貌似《大纲》与《序言》矛盾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观在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经详尽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在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桂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83页)可见,…  相似文献   

20.
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思想,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其政府构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成因、活动以及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探寻和规定,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内在结构和客观规律,形成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体系。《形态》标志着“新世界观”的理论大厦已经构成。“现实的个人”作为《形态》中唯物史观理论构架的逻辑起点,其内蕴的具体性和丰富性推演出唯物史观的逻辑进路。一方面,通过对“现实的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