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长期以来,传统权力理论主要以政治领域内的国家权力为主要关注点,形成传统权力观在政治领域内的单极延伸.然而,随着现代国家一社会关系的分离状况以及社会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局限于政治领域内的权力审视显得越发局促.学者们开始尝试以新的视角审视权力问题,社会权力视角逐渐浮显,让人们开始以一种崭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合法社会权力包含良性社会权力和不良社会权力,良性社会权力在公民权利阵营里帮助制约国家权力,不良社会权力反而侵害其他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应培育和支持良性社会权力,而当不良社会权力侵害其他公民权利时,国家权力应勇于且善于制止,努力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3.
论合法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动态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社会权力包含良性社会权力和不良社会权力,良性社会权力在公民权利阵营里帮助制约国家权力,不良社会权力反而侵害其他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应培育和支持良性社会权力,而当不良社会权力侵害其他公民权利时,国家权力应勇于且善于制止,努力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4.
朱文涛 《传承》2009,(20):132-133
公民社会作为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之一,其政治学意义在于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作为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之一,其政治学意义在于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时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党就有权力重心下放的意愿,这表现在建党之初强调的建设"大的群众党"到建国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城市管理和建设,再到今天提出的创新社会管理等。但是,由于党成立初期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使得革命成为压倒一切的选择,进而社会与国家、社会管理与革命走向一体,一切完全处于社会革命的发展路径之下——即革命式的社会管理;长期"革命式的社会管理"所形成的路径,在建国后得以进一步延续——表现为"运动式的社会管理",而在政治化的运动背后,社会本身则被完全被遮蔽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领域开始从政治化的国家中分离出来,突破了建党以来的社会管理路径,进而实现了社会管理的革命——现代社会管理理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7.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不能从想象中的国家概念出发进行一系列理论的推演,而首先应当进入国家与民间社会碰撞的具体场域中去真正地理解“国家”。事实上,在乡土社会中,国家权力并非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是弥散在乡村文化之中。一方面,乡村社会的文化规则建构了权力运行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在实践状态中又不断地从地方文化规则中寻求价值援引和意义象征。而这种权力实践又因为权力客体的能动作用而进一步凸显出地方文化和国家权力运行之间互动、交融的复杂格局。也正是对国家和民间社会本体论的重新认识,为我们理解民族国家在现实乡村社会中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区的发展过程既包含自上而下的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也包含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的不断成长发育过程。无论是自上而下抑或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其本质都是行政权力与社区自治的进退消长。更进一步说,社区治理与基层行政的逻辑困境无非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转型,国家与社会二元分野情境下催生出的围绕国家权力控制和社会资源分配的种种博弈与制衡。  相似文献   

9.
社会控制理论是庞德社会学法学思想的核心思想。社会控制思想的时代背景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庞德社会控制理论的法治思想对我国依法治国的借鉴意义在于:国家应控制人的自我扩张本能和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国家应认识到法律对社会控制的局限性、加强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傅小随 《桂海论丛》2011,27(5):68-72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作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广泛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中来,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社会建设的重点既包括大力改善民生,更要着力于建设社会本体。没有形成一个在规模力量和功能作用上与国家、市场相匹配的本体社会,社会管理将会因权力扭曲、缺乏合作及其与市场交换关系的纠缠而陷于困境,失去动力和效率。必须按照中央确定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作、公众参与"的方针,通过以形成公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建设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深圳市在推进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莫凡 《桂海论丛》2012,(6):38-42
在新世纪新时期,基于国内社会矛盾凸显的风险和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风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防范执政风险:当代执政风险产生的深层根源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执政环境的变化和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防范执政风险是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执政基础,应当从争取与依靠群众、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四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三重困境及出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部门在成为政府助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遭遇着意识的、制度的和结构的三重困境。本文提出,必须加快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权利意识和自为意识的觉醒;完善制度建设,以法治精神构筑第三部门发展的理性规则秩序;壮大中产阶层,促进社会阶层结构"橄榄形化",多方施力帮助第三部门尽快步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唐利群 《桂海论丛》2008,24(1):25-27
当前北部湾风生水起,实现把北部湾建成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之后的新的增长极的目标,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与之相适应。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统战的优势,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后,统一战线呈现以下基本特征:联盟基础即领导阶级的执政能力、国家综合实力空前强大,工农联盟空前巩固,统一战线空前团结;统一战线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调控中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统一战线在凝聚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发展、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抵御"渗透"、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的任务更为繁重.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积聚各种力量融合促进,不仅从形式上优化,更要从实质上完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趋势日渐明显,传统社会主体及其运行对建构和谐社会的动力不足,呼唤第三种力量的产生,社会中间层生成和发展,正成为从内力积聚到外延建构和谐社会的全新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依法治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并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中制度建设设置了基本框架,即主要从政府的职能转变机制,民间社团的构建,社会融资和财政体制的制度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规划机制等方面进行构筑,最后,对特别的"三农"问题提出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7.
张海夫 《桂海论丛》2006,22(2):11-14
从理论上看,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集中论述正义,但是,他并不忽视社会正义。马克思对正义的寻求就是对资本主义的非人道的批判,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正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将未来的正义社会论证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即共产主义社会,并将自由、平等纳入到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标之中。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必然归结为法治问题,或者与法治密不可分。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要依靠法律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依靠法律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实践,依靠法律来引导和谐社会的发展。可通过构 筑民主与共和的法律机制、尊重和保障权利和人权的法律机制、激发活力和创造的法律机制、公正合理协调利益的法律 机制、确保与重建社会信用的法律机制、维护生态平衡、天人和谐的法律机制、保证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反 腐倡廉、守护认同的法律机制、定纷止争、化解纠纷的法律机制、建构和谐世界的法律机制等来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必然归结为法治问题,或者与法治密不可分。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依靠法律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依靠法律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实践,依靠法律来引导和谐社会的发展。可通过构筑民主与共和的法律机制、尊重和保障权利和人权的法律机制、激发活力和创造的法律机制、公正合理协调利益的法律机制、确保与重建社会信用的法律机制、维护生态平衡、天人和谐的法律机制、保证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反腐倡廉、守护认同的法律机制、定分止争、化解纠纷的法律机制、建构和谐世界的法律机制等来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促进党内关系全面和谐的重要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凡 《桂海论丛》2007,23(2):19-2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并强调,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说明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而要促进党内和谐,至关重要的是要从保持政令畅通、落实勤政为民、增强党务公开、保障党内选举和提升党内监督几个重要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