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什么是法,如何表述法的一般概念,自法产生以来,一直是政治家、法学家们探讨争论的重要问题。有的说法是一种意志,有的说法仅是行为规则,有的说法就是某一种精神,或者说是一种社会职能。还有的则干脆提出:“要想找到一个对任何法都能适用,并能把法和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来的理想的标志,是一种毫无希望的事情。”法是永远不能确定的,给法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也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一灯是夜的花朵航标是海的花朵星星是天堂的花朵火是大地的花朵我们伟大的党是灯,是航标,是星星,是火以自己的光照耀历史和未来以自己的美昭示生命和生活二你认识七月的第一天吗这个染着血埋着火的日子花岗岩凝成的日子最先升起的是太阳和旗帜然后有晨钟敲响然后是山和水的闪光  相似文献   

3.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思想路线的精神实质从实事求是不断扩充和发展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凝结了中国几代共产党人的心血,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核心体现。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目的,与时俱进是过程。  相似文献   

4.
永远的使命     
陈群洲 《中国监察》2008,(14):59-59
这是没有硝烟也你死我活的战场这是比刀光剑影更为激烈的较量这是前沿,是密不透风的天罗地网这是阵地,是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  相似文献   

5.
正当防卫是由公民的个人行为和国家的特殊授权组成。国家特殊授权是权利救济,是公力救济;公民个人行为是行为救济,是私力救济。因此,正当防卫是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相结合的产物。更为特殊的是,正当防卫表现出权利与行为的相对运动,其权利救济是国家刑罚权对公民权利的救济,是公权对私权的自上而下的补充,其权利的运行方向是下行的;而其私力救济是公民防卫行为对国家刑罚的补充,是私力行为对国家行为的自下而上的补充,其行为的运行方向是上行的。  相似文献   

6.
原告许某是浙江省某县个体陶瓷工,从事陶瓷生产多年,在当地同行业中技术最高。他生产的工艺品弥勒佛像,作工精细,色泽明亮,很受外商欢迎,是外贸部门收购和出口的热门货。许某的产品虽无注册商标,但每件产品底部都印有他的姓名章。这种姓名章实际上起到了商标的作用。被告人钟某是许某的同乡,也是个体陶瓷  相似文献   

7.
在审判实践中,经常发现一些民事判决、调解和裁定是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出具的。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出具的判决书,调解书和裁定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这些法律文书的标题和结尾处,不是以人民法院的名义出现,而是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出现。例如,法律文书的标题是××人民法院,结尾加盖的是法庭的印章。 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出具法律文书,弊端有二。一是违背民诉法的规定。民诉法(试行)  相似文献   

8.
对罪犯的惩罚和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两大课题,也是劳改机关基本职能的两个方面。惩罚和改造,作为完成刑法任务的两种重要手段,它所蕴含的内容却迥然不同。惩罚主要是治罪,是无情的;改造主要是挽救,是有情的。不断探讨研究惩罚与改造罪犯的基本政策和基本规律,明确惩罚与改造的指导思想,对于体现无产阶级专政机关  相似文献   

9.
杨振宁教授的一生做出过许多重大的抉择,从求学美国到走进象牙之塔,从入籍美国再到访问祖国,他的这些抉择大都是非常务实与理智的,也是十分正确的。他唯一的失误是他与李政道的决裂,虽说是事出有因,但确实是国际科学界的憾事,也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10.
邵艾青 《行政与法》2005,(10):15-17
实现由革命党理论向执政党理论的转型,是我党新时期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理论转型的突破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理论转型的标志,而科学发展观和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则是“三个代表”思想向实践理性的推进。  相似文献   

