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相传晋代王祥为了母亲的健康卧冰求鱼,有了“王祥卧冰”的典故,这里有孝道,也有医道。《孟子》一书中有熊鱼难兼的成语,把鱼上升到熊掌的高度,可见鱼的珍贵程度可与熊掌媲美,后人又把鲤鱼当做吉祥富贵的象征,说明古代已高度重视鱼类的价值。难怪有人说北方的爱斯基摩人冠心病发病低,糖尿病也少,是多吃鱼的缘故,日本人寿命长也和爱吃鱼有关,北极地区阳光差,但佝偻病少,也和吃鱼多有关。足见吃鱼和健康的紧密关系。鲤鱼是最常见的淡水鱼之一,《神农本草经》称“诸鱼之长”。从药用角度说,鲤鱼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养胃,利水消肿,通…  相似文献   

2.
机关旁有一个池塘 ,池塘里有两条鲤鱼 ,一条是金色的 ,一条是青色的。两条鲤鱼是一对恩爱夫妻 ,它们每天一起戏水 ,一起觅食 ,日子过得虽然简朴一点 ,但也顺心、自在、惬意。有一次 ,它俩正在觅食 ,一下子碰上了一块钓饵。青色鲤鱼游上前去想吃 ,金色鲤鱼急忙上前阻止并劝说 :“这种东西千万吃不得 ,弄不好会把命搭上。”青色鲤鱼不听劝告 ,还想吃。金色鲤鱼说 :“我曾经吃过这东西 ,多亏了我叼得块小 ,还把我的上唇勾豁了 ,缝了三四针 ,住了十多天医院才算好了 ,这送上门的好东西 ,一定动不得……”青色鲤鱼被劝住了 ,它们一同游向有水草的…  相似文献   

3.
《春秋》2016,(3)
正在黄河下游,从滨州沿黄河右岸大堤东行,到东营市境内,黄河大堤就分成了两条,一条顺黄河而行,另一条蜿蜒东北而去,至垦利县西冯村东侧两条大堤对接,形成了状似弯月的大展区,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用于黄河下游防汛防凌的南展宽工程。打开黄河南展区的尘封记忆,回顾黄河南展区的世事沧桑,对于今天黄河南展区综合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缘由黄河流入东营市后,河道左转弯近90度折向东北,进入了长达30公里的"窄胡同"。这段河道南起  相似文献   

4.
正黄河美景:壶口瀑布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秦晋大峡谷中的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冲过壶口的一刹那,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流域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相似文献   

5.
没到黄河壶口之前,脑子里一片混沌。该怎样勾勒壶口瀑布的形象呢?在我看来,情思再怎么驰骋,比起实实在在的壶口瀑布都不会夸张。“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在黄河这块神圣的调色板上,它比什么都绚丽,比什么都诗化。  相似文献   

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几千年来,它哺育着两岸的亿万人民,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是,黄河含沙量大,下游河道淤积严重,引起频繁的灾害,长期以来又成为一条闻名于世界的灾害性河流,尤其下游最为严重。因而,历代治河,都以下游防洪为重点,现在...  相似文献   

7.
苗家鲊鱼     
贵州省三穗县的寨头、巴冶等地的苗族人民喜爱吃蚱鱼,这种传统特产,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制作独特,用料考究。可“生”食,也可以熟食,诱人食欲,是苗族人民招待亲朋好友的佳肴。 制作蚱鱼的主要原料是鲤鱼和米面。这里的苗族人民素有稻田养鱼的习惯,每年秋收时节,把鱼捉来,做成蚱鱼,多的一家两坛,一般也要有一坛。米面用粘米或糯米炒熟,磨粉而成,并拌以盐巴、生姜、花椒、辣子面等佐料以作备用。制作时,先将鲜鱼破肚洗净,取  相似文献   

8.
黄河花园口的洪水郑州花园口是黄河洪水进入下游的门户,由两条大堤和高出地面的河床组成的下游河道,象一座万里长城式的高架渡槽,滔滔洪水似腾空蚊龙,左突右冲,翻滚飞舞,奔向东海。花园口的洪水,是整个下游防汛的信号、标志和依据。天有不测风云,自大禹治水至今数...  相似文献   

9.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于1997年10月28日顺利实现截流。黄河上已经修建了那么多水利工程,为什么还要再建一个小浪底呢?黄河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条平静的河流,2500多年以来,黄河下游就决口1500多次,大的改道有26次。每次决口改道都给两岸人民带来惨重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据了解,自1972年至1999年的27年间,黄河下游有21年出现断流,对黄河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建国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54年开始编制黄河综合规划,选定三门峡为一期工程,小浪底为三门峡以下一系列梯级电站之一,属远期开发工程。由…  相似文献   

