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是中国社会最基本和重要的伦理范畴,也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孔子对孝特别关注,他从"孝敬"、"谏诤"、"父慈子孝"、"亲亲"、"仁"等多个层面创构了一套儒家孝伦理思想,成为其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孔子孝论,发掘孔子儒家"孝的文化"科学内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对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范畴 ,从孔子发展至《孝经》 ,儒家孝悌思想已形成完整的系统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儒家学说给中国社会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仅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圣说”,统治中国达二、三千年之久,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儒家思想文化已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在儒家学说中,道德的作用被宣染到至极。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也说:“以德行仁者王。”孔、孟开儒家之先河,首先将道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视之为行政立国之本。故此,先秦儒家诸代表人物就怎样发挥道德的这种作用都进行了丰富的阐述,提出了诸多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今天,…  相似文献   

4.
孔子和谐思想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下,孔子集内圣外王于一身的精神气质非常具有倡导价值,这是一种个人的身心和谐与外部的社会和谐通融连贯的产物。仁爱的情操、自然的情怀与审美的情趣,共同构成了孔子之“乐在其中”的身心和谐的全部内涵,也是他的内圣精神的全部写照;内在的仁外化、表现出来就是“爱”,就是“孝”,就是“礼”,就是“和”。孔子试图以“爱”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孝”建立起良好的伦理关系,以“礼”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关系,最后以“和”建立起全社会和谐、协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并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一、孔子的和谐社会思想理论孔子的和谐思想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孔子在《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礼”指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大政方针,指的是周礼“;和”,不单纯是和气的和,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和谐之意,而是特指国家政权的和谐和社会形态的和谐。“贵”,为最好、最高之意。这一句话的意思通俗的讲,就是说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周礼(…  相似文献   

6.
传统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经济发展、政治与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阐释“孝”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及消极影响,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发挥它的道德教育和激励作用,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中国文明发展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军事思想就文化层面来讲也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这一点有时会被忽视。本文首先从史籍记载的孔子的家世、生平活动、教育成就等方面考证孔子的军事造诣。详细论述了以“仁哉”、“慎战”、“教战”为特色的孔子军事文化遗产与后世传承。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包括"孝"文化在内,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以孔子命名的"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孝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利用现代科技为载体进一步将中华"孝"文化向全世界发扬光大。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融、构建和谐世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世界审视与传承儒家思想有重要现实意义。儒家假设基础揭示了孔子对社会规律的发现而不是发明;儒家思想假设基础解释了“君德”的重要性,如果偏离这个假设基础,就必然成为压迫人民的统治工具。在全球一体化的信息时代,只有强化儒家假设基础,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才能遵循更高层次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原则,才能真正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孝"有两个对应的概念:一个是"慈",一个是"忠"。按照儒家的理想:家庭里,父慈子孝是美满的;国家中,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是应当的。"孝"与"慈","孝"与"忠"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是和谐相处、并行不悖的。但是,历史的现实却是父未必慈、子未必孝,而孝忠兼顾也往往处于两难境地。面对这些伦理困境,儒家采取了父权专制和君权至上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这些解决方式的道德哲学根源则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整体至上与个体至善的价值理念,对这一价值理念应辩证分析、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11.
诚信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儒家儒学思想中得到了深刻的阐发。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从自身儒家伦理观念出发,对诚信思想进行了或隐或显的表述。通过对其诚信思想的梳理与剖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诚信理念由“信”到“诚”,再到“诚”与“信”一体化表述的发展历程,在内容上则表现为个人修养、人伦关系和政治层面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入与展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到墨子的“兼相爱”,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  相似文献   

13.
孔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在以孝、诚为先的德育思想;以“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中正的中庸理念;以“求富疾贫”、“取之有义”的义利观三个方面。重温与借鉴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孝的思想贯穿社会发展始终,孝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孝作为儒家核心理论之一,倡导"百善孝为先","君子立身,孝字为本"等理念,不仅对当时社会,而且对后世道德价值观的塑造也影响深远。我们应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孔子的孝思想,寻求其合理成分,挖掘其现代价值,使其在当今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而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儒家和谐文化观中主要包含着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体说来,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等。探讨儒家传统和谐文化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性善论与法家的性恶论分别是儒家“仁政”与法家“法治”两种不同管理主张的理论基础。孔子根据人性可塑而提出“德治”,孟子根据性善论而提出“仁政”,确立了儒家的“善政之道”。荀子根据性恶论提出“礼法兼治”的管理主张。法家韩非子等人则根据性恶论提出“以法治民”的管理之道。自汉以降传统中国的治道实为儒法(德法)互补与平衡,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和谐管理的智慧,这对当前刚柔相济的管理变革和中西管理文化的融合都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所推崇的儒家“中和”思想与和谐教育理论对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在此,从和谐关系和和谐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庸思想对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价值体现,以期引起大家对中庸思想与和谐校园关系的重视和研究,进一步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庸思想,努力为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作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或“礼”不仅是先秦儒家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也是刑事政策的指导原则。先秦儒家在司法方面也体现了“中”的价值取向,强调司法公正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司法公正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保障。儒家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治国方略追求的最高目标即社会和谐。儒家的治国之道追求的是社会和谐,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有效防治犯罪。在犯罪的防治对策上,儒家并不主张单纯诉诸法律手段,而是强调运用经济、政治、道德等多种手段来防治犯罪。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西方思想史,集体主义教育几乎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并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受不同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影响,其发展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下面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西方集体主义教育作简要概述与比较。一、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教育。(一)剥削社会的整体主义教育。中国剥削社会的集体主义教育是以儒家整体主义思想为基础,围绕对集体与个人关系问题的认识展开的,故可称之为整体主义教育。早期的思想家们对此进行了大量论述,他们大都主张整体利益至上论。儒家伦理思想集中体现于“孝”、“忠”、“节”三个德目之中,这“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学说的奠基者,孔子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合体”。就任何一点切入,皆能发掘出深邃的义理。以和谐而论,孔子也有其独特的观点。其核心内容可从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其中一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