11.
围绕法的确定性不断出现争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否不相容,法律是否必须以牺牲不确定性为代价换取确定性。这是当代法学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命题。本文认为:法的确定性为非确定性判断提供了一个视角和参照,但不能一概反对法的确定性,应在法律的确定性中寻求不确定,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法的确定性是必要和根本的,法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实在的必需。不确定性不但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它是确定性必要有益的补充。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对立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公诉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伟 《法学研究》2002,(2):20-32
公诉的价值目标是国家与社会通过公诉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公诉在客观属性上具有众多功效 ,但国家与社会自觉追求的是其中最有意义的功效。公诉的价值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法律正义 ,这是公诉的外在价值 ,保证公诉结果的正确性 ;二是体现程序公正 ,这是公诉的内在价值 (独立价值 ) ,突出公诉过程的公平性 ;三是注意诉讼效益 ,这是公诉的功利价值 ,强调公诉制度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3.
行政机关的不作为是指行政机关放弃职责,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状态。不作为违法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常有所见,目前,不作为已被纳入行政诉讼的轨道,但对不作为的性质和特征,不作为之诉的特点等尚缺乏理论上的阐述,从而也影响到诉讼实践。一、不作为的性质及特征不作为的性质,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不作为是行政违法的表现。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其表现形式有2种:一种是行为违法。另一种是不作为违法。履行法定职责既是行政机关的权力,又是行政机关的义务,当行政机关放弃职责,不履行法定义务时,同样是行政违法的表现。二是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1991年的《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提出:“人权是个伟大的名词”.人权保障具有重大意义,即人权保障是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是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切实保障,是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西法律式样的不同根源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模式 :西方的社会主导模式与我国的国家主导模式。西方的社会主导模式造就了西方的法律是社会的法律 ,是社会控制国家的工具 ;我国的国家主导模式导致了我国的法律是国家的法律 ,是国家控制社会的工具。这一不同的首要制度表现就是西方的法院是社会的法院 ,是权利的保护机构 ;而我国的法院则是国家的法院 ,是推行权力的机器。它的另一表现是作为社会权利的代表者参与法律程序的律师制度的有无。它在思想上的表现便是西方的法学是社会的、反思的法学 ,而我国的法学是国家的、注解的法学。  相似文献   

16.
关于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青荣 《河北法学》2001,19(2):85-87
法治 ,即法律之治 ,不是用法来治 ,这是法治与人治的本质区别 ;法律至上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社会公众树立起法律至上观念 ,是实现法治的社会精神基础。法治与民主是伴生的 ,保障民主必须限制权力 ,法治的重要功能是限制权力的滥用 ,权力的正常运行仅靠当权者的自律是不够的。程序不仅是保证法治运作的手段 ,也是法治所追求的实体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曾看过一则报道,印象非常深刻,是关于纽约中央车站拆除的官司。纽约有一个中央车站,已经矗立了些年头,而且位于纽约的黄金地段。由于是老房子,只有几层,从土地的利用率来讲,简直是浪费黄金。所以车站楼宇的所有者决定拆了原有的老车站,建高层建筑,车站的功能并不丧失,只是外观更现代。在我们看来,这本是个很好的想法,没想到却遭到了很多纽约市民的反对,他们认为,老车站是一栋历史性建筑,是纽约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价值是属于纽约全体市民的。可是,依照当地法律,老车站的所有者是完全可以拆的。于是,纽约市的一些文化界的人士行动起来,组成…  相似文献   

18.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都是游子归家的季节,哪怕路途遥远,纵使风雪交加,也从未阻挡过亲人团聚的脚步。采买,穿插于繁忙工作季的间隙,人们筹划着归乡的礼物、忙且开心:似乎年,才是人们奔忙后内心真正回归宁静的节点;归乡,才足以使人们的精神真正松她。眼下的这座城与心中的那个乡之间勾连的是亲情,承托的是梦想。  相似文献   

19.
论环境法的正当性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判断和论证环境法的正当性有五项依据。科学依据是判断环境法正当性的"钢规铁律",具有正当性的环境法律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信仰和伦理道德是为法律提供正当性的基本方式,衡量法律是否正当的最终标准是正义,而正义基本上是一个信仰、伦理道德问题;利益是衡量法律正当性的常衡器,将利益作为判断法律正当性的依据,是指该立法是否增加了正当的、积极的利益,是否限制了不正当的、消极的利益,对增加的和限制的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将合法律性作为论证环境资源法正当性的一个依据,主要指其符合宪法、法统和环境基本法律;衡量制定的法律是否正当、有效,主要取决于该立法过程是否切实遵循了正当程序,判断立法程序正当性的实际标准,是看是否重视立法的民主程序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20.
权利是法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公民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是所有权利之中最为重要的权利。对于公民权利的进一步分类和对其存在的基础的探索,特别是讨论与公民法定权利密切相关的各类权利,是法学中的基础学科——法理学与法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