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美国,农业合作社是农场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借鉴欧洲合作社尤其是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和创造出来的一种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形态最初并未体现于法律中。及至20世纪初期以后,在寻求农业合作社反垄断豁免及税收优惠的过程中,经由制定法和判例法的合力,农业合作社逐步实现了形态法定化,并在法律的助推下得以进一步勃兴。美国农业合作社形态法定化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如下启示:应重视并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提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制度的确立应积极回应实践中的制度创新;我国农业反垄断豁免的主体界定可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就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开展立法调研。其中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是否确认合作社国际原则,存在着分歧与争议。笔者以为,确认合作社国际原则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有利无害,甚至可以说利远大于弊。首先,合作社国际原则是对国际合作社运动经验的总结,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比较适用,且具有一定的示向性。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各国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规则或法律。合作社国际组织在筛选的基础上确立了国际性标准或原则。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届…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有效保障农民的权益。国内外经验证明,以组织的形式保障农民权益是农民权益保护的最佳选择。而目前,因对农民组织的社会功能存在错误认识,我国有关农民组织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农民组织的形式单一、功能不完善、组织性保护有限等。因此,要发挥组织性保护的核心作用,就需要转变观念、制定农会法、修改与合作社有关的法律,从而实现对农民各项权益的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起步较晚,当前仍处于试验性发展阶段,文章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产生和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以资金互助和信用合作两种合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对现行合作社法律进行完善和扩充,结合各省市地方政府的实践经验,分析其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总结认为应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外部监管,从法律层面上对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5.
合作社作为"舶来品",在20世纪初为挽救中国乡村社会经济"移植"而入,所以主要针对农民,然而弱势群体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农民,近年来,城镇也暴露出下岗工人、残障人士等多类型弱势群体经济社会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发源于意大利的社会性合作社,则能有助于促进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助、合作,尤其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吸收社会合作社这一新型组织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界定社会合作社的概念入手,进而讨论其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法律语境下的合作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社立法指南》的观点,"合作社通过其社员的努力,日益被作为一种实现公司认为无利可图及政府不能或不愿意实现的目标的一种手段"。合作社的上述价值使得各学科都关注对合作社的研究,法学也不例外。无论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社会学领域,合作社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本文着重从法律主体的角度研究合作社,这也是合作社在法律语境下应有的意义,合作社属于民商事法律主体体系的一部分,对其准确定位有助于促进合作社立法的科学性和体系性。在此基础上,对合作社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目前我国唯一的有关合作社的立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评析,并提出完善我国合作社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我国各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实际,就农业合作社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使社会各界对当前发展农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充分,从而进一步加快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明确了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建立农村新型服务体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如何更好地促进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在会前对此进行了多次调研。走访了有关部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撰写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的建议”.并带到了本次人代会上。  相似文献   

9.
农机合作社是在农机专业户联户不断壮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农机化服务组织的重要形式,它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机化技术服务的重要载体. 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实践证明,发展农机合作社,能破解农机大规模作业与亿万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立法对合作社法律目的之规定存在诸多抵触之处,这引发了我国民法学界的激烈争论。目前学界围绕合作社的法律性质提出了营利性法人、非营利性法人、中间法人、合作社法人、特殊法人、双重本质与整体本质等学说。其中前三项为当下主流观点,但存在着单一目的论的致命缺陷;后几项仅有少数学者认可,并也具有明显的缺陷性。为此,我国合作社的法律目的应定位于公私合作法人而采取双重目的论。  相似文献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填补了我国调整农业初级产品法律上的空白,基本形成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但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还存在着农产品范围不明确、禁止生产区域界定不清、法律责任规范不足等诸多不足,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构建出适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运行规律的法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2.
吴喜梅 《河北法学》2012,30(11):52-57
现代化农业的建设离不开对农业科学持续大量的投入,加强农业投资立法,从法律层面明确各农业投资主体的权利义务,严格规范各投资主体的农业投资活动,为农业投资行为提供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投资立法应当以财政资金引导多元投入原则、保护各投资主体合法利益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科学管理与有效监督原则为指导,在明确各农业投资主体法律地位的基础上构建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投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区域性行政立法协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省际间政府立法协作、制定适用于某一区域的行政立法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发展趋势,但尚有不少法律问题需要解决。应通过修改立法法和其它相关法律,使区域行政立法合法化,并明确立法的主体、可协作的权限和范围,解决法律渊源和位阶问题,理顺立法审查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法律监督机关”是我国宪法对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定位。1979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首次将“法律监督机关”法定化,立法内涵为注重法律监督下重建法制权威,是在中国检察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机关,侧重刑事诉讼监督和打击犯罪。1982年宪法使“法律监督机关”成为了宪法规范上的国家机关,基于宪法职能和诉讼制度改革而侧重于加强诉讼监督,并在监察体制改革下进行了自我更新,成为与监察委相互配合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机关。“法律监督机关”内涵演进的内在机理是人大体制下权力分工模式的必然要求,落实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选择,以及参与宪制层面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法律监督机关”概念内涵具有延展性,会随着立法修订和制度变迁衍生出新的内涵和解释,不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理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再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促进我国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美国等国家的农业再保险法律制度为我国建立农业再保险法律制度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农业保险法应明确规定农业再保险及其适用范围、农业再保险的经营主体、农业再保险的交易规则和利益冲突规则.  相似文献   

16.
翟秀红 《河北法学》2012,(5):116-122
一般意义上的农业补贴是指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即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农业产业政策目的而将财政收入依法定的标准和方式转移给特定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国家行为,目前学者对农业补贴侧重于引进国外理论经验和对农业补贴的实体法方面进行研究,对农业补贴的程序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从农业补贴的立法程序、行政程序和行政救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补贴的相关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7.
经过乌拉圭回合的艰苦谈判,WTO成员间终于形成了一套农产品贸易安排的规则体系。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入世后,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大大增强,所以研究这套规则体系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关系对于加速中国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解读了《农业协议》的核心内容,认真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和法制的现状,分析了入世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期对中国农业法制环境的完善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Rural Lawyers     
《Russian Politics and Law》2013,51(4):371-381
For several years now, the USS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has been taking steps to improve the role of the legal services at collective farms, state farms, and agricultural agencies. The legal service,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ce of employing legal means to improve economic achievements and adherence to law in farming enterprises, is regarded as an equal component in all activity to carry out the tasks posed collective farms, state farms, and agricultural bodies by the Twenty-Fourth Congress of the CPSU.  相似文献   

19.
农民平等就业权在《就业促进法》中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大晴 《北方法学》2010,4(3):81-90
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及其排除各种就业歧视的权利,它既是生存权的延伸和具体化,也是劳动权体系的起点和基础。对农民平等就业权进行立法保护,既有可靠的宪法依据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我国《就业促进法》首次规定了农民平等就业权,但它在具体保护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促进就业的有关规定没有涵盖农村劳动者;反就业歧视的规定缺漏较多、可操作性差;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完备、不匹配。为了有效保护农民平等就业权,必须全面贯彻城乡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反就业歧视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20.
何跃春  严颂 《行政与法》2006,(11):61-64
运用法治手段来规范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存在以何种部门法来主导法治保障模式的甄别问题,即法治保障体系核心制度的识辨问题。审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提出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背景特征,建设新农村战略是对经济法理念的生动诠释。经济法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导法治轨迹和核心法律制度,运用经济法的制度和手段,能有效地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