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近来,一本《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的书引起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关注。该书记录了案发前担任河北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真的忏悔。其中李真有这样一段表白:“有一些官员出事,不是出在制度上,而是出在官员缺乏遵守制度的意识上。你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规章制度多吗?不就是一部有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嘛,可就这,  相似文献   

2.
中纪委在给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的通报中说:李真受贿财物折合人民币1051.69万元。而据一位熟知李真案的官员说,“这仅仅是受贿部分,通报公布之际,李真案并未完全结束。而在起诉书中,李真的罪名有两个,除了受贿,还有贪污,贪污金额超过受贿额。”具体数额,这位官员拒绝透露,但用了一个概括性的判断——“非常!”  相似文献   

3.
《思想工作》2005,(1):36-38
2004年国庆长假前后,一本名为《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新华出版社)的书在部分党员干部中传阅。李真,原河北省委主要领导秘书、河北省国税局局长,因贪污、受贿等罪被判死刑。“这是我极不情愿写的书,如果不是因为‘记者’两个字,如果不是为了警示后人”,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唯一对李真多次面对面采访的人、今年38岁的乔云华说。“看到这本书的官员无一不向我讲述心灵受到的震撼,他们希望每个党员干部都读读。”这个生前曾经在河北省政坛叱咤风云的“第一秘”,被人前呼后拥、志得意满的局长,死后化作一把灰尘寄放于一只毫不起眼的小骨灰盒内存放在寂静、阴冷的殡仪馆,盒上只有两行火柴头大小的字:“姓名:李真,编号:6199”。除了家人没人“凭吊”。生死差异何其巨大!人一旦沾上“贪”字,真是欲壑难填!我们特摘登《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希望能给世人以警醒,贪者戒!  相似文献   

4.
2003年11月13日上午,“河北第一秘”李真在唐山市刑场被依法执行死刑。李真一案的查处,从2000年2月23日中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2·23”专案组,到2002年8月30日对李真一审宣判,用了两年零六个月。查办时间跨越之长,投入办案力量之多在河北都是罕见的。 李真一案的具体查办过程,本刊独家报道《“河北第一秘”李真大案侦破纪实》已做了详细介绍。其实,对李真案件的关注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期。就在李真在河北政坛上冉冉升起之时,他的特殊背景和他的所作所为就已引起了河北政界许多富有正义感的有识之士和中央有关领导机关的关注。从那时起,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5.
清朝官员的实习培训制度刘绍春现代公务员制度一般都规定,公务员正式任职前有一段试用培训期,殊不知我国清朝时就有了官员实习培训制度。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吕元聪就此曾指出:清政府确曾为那些中第的官员在其正式任职之前提供某种实习培训。一、在中央部门“观政”与“...  相似文献   

6.
李真的钱箱     
10月9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驳回李真上诉,维持死刑判决。 二审宣判前,新华社记者曾采访李真,有一段对话引人深思。 李真:“风闻上面要查我时,就想把一个箱子里的钱转移到香港,但一看箱子里的钱不满,我就通过朋友通知一个想承包某工程的老板说,让他先送来50万元人民币,等工程合同签  相似文献   

7.
近日,所谓“公布财产”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上沸沸扬扬。事情起因是记者在采访时间:“某主席,你怎样看待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不料这位具有官员身份的政协委员反问道:“为什么老百姓不公布财产?”此消息披露后,立即有网友积极“响应”此官员的反问,在论坛晒出自己的财产明细,以此“倒逼”官员公布财产。(据3月15日《现代快报》)。紧接着,一些媒体呼吁网友先行公布自己的财产,官员也应跟上,甚至引经据典说:“官员公示自身及直系亲属财产,已经形成全球政治文明中的一条重要常识。”这种把财产申报弄成财产公布的玩笑,是新闻记者缺少法律常识闹出的法律笑话。  相似文献   

8.
晓鸣 《政策》2004,(1):55-57
2003 年11 月13日 上 午, 臭 名昭 著 的“ 河 北第 一秘 ”—李真被依法执行死刑。这一巨贪恶吏的伏法,不仅表——明了党惩治腐败的决心,而且再一次向世人昭示:法网恢恢,任何腐败分子只要胆敢触犯党纪国法,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 李真一案的查处从2000年2月23日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2·23”专案组,到2002年8月30日对李真一审宣判,查处时间用了两年零六个月。查办时间之长,投入力量之多在河北是罕见的。人们在高度评价这一反腐败斗争成果之余,却对取得这一斗争成果的艰难和查办内幕知之甚少。其实,对李真案件的关注应该…  相似文献   

