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西方哲学开端的米利都学派,其思想在素朴之中蕴含着深刻。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在探讨“本原”问题时,已经在进行存在论思考了,他们对“本原”的不同理解,体现出了他们对存在及其与人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从素朴的存在论到存在论自身之批判、再到基础存在论这样一种变化趋势与过程,从而将西方哲学的开端把握为存在论自身的批判、变迁、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物质”是人之存在的“本体”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9,22(4):43-47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础就是“感性生活本体论”。那么,“物质”何以不能成为人之存在的本体呢?从理论上说,人的“感性对象”≠“感性活动”;从现实来看,人的“直观形式”≠“人本身”;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物质”。因此,“物质”作为人之存在的“本体”不能成立,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不能归结为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3.
谢安国 《前沿》2014,(21):7-8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近代哲学式的解读,马克思实践观的生存论存在论的维度完全被遮蔽起来,掩盖了实践观的本真意义和丰富内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原初关联、人与社会的内在关联等。从生存论存在论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和阐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进而实际地形成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有意义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以高阶自动化的逻辑承继、发展和超越了机器自动化的逻辑,以其能力之强、影响之广、变革之深定义了时代、变革了存在。智能时代的青年在与人工智能技术逻辑、运行逻辑和存在逻辑的遭遇中,是被其支配从而担忧奇点来临的存在论难题,还是从理解时代、把握存在和生成自我中应对人工智能的存在论升级,是青年人格的时代建构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存在的境域,人工智能的展开重新定义了关系的存在,人工智能的主体要求了社会主体的生成。因此,从人工智能本质及其与青年的社会历史关系出发来形成青年理解时代的核心观念、理论思维和思想认识,既是青年人能够正确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存在论升级,又是生成健康人格的前提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实践存在论美学"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而且进一步认为是马克思奠定了现代存在论的理论基础.其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性建构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形而上之思,奠立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基础之上,不应混同.不是马克思奠定了现代存在论的理论基础,而是"实践存在论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作了存在论转变.  相似文献   

6.
章辉机械地把实践论与存在论对立起来,贬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维度,虚化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美学研究的价值,错误地抛出“告别实践美学”的口号。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依托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维度的重新发现和发掘这一重要理论契机,尝试把实践论与存在论结合起来,既坚持实践论,继承了传统实践美学的合理成分,又引入存在论,走出了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理论框架,为实践美学,也为当代中国美学的突破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的理论特质在于它是关涉思想对象的存在论逻辑,但是辩证法作为存在论逻辑的哲学根据并非不证自明;确证这一根据,需要重新阐发黑格尔对于传统辩证法的革新。黑格尔通过重塑亚里士多德的实体逻辑和革新近代哲学的主体概念,为辩证法奠定了新的存在论基础,改变了辩证法的近代颓势处境,使其从认识论的主观逻辑沉降为存在论的客观逻辑。辩证法的存在论蝶变深刻影响了其现代命运,它直接孕育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现实批判本质。  相似文献   

8.
刘永安 《前沿》2010,(21):55-58
海德格尔之所以能够通过"存在论的区分",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提出其"基础存在论",正是西方哲学解构"二元论"的逻辑必然。本文就旨在从"二元论"解构的轨迹中理析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9.
付威 《前沿》2014,(19):64-65
在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中,围绕着主体与客体及其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对同一性哲学从认识论、存在论及其总体性的方面对同一性哲学典型样态进行了批判,其中包括传统西方哲学中黑格尔之前包括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同一性哲学、现代哲学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的同一性哲学及其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为代表的总体性哲学。  相似文献   

10.
混沌理论的哲学启示与理性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新 《求索》2007,(5):138-141
本文通过对混沌理论哲学意义的探索,试图为海德格尔的“在世之在”以及解释学循环提供一种存在论说明,并提示一种从科学自身源泉出发的理性重建。  相似文献   