10.
<正>“吃着特色黄河大鲤鱼,欣赏着黄河生态廊道的美景,真是有滋有味!”近日,在新安县仓头镇鹰嘴山风景区一家名叫“秋芬渔家”的农家乐,不少游客这样说。“秋芬渔家”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一侧是大河的烟波浩渺,一侧是青山的叠翠磅礴。从最初“门可罗雀”到如今“一座难求”,店主陈秋芬脸上写满笑意。她认为,这一切得益于新安县人大常委会推动国土绿化、打造黄河生态廊道带来的大好机遇。  相似文献   

11.
从首次调水调沙看黄河下游防洪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年均淤积泥沙2.2亿吨,致使现状黄河下游河床普遍高出背河地面4~6米,黄河成了悬在下游两岸人民头上的“悬河”。由于黄河特殊的多泥沙、善淤积的河情、河性,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任重道远。为了科学调度水库,改变黄河小水多沙、高含沙水流淤积下游河道的不利局面,进一步探讨河道的冲淤规律,实现增大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和行洪能力,改善不利河势,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的目标,2002年7月4日—7月2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试验中暴露出的黄河下游防洪减灾问题分析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精心准备下,在各…  相似文献   

12.
汪金友 《前进》2014,(4):64-64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所以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有一个下属问他:"您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别人的鱼。接着,他解释了自己拒鱼的理由。那些人为什么会给我送鱼?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我手中的权力。如果我  相似文献   

13.
史载:战国时期,鲁国相国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人们争着送鱼给他,但均被拒于门外,下人问他:您喜欢吃鱼,为何不受呢?公仪休深刻地分析道: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肯接受鱼,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就难免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要徇私枉法,徇私枉法就有可能被罢官。如果我的相国职务没有了,这些人也  相似文献   

14.
《前进》2018,(12)
正《醒世恒言》有一则"薛录事鱼服证仙"的故事。唐朝时,录事薛某高烧中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金色鲤鱼,几天不曾觅食,肚中甚是饥饿。此时,正遇一渔夫垂钓,他明知饵里有钩,怎奈香饵诱惑,于是张嘴吞饵,结果被渔翁钓了上来。冯梦龙点评道:"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这则故事警示我们,要管住自己  相似文献   

15.
信息窗     
▲朱镕基同志要求长江、黄河中上游各省调整思路,要把水土留住。黄河中上游地区不要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粮食,而是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下游治理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现在就是要乔、灌、草一起上,把山盖起来,不要种田。  相似文献   

16.
来函照登     
《中国减灾》编辑部: 贵刊1992年第2期“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对策建议”,说明黄河下游防洪减灾的形势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强调黄河下游河道的防洪治理,提出对策建议,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难度大,短期内进入下游的泥沙不会明显减少”;“上游水库修建和灌溉事业发展不断引起的水沙条件变化给下游防洪带来新问题。”这些论点用来说明必须加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是可以的,但必须作补充说明,以免误解。上中游水土保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新知     
《时事资料手册》2008,(2):112-112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2.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8.每天足量饮水 ,合理选择饮料;9.饮酒应限量;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相似文献   

18.
高中华 《中国减灾》2013,(9X):44-46
<正>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入海,是黄河变迁史上第六次大改道,也是最后一次改道。1850年黄河改道之后,黄河下游流经山东地区的灾情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对运河的影响十分明显。每次黄河发生决口必影响到运河,小至运河不畅,大至运河决口,形成大规模的黄河、运河决溢。运河由长江往北过淮经黄至京师,借黄淮济运漕粮,黄淮水灾对运河影响很大。黄河、运河两条河流的命运息息相关。1855年黄河  相似文献   

19.
正黄河河流生态失衡和逆向演变的关键因素,实质是流域水土过度开发长期累积的生态影响与破坏。"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一条自然条件复杂、河情极其特殊的河流。长期以来,流域上中游地区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问题突出,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加剧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和洪水威胁,严重制约着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防治黄河洪涝灾害始终被作为历代执政者治国安邦的大计而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千百年来,黄河滋养了沿岸丰饶的物产,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黄河也是一条自然条件复杂、河情极其特殊的河流,多害多灾。历史上,黄河上中游地区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泥沙淤积,形成悬河,洪水肆虐。多沙、少水、污染严重、生态脆弱,是黄河流域的核心问题,尤其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经济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