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当前,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尖锐,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影响我国充分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相关制度环境。由于我国劳动就业的相关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造成大量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劳动力资源或浪费或闲置,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应健全我国劳动就业的相关制度,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我国就业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消除一部分失业,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及人力资本的概念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存在较多的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口,就业压...  相似文献   

3.
我国“隐性失业”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隐性失业"的界定和问题的提出在英文中,"隐性失业"被称为disguised unemployment,直译就是被伪装起来的失业现象。据说,这一提法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于1936年提出,原指城市工人在经济危机期间为避免失业被迫接受一些知识、技能和经验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工作。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其名著《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进一步用"隐性失业"来描述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那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这就是说,"隐性失业"是指不创造产出的就业人口,即表面上的就业人口,实际上的失业人口,只不过它被…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失业人口的构成我国的失业人口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明显性失业,可简称为“显性失业”,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岗位完全失去了联系;另一类是隐蔽性失业,可简称为“隐性失业”,表现为劳动者虽已在业,但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正常劳动量。显性失业人口由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为自“文化大革命”以来就大量存在的城镇待业青年。导致这部分人口失业的原因是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其基本特征是:普遍受过9—12年的国民教育或其它技术训练;主观上迫切要求在城镇且仅限于城镇获得就业  相似文献   

5.
一、贵州劳动力的供需状况从供给来看。1.城镇劳动力的供给。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劳动力的自然供给,它包括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每年约为10万人左右,自然供给呈上升趋势。二是派生供给,指一部分失业人员或已经就业的劳动力由于体制改革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发展性原因转为需要新的就业岗位的供给。主要由尚未有工作岗位的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组成。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年龄结构,将使贵州城镇劳动力供给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增长。预计“十五”期间城镇劳动力的供给为155万人。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供给(相对城镇来说,属隐性供给)…  相似文献   

6.
正视就业问题的严峻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业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当我国正在加快步伐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候,城乡大量剩余劳动力从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迅速转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失业问题相比较,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显示其特有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一是人口基数过大。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多,劳动力就多。1993年底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为8.2亿,2000年将达8.7亿。这样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这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不曾遇到过的问题。二是失业队伍庞大。这主要表现在三…  相似文献   

7.
与高增长相伴的不是低失业、高就业,相反却是失业的增加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几十年来,它被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验证。  相似文献   

8.
隐性失业是指那些不能使总产量增加和虽能使总产量增加但不足以抵偿其工资的名义就业者。换言之,就是那些就业者虽然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但其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却低于其获得的报酬。隐性失业同公开失业的区别就在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尚未分离,仍处在社会生产过程之中,未失去生活的物质基础。隐性失业公开化就是从隐蔽失业转化为公开失业,劳动者退出社会生产过程,成为待业者,加入产业后备军的行列。  相似文献   

9.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表面上人人有活儿干,实际上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失业压力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世界各国政府都希望能够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除了少数国家在一定时期能够实现以外,大部分国家更多地面临的是大量失业人口和较高的失业率。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绝对过剩的人口大国来说,则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除了大量城镇登记的显性失业人口以外,还有大量未登记的隐性富余劳动力。另外,还有几乎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许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成为“流动”的移民工人,在未经注册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或临时就业。除上述情况以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即使按年均增长率不到百分之一计算,预计在今后十年内也将增加七千万人。因而,就业与失业治理问题也就成了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的隐性失业将逐渐显性化。怎样做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已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笔者对我市失业(含隐性企业)情况作了较详尽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现状与特点 据调查统计,至1995年底,我市共有失业人员16892人,其中新增劳动力未进入就业岗位而成为失业人员为6979人,由就业人员转为失业人员9913人,失业率为2.01%。 隐性失业人员(指企业下岗待工人员)为23892人。占职工总数的3.6%。按到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失业人员和隐性失业人员两项计算,1995年底全市失业总数达40784人。应该指出的是:上述调查统计数  相似文献   

12.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表面上人人有活儿干,实际上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失业压力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3.
劳动就业问题就是经济问题,也是产业问题,宁夏地处西北,经济落后,隐性失业较重,倒闭企业和半停产企业也很多,分析造成宁夏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客观因素,提出解决宁夏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途径,将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良好机会,更好地发展宁夏经济。  相似文献   

14.
1993年底城镇国有单位职工1.09亿人,富余职工总数约在3000万人左右,其中闲置富余职工约1500万人,隐性闲置约1500万人,停工停产企业职工长期在职无业者超过500万人。有的国有企业的冗员已达到50%。1995年伊始,85%的上海纺织业停产或破产,使20万职工失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国有企业要通过培植新的生长点或发展极的途径,增强消化富余劳动力的“内功”,把富余劳动力的分流建立在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贵州经济和全国一样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同样不可回避的是,在经济整体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贵州也和其他省区一样,面临一个职工下岗及再就业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怎样去认识呢?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导致职工失业的原因何在。在我国目前的就业体制下,城镇总体失业率由三种失业率组成,分别是显性失业率、下岗率和在岗隐性失业率;而后两者又共同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性失业率。显性失业率指政府有关部门登记为失业的人员在经济活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隐性失业率是所有相对于企业经济目标而言的富余人员在经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曾宣布过消灭失业,但是,隐性失业仍然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不能容忍人浮于事的现象继续存在,大量的富余人员被推向社会,进入劳动力市场,失业便由隐性过渡到公开失业。 在市场经济规律支配下,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失业都是客观存在的。失业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有现象,社会主义社会特别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失业同样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竞争,优  相似文献   

17.
所谓隐性伤害。是相对于显性伤害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加害行为发生时及发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受害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身体或行为的异常变化。但是,这并不表明伤害事实没有产生。相对于显性伤害而言,隐性伤害大多表现出一种迟滞性、后发性、隐蔽性、潜伏性、长期性,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作用,或者同类加害行为重复发生的积累,受害人才会表现出身体或行为方面明显的伤害表征。学生隐性伤害主要指学校、教师或家长,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由于其不当管理行为给学生造成的精神性伤害。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看似没什么,实际对孩子们的脆弱心灵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1998年第1期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发表高善罡的文章,提出要走出失业成因的三个认识误区:一是不能把失业归咎于改革。改革以前,我国一直以高就业标榜于世,改革后,失业率日趋上升。但改革与失业率的表面联系并非问题的实质。失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一直存在,当前失业率上升不过是隐性失业转化为显性失业的结果。改革使隐性失业显性化,促使劳动者珍惜工作岗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调动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失业现象逐渐由隐性状态转为公开化,并且失业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到1996年底,全国城乡登记失业人员有553万,城镇还有2200万企业隐性失业需要安置,农村尚余1.1亿潜在失业。据测算,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精减,我国“九五”期间,需要安置的农村与城市劳动力将在1.8亿人左右。如何缓解失业压力,对保障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对症下药地找到治理失业的对策,首先要认真分析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从我国国情来看,…  相似文献   

20.
人往哪里去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与城市失业、待业相对应的是,农村也积淀了十分庞大的农业剩余人口.据测算,我国现有的农业劳动力约有1/3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2-1.5亿人;并且,在2000-2005年间,由于农用耕地的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还要产生600万个剩余劳动力.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就要解决剩余劳动力"往哪里去"的问题.实践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解决隐性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