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企业的文化都是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然而其文化底蕴又与本行业的特色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民族机器纺织工业至今有一百多年(128年)的历史,江苏纺织业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09年)。目前还健在的,一百岁以上的有“南通大生一厂”和“苏州苏纶纺织厂”,八十年以上的更多。因此,我们的纺织企业文化历史悠远,根深底固。既有行业特色,又有各自的企业特色,是一笔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在二战的废墟上获得了飞速发展,美国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日本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中有“文化”,“文化”中存在“力量”,“文化力”不但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能驱动“经济力”。这个理论的发现在国际企业界引发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新构想。当我们透过滚滚热浪,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冷静审视和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在成功的个案背后,无不是“个性文化”在熠熠闪光。比如,宁波雅格尔、青岛…  相似文献   

3.
开滦集团公司是具有128年开采历史的国家特大型煤炭企业。开滦的百年发展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近年来,我们注重挖掘百年企业丰厚的文化资源,自觉运用企业文化理论指导推进企业管理实践,并就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企业独有的文化体系,使之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现实文化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陈胜前 《人民论坛》2021,(5):144-146
“内卷”描述的是文化或社会发展的停滞现象,不是衰落、失败,或是崩溃问题。“内卷”与缺乏交流和关键约束不能突破两个因素相关。用“内卷”考察中国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解。中国历史,自西汉以后,很长时间处在农耕与游牧政权的拉锯战中。这两千年中,中国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民族融合,形成了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无缝对接。保持开放的环境、与世界畅通交流,突破关键的约束,仍然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霍小娟 《前沿》2006,1(12):226-229
“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从历史上看,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中梳理出“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辨析各自独特的内涵与基本精神,总结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贵山之阳     
聂焱  杰子图 《人大论坛》2011,(10):58-58,F0003
典藏贵州·多彩锦绣 顾名思义,“典藏”应该是“经典的收藏”。对我们来说,能够称其为“典藏”的,一定是那些即有很高艺术价值,又有一段丰富的历史文化的怀想,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而“炎黄子孙”作为一个独立用语,却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炎黄子孙”一语大致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而每个历史时期的意义却又有异同。通过对“炎黄子孙”一语演变过程及其意义、内涵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炎黄子孙”称谓的内涵,而且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与实践》2006,(1):14-17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代表先进文化是党执政的基础,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已作了明确表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把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着力加强的五大建设任务之一。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正像一个民族文化需要几百年上千年的积淀一样,企业文化也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来形成,任何一种企业文化都脱离不开它置身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但开发区的国有企业也才步人由计划管理向市场调节的转型时期,我们的企业文化长期以来都是建立在计划体制框架之内的。随着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在外部环境已经不容我们仍然维持现状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也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要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在近几年形成了一些理念上、口号式的文化表象,但这种表象背后却仍然是以传统国有企业的观念为主流,我们员工的行为与所提出的企业文化理念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泰达控股公司作为开发区国有企业的代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今日上海》2010,(9):8-10
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百余年间建成的历史建筑,奠定了今天上海中心城区的基本空间格局和风貌景观。这些历史建筑所汇集的东西方的建筑文化,是上海城市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1986年,国务院批准上海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上海致力于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包括“保护建筑”、“历史文化风貌区”和“风貌保护道路”三种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凝聚人心、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进程中 ,我们应该做到 :企业文化必须融合世界性的文化观念 ;企业文化的核心必须具有扩张的概念 ;企业文化的推行者必须是具有全球战略观念的企业家 ;企业文化培育必须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 ;企业文化的培育必须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 ;企业文化要具有独特性 ;在新的世纪里 ,企业更要注重“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王建发 《研究与交流》2005,(6):17-19,21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着交道。但人们容易把企业文化看成是一个比较“虚”的东西,有人统计过,光企业文化的定义就不下100多种,这些定义众说纷纭,给人感觉是云里雾里的“文化迷宫”,且企业文化理念又具有抽象性,因而使许多人望而怯步。太虚了,让人感觉可望不可及;太实了,让人感觉只不过是大箩筐、大杂烩,大众化的文娱活动,“不管用”。因而不少人觉得企业文化难搞、难推、难开展。这很容易对文化建设的深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企业文化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价值观或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企业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判断标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要保证和巨大动力。建设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企业制度建设,提高创新能力,重视塑造企业形象、培育企业精神,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关公“忠义”精神与三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元庆 《前进》2003,(11):32-34
一“关公文化”是依托三国名将关羽事迹而演绎、塑造的以“关公崇拜”为主题的历史文化现象。作为关公文化之主体的“关公”,是兼具“人”(关羽)、“圣”(关公)、“神”(关帝)三者于一身的复合体形象。不单是历史人物形象或文学艺术形象,而是依托历史人物的真实,经由文学艺术的演绎、塑造,极致地提升为“百代帝王之准则”、“千秋神圣之规模”、“独为妇孺所称”、“百世所崇”的神圣偶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关公崇拜现象实质上属于“英雄崇拜”文化范畴。在中国古老的英雄崇拜文化林苑中,关公崇拜现象的辐射力度,即其影响力的广深…  相似文献   

14.
陈计冰 《传承》2012,(13):8-9,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五千年的优秀历史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我党对文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现实依据,世界发展趋势的大力推动是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和“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失衡是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内在动力。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形势,都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第一: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这样我们才有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可能性的起点。中国的文化发展只能从中国本身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绝对起点,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存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晓沙 《台声》2007,(6):74-82
“宣南”是北京宣武门外以前一带地域的泛称,也是约定俗成的特定历史地域概念。宣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宣南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北京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在北京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具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胡琳 《中国保安》2022,(4):115-116
多年来,安徽中天保安集团有限公司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特色企业文化建设道路。公司以企业发展为先导,以精神文化为基石,反复论证、推敲、提炼,最终确立了企业使命、企业核心价值观等6个文化理念,形成了“厚德、合作、发展、创新”的文化基调,明确了“不辱使命、服务一流”的神圣使命,深化了“忠诚、责任、安全、文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的文化是根基。创建和谐社会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要创建和谐企业,而创建和谐企业首先要做的就  相似文献   

19.
深挖城市精神的“源”与“骨”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由于自然地理的局限与塑造,每一座城市都形成了特有的风土人情,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地位。这些,是城市精神的“源头”和“筋骨”,也是这一城市区别于另一城市的独有气质。如果没有了区别,没有了特点,千城一词,不仅模糊了城市的面貌,割断了城市文化的历史脉络,“城市精神”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本真意义。因此,在提炼和塑造“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切不可盲目跟风、追风,必须深挖城市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和特征,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背景下,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三个越来越”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军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军队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