9.
《人民政坛》2009,(8):40-41
刘日在2009年07月20日《学习时报》载文《“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应率先公示财产》: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败的终端机制,它最根本的指向是促进公权力的规范化运行。目前,全世界已有97个国家和地区对“官员财产申报制”立法。我们应当吸收这一人类文明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建立我们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我国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问题官员的抵触和反对。不赞成的论调主要有四点:“个人隐私论”、“害怕露富论”、“社会震荡论”和“条件不成熟论”。只要我们真正把反腐败提高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去认识,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官员财产公示突破口可选在“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这些优秀分子身上。  相似文献   

10.
刘涌 《现代领导》2011,(4):12-13
新一轮正司级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交流任职已于2011年3月份正式启动。这是2010年中组部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新政”的延续。但与去年相比,今年在干部任职制度方面有一些新的调整.其中包括明确了中央到地方任职的官员要担任地方“一把手”,以具备在基层的领导工作经验。实际上,这一新举措在前一年的实施当中已显现端倪。  相似文献   

11.
雷达 《人大建设》2010,(5):46-46
瑞典是世界上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并配合有其他的信息公开制度,这使得瑞典官员就像是“接受着阳光的监督”。  相似文献   

12.
管好领导“身边人”——在“河北大秘书李真东窗事发后,这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社会公众舆论的一个中心。 领导干部尤其是某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身边人”屡屡出现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请看新华社10月8日发布的高官秘书犯罪一览(部分):河北原省委书记程维高秘书李真  相似文献   

13.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难以建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点没有人可以怀疑。但有些改革的艰难性,也令人匪夷所思。其中,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是国际社会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有“阳光法案”、“终端反腐”之称。这项制度最早起源于230多年前的瑞典,188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  相似文献   

14.
《时代潮》2005,(Z1)
“喝咖啡制度”落户成都" 香港廉政公署的“喝咖啡制度”向来为港人所津津乐道。今后,“喝咖啡制度”也将来到成都,纪检机关听到对某某官员有什么反映,便会邀请这位官员“聊天”……近日,成都市纪委、监察局制定出台了《市纪委、监察局与领导干部党风廉政谈话的实施办法》,以增强领导干部廉洁意识,规范从政行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领导干部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官员因问责而离职已成为常态,而被问责官员的复出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行政问责相关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将信任与监督相结合,或许是扭转民众对于官员复出"逢出必疑"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吸取了前代各层官员欺蒙朝廷的惨痛教训,在上起朝官下至郡县的监察、确保信息畅通方面做足功课,设计出一套完密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朝廷对舆情的及时把握。然而随着高层官员特别是帝王本身的腐化,制度最终惨遭破坏,值得后人警醒。  相似文献   

17.
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35岁就走上了正厅级领导岗位,并被列为国家税务总局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后备干部。然而,这位政坛上耀眼的“新星”,大肆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最终被中纪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查处。2002年8月30日,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贪污罪判处李真死刑,剥得政治权利终身。李真特大经济犯罪案件是如何得到查办的呢?其主要犯罪内幕是什么?办案检察官首次披露了鲜为人知的侦破内幕  相似文献   

18.
眼下人们都在热议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据说此制起源于240年前的瑞典。其实在中国古代官员中,不乏各具特色的"晒薪族"。苏东坡晒肚皮,晒出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晒薪",晒出一肚皮的哀怨凄凉。他晚年被贬海南时,所有财产只剩下一所透风漏雨的"桄榔庵",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于是写信向友人发牢骚,说朝廷还欠他三年的俸钱共两百贯钱币,按京都币值计算也有一  相似文献   

19.
沈泉涌 《当代广西》2005,(11):47-48
近一个时期以来,官员因在重大安全事故和责任事故中“负有责任”而受到追究的同时,问责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出现了从追究“有过”官员向追究“无为”官员深化的“庸官问责”新趋势,“出问题”的官员要受到追究,那些四平八稳、无所作为的“庸官”也将面临被罢官去职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官员腐败被人们称作“政治之癌” ,成为威胁政府生命安全难以医治的痼疾。党的十六大提出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丢失的危险 ,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就把反对腐败斗争的重要意义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究竟如何探析腐败产生的根源 ?如何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发展的趋势 ?乃是人们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对李真案犯 (原河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国税局局长 )进行个案分析 ,希图从中悟出某些启迪。人们一般认为 ,腐败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