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姝倩 《创造》2016,(5):52-53
正创造"人人守法、事事依法"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冲突,降低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培养公民信任法律、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让法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氛围,这是中国迈向民族复兴、实现伟大梦想的价值指引。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全民守法成为社会常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法治信仰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创新与改革的新提法。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深入理解"法治信仰"的内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需要明确其同政治信仰、道德信仰之间的关系。法治信仰与政治信仰是并行不悖的,要结合政治讲法治;法治信仰与道德信仰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法治和德治要协同发力。在我国治理实践中,学法与守法领域最能精准评估法治信仰目标的推进实况。学法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基础前提,守法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3.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我们不仅需要全面推进浙江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我们同样需要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建设一个办事有法可依,公民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浙江",是人大代表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如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16字基本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16字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建设"强调的是包含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在内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普法宣传要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建设进程要求相匹配,要满足群众法治供给侧需求,通过丰富多彩、循序渐进、针对性强、务实创新的普法宣传方式让全体公民知晓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的内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6.
法治中国建设目标实现需要社会主体广泛认同,新时代公民法治认同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思想根基,是法治中国运行的社会动力源泉,也是法治政府建构的民主政治价值基础。新时代公民法治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法治精神极为缺失、法治理念有失偏颇、法治思维亟待增强等几个方面。推进新时代法治建设,培育新时代公民法治认同,要激发其法治情感动力,要培育公民具有与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相匹配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关爱意识,要内化法治价值引领,坚定地立足于生活实践向度、参与社会维权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7.
张红昌 《今日海南》2014,(12):17-17
<正>作为依法治国建设中的最广大群体,公民的法治观念与守法状况对依法治国建设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除了要在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外,尚需要努力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改善公民遵纪守法状况。第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质言之,应通过各种形  相似文献   

8.
正2021年8月27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转发了《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年-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市、县(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让我们一图看懂福建省"八五"普法规划。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主要目标: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形成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法治的实现需要对现行法律足够尊重、信仰、服从。规则意识是法治精神建立的内在动力和保障,培养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是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柱,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政府、企业、公民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路径多有不同,应分门别类、共同推进。培育政府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政府法治精神建设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于法治建设尤为重要,只有政府带头守法、遵守规则,才能引导企业、公民自觉守法。首先,政府权力规范化、法律化。政府在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是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让公民信仰法律,协助建设一个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因此,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对法治忠诚、尊重,以法律来组织和构建社会秩序,就成为建设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生动力。笔者结合热点案例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现实,阐述如何实现法治信仰,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如何形成一个健全、完备的法治文化氛围,进而建立法治社会下有效的法律实施机制,保障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权利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必须有全社会的法治精神作保障。而法治精神的树立,离不开法治文化的  相似文献   

12.
柳玉祥 《群众》2014,(11):22-23
<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着社会矛盾尖锐、民众法治信仰缺乏、治理手段单一等难题,必须以法治为保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推动党政机关依法办事、公司企业诚信守法、人民群众遇事找法,促进良好治理格局的形成。一、以促进人人信仰法律为重点,大力创新社会普法教育机制近30年的普法工作,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普法工作要尽快向"努力把法治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这充分凸显了全民守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并不完全取决于法律条文有多么复杂严密,也不仅体现在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全民守法。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居民行为规范有助于提升居民行为规范意识,推进全民守法。培育居民行为规范必须在抓好非法律性行为规范建设的同时,努力改善法治环境,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港湾。  相似文献   

15.
正法治是国家之利器、行为之准绳。尊崇法治固然需要全体公民的法治信仰,但更需要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信念。只有国家公职人员带头尊崇法治,全体公民尊崇法治的信仰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带头遵循法治,严格依法办事,才能让全体公民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进  相似文献   

16.
正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  相似文献   

17.
胡燕佼 《新东方》2016,(4):64-66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宪法确定的治国方略。基层干部在法治国家建设中角色地位特殊,带头学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是决定基层干部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关键。提升基层干部法治能力对于进一步有效地实施宪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稳定有序的法治文化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存在法治理念不普及、法治体系不健全、执法过程不严格和司法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绿色发展的推进。对此,要从立法、守法、执法、司法四个层面予以完善提升,为实现"美丽中国"铺路架桥。  相似文献   

19.
法律教育分为法学教育和法治教育,前者是面向法科学生的专业型教育,后者是面向公民的普及型教育。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双重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理想的法治教育由此可以被分成四个实施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普通公民的知识教育,法律教导公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第二阶段是针对违法公民的惩罚教育,如果公民没有服从法律的教导,法律就用它的惩罚来纠正违法者的行为,引导违法者成为守法公民。第三阶段是针对守法公民的德性教育,法律通过其蕴含的道德意涵教导公民是非对错、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使得公民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消极守法,而是因为响应法律的道德意涵而积极守法。第四阶段是针对立法者的提升教育,法律在守法公民中选出智慧又坚强的人,教育他们成为更优秀的立法者,制定更为良善的法律。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法律越来越良善,公民越来越有道德。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4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11年至2015年,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顺利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体公民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