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严重反社会的行为时有发生。由于他们未满14周岁而被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这部分"严重不良行为少年"客观上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危害结果,法律却又对他们无计可施。我国对于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司法处遇存在缺陷和空白。可以从原有的收容教养制度和工读学校入手,借鉴域外先进刑罚理念和处遇理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司法处遇制度,包括完善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制度,将原有的收容教养制度和工读学校完善发展起来,与发展中的社区矫正相结合,建立适合这群体的社区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2.
2016年7月18日,广西岑溪13岁少年沈某杀害了比自己年龄更小的三姐弟,并将尸体丢弃在废井中. 去年10月18日,湖南邵东3名未满14岁的少年,杀害了52岁的教师. 前者被收容教育3年,后者被移送工读学校.这意味着,他们都被免于刑事处罚. 按照我国刑法,14周岁以下青少年实施任何刑法禁止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与之相矛盾的是,家庭管教、工读学校和收容教育往往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工读学校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工读学校从1955年开始创建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和帮助上,工读学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工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困境,因此需要为工读学校立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工读学校生存与发展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我国工读学校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系统工程中的作用。工读学校立法进程应采用制定部门规章——制定行政法规——制定法律的渐进方式。  相似文献   

4.
石军 《犯罪研究》2016,(5):9-14
虚拟工读学校相对于传统工读学校而言,是针对传统工读学校存在的弊端进行的一种适合国情的制度创新,虚拟工读学校即将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安置在市辖区或者县辖区内适宜的义务教育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教育、矫治和挽救的特殊教育形式。通过分散办学和集中接受教育矫治等方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建立台账,通过文化技能教育与法制、亲情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早日实现成功转化,可以说虚拟工读学校是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工读学校是既不同于普通中学、又不同于少年管教所的特殊学校。吸收到校学习的对象是犯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但又不够逮捕判刑的中学生,他们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和挽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近年来曾在南京市鼓楼区工读学校进行过调查研究,下面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工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工读学校,这个词汇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消失,取而代之的规定是兴办“专门学校”为那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提供义务教育。 目前,最令工读学校困惑的是:工读学生毕业后却又走向犯罪的道路。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六中的法制课老师周龙表示,目前我国的工读教育主要接收初中学生,到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就结束。这不利于工读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治,应延伸到高中,而国内目前只有上海将工读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的犯罪,刑事政策是国家或社会罢休对犯罪,犯罪者以及犯罪诸现象,根据以镇压,压制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有指导意义的活动或措施。  相似文献   

8.
罗峰 《广东法学》2006,(5):78-79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第四十九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是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犯罪人未成年的年龄,是正确适用该原则处理未成年犯的关键所在。此乃笔者经过办理一件二审刑案后获得的感知。该案的案情是:  相似文献   

9.
《法治研究》2006,(7):63-63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此规定是基于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身体、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客观情况而制定的,也有保护未成年人的用意。但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以14周岁作为分界线是否恰当?  相似文献   

10.
王琛 《中国司法》2009,(10):102-103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低龄化、凶残化及智能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只有找准原因,才能从源头入手,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日益频发。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入手剖析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可见刑事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刑法学意义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认定和成年人犯罪没有什么区别,即严格以《刑法》为标准来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只有当某一行为具有犯罪的三个特征,即社会危害性、刑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与社会》2011,(12):8-9
选举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统称,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除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凡是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011年至2012年,  相似文献   

13.
崔刚 《人民调解》2007,(7):19-20
如何加强对未成年矫正对象(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少年犯")的教育管理,使其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是社区矫正试点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日前,笔者参与社区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以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为主,他们都具有自己完全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那么,根据高校学校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以学生管理为基础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就应该是一个建立在基本平等基础上的契约性质,以体现契约双方的意志性。  相似文献   

15.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是1997年刑法增设的一个新罪。目前 ,刑法学界普遍认为其犯罪主体为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意味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笔者认为 ,这与本罪的立法旨意和立法精神不相符合。从立法旨意看 ,将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从抢劫罪中分离出来 ,旨在对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予以重点打击。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是从抢劫罪中分离出来的。它与抢劫罪的关键区别在于犯罪对象不同。抢劫罪的对象是公私财产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对象是枪支、弹药、…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我院在审理一起嫖宿幼女罪案件中查明,被告人不明知嫖宿对象是未满14周岁幼女,从其身体长相看也不应知是未满14周岁的幼女,被告人是否构成嫖宿幼女罪?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构成嫖宿幼女罪。理由是:不管是否明知,只要有嫖宿幼女的事实就可以定罪,这是法律对幼女的特别保护;再从刑法第三百六十条的逻辑结构看,该条第一款对“明知”有叙明,即“明知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卖淫、嫖娼的”,而该条第二款“嫖宿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中却未叙明“明知”,表明无须被告人“明知”。另一种意见认为不构成嫖宿幼女罪…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未成年犯是指年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罪犯。对未成年犯实行单独监禁并给予特殊待遇,是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以下简称《监狱法》)在第75条中明确规定,对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应当以教育改造为主。这一规定不仅完全符合《联合国少...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民族的传统,习惯等情况不同,各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上限年龄和犯罪范围的规定不尽一致。在我国,根据《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未成年人应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实施的危害社会并应受刑罚处罪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犯罪学》在我国至今仍是一个空白。人民大学法律系现已决定开设这门课程。它以研究犯罪与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为对象,为区别于刑法中的“犯罪论”,定名为《犯罪社会学》。初步确定,这门新课将于一九八二年春与同学见面,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犯罪产生的原因、与违法犯罪有关的社会改造问题(如劳动教养、少年犯管理教育、工读学校及其它社会改造等)、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犯罪的预防问题,以及外国《犯罪学》有关的专题等等。目前,教师正在积  相似文献   

20.
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