11.
侯续香  李逢春 《传承》2013,(11):128-129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生命教育的法理之维。法理精神植根于生命存在的天地意义基础之上,成就于社会整合过程之中,并最终表达着个体生命超越有限、实现自由的价值理想,构成生命存在过程中的重要维度,并以其鲜明的存在论品格引导着生命存在超越有限、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2.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生命教育的法理之维。法理精神植根于生命存在的天地意义基础之上,成就于社会整合过程之中,并最终表达着个体生命超越有限、实现自由的价值理想,构成生命存在过程中的重要维度,并以其鲜明的存在论品格引导着生命存在超越有限、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实践观中不但确确实实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和内涵,而且他的与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还为现代存在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美学、文艺学研究及发展切实开启了一种崭新的可能性."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思想及其与实践观的结合为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三重思想渊源:一是法国唯物主义,二是德国古典哲学,三是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沿用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形式,但超越认识论维度,在存在论维度揭示意识形态从观念出发改变世界的空想性;德国古典哲学砥砺马克思实现对意识形态理解的存在论革命,并激发马克思在政治社会学视域、功能学维度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现代涵义;19世纪上半叶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的全方位的尖锐批判,为马克思展开自身意识形态批判的具体内容提供了历史材料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一、铸造德育工程我校自1994年开始铸造“五·五”育人工程,即“五爱教育、五心教育、五自教育、五会教育、五星评比”。这项工程纳入了德育工作五年规划,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全面实施。其内容渗透于课堂教学、班会活动、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每项教育都有具体标准、考评细则,每个环节都有硬指标,使德育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如“五爱”教育,我校要求学生从爱身边的人和事做起,由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父母,上升到爱家乡、爱祖国。德育就是要从小事抓起,只有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才是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6.
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爱国与爱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爱国与爱人民的关系,爱国与爱本职工作的关系;或者说,在实施《纲要)}的全过程中,要善于融汇贯通,着力渗透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本职的教育内容,并善于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焕发出的精神力量,因势利导地引导到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本职上来。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爱国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每一个在丧权辱国水深火热的旧中国生活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那屈辱而苦难的岁月,刻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自我意识本体进行历史进程与逻辑结构的剖析,一方面要阐明从先前定向于物的存在论到后来的自我意识的存在论,这一转向并没有抛弃前者,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追问存在,毋宁说这两种存在论是同一个东西;另一方面要阐明自我意识将形式推理的主观的主体收归于客观主体,形成了"主—客同一体"。最后以马克思哲学的视角,梳理自我意识的历史辩证法的理论贡献与不足,以警惕两种情况:因其理论贡献而囿于黑格尔哲学城堡,或因其理论不足而把它当作一条死狗抛弃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分析,见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与存在论所提倡的思想道路之间的区别,而《论无原则批判》遵循存在——思想——语言的脉络,较为成功描绘出了一种存在论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语言转向,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论发展为现代哲学存在论。语言是一种符号,属于作为信息中介的媒介,语言转向也可看作是符号媒介转向。通过对分析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的存在论分析,得出现代哲学存在论是媒介存在论。媒介存在论对应于媒介哲学,现代语言哲学就是媒介哲学的第一阶段——符号媒介哲学。符号不能单独存在,技术人工物作为符号的载体,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符号。未来哲学的发展将继续追问语言符号的载体——媒介技术,进入媒介哲学第二阶段——媒介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20.
李龙 《长白学刊》2003,(4):46-48
现在的教科书体系,认识论由于没有汲取康德的认识论反思成果,其存在论基础没有改变,依然停留在机械唯物论的基础上。康德考察了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意味着只有回答了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才能回答我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如何可能,若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只能是知性形而上学或独断论。马克思把包括认识在内的一切意识形式看作是历史的实践的结果,从感性活动、实践来理解事物,在存在论上解决了认识何以可能,揭示了意识的能动性根源,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生